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慍:惱恨,怨恨
B.不恥下問恥:恥辱,羞恥。
C.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D.默而識之識:記。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用法不同的壹組是()
A.可以為師矣
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B.學而不思則罔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C.思而不學則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
天將降大會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壹項是()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斷地學習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當中,壹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當中最優秀的去學習,其中不優秀的註意改正他們的缺點。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斷地學習知識,是壹件很快樂的事。
D.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不應當感到厭煩,教導別人不應當感到厭倦。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是()
A.《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課文中所選六則,有談學習態度的,有談學習方法的,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耐人尋味。
B.第(1)則***三句話,分別從學習是愉快的事,與人探討是壹種樂趣,不怨恨別人三個方面既談到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也講到個人修養問題。
C.第(3)則講的是學習方法。
D.第(5)則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二)(2003年泉州)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壹瓶壹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釋多義詞。
①自南海還()②望桓侯而還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國懷鄉()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壹貧,其壹富其真無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②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闡述的道理。
5.下面摘錄《為學》中的壹段話,請用“/”給這段話斷句。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下面詞語中“通”字與“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A.通風換氣B.政通人和
C.通宵達旦D.博古通今
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1)緣:
(2)儼然: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1)漁人甚異之:
(2)林盡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四)(2003年海澱)
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麽不願離開?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哪壹項?選擇答案()
A.選文中加點的“儼然”的意思是整齊的樣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
B.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D.“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壹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壹項,將字母填塗在答題卡上。
相命肆①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②王稅。荒路曖③交通,雞犬互鳴吠。俎④豆⑤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註釋\]①肆:盡力。②靡(mǐ):沒有。③曖(ài):隱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選文中“土地平曠,……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壹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壹致的。
B.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C.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選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壹個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
(五)(2003年聯考)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候不說。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候又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說。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B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不治將益深
桓侯故使人問之
臣是以無請也
使人索扁鵲
2.從文中找出通假字,並說說他的本字和意思
通意思
通意思
3.聯系上下文,並說說它的本字和意思
望疾
見病
4.說說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A.
B.
5.蔡桓公屢次拒絕扁鵲善意的勸告,表現了蔡桓公的心理狀態。
6.扁鵲最後壹次見到蔡桓公,為什麽“望桓候而還走?”
(六)(2003年上海)
愛蓮說
水際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且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2.作者將蓮與牡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品行的追求,對世風的厭惡。
(七)(2003年新疆)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的意思。
名:白丁:
絲竹:斯:
2.翻譯下列句子。
談笑的鴻儒
何陋之有?
3.作者為什麽認為他的陋室不陋?
答:
4.“南陽諸葛廬”中的“諸葛”是指?
5.有人認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妳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麽?
(八)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揭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手?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試題壹(2003年常德)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性嗜酒嗜:
(2)造飲輒盡造:
2.用原文回答。
“贊語”中“,”這兩句體現了五柳先生的品德;“傳文”中的“,”體現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體現了五柳先生的生活愛好,“,”體現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簡陋。
3.“親舊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請聯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其三)和《飲酒》,說說“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中的“誌”是什麽。
試題二(2003年湛江)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亦不詳其姓字詳:
(2)既醉而退既:
(3)親舊知其如此舊:
(4)以樂其誌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A.亦不詳其姓字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B.因以為號焉以樂其誌
C.或置酒而招之無懷氏之民歟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3.請把“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和“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兩個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4.本文寫了五柳先生哪幾方面的愛好?請摘錄原文回答。
(九)(2003年恩施)
濫竿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1.南郭處士是壹個什麽樣的人?他為什麽要“請為王吹竽”?
2.南郭處士本不會吹竿,可他卻為齊宣王吹竽多年,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3.齊泯王聽吹竿,喜歡壹個壹個獨奏,南郭處士為什麽要逃走?
4.南郭處士逃走後,妳認為他會去做什麽?
(十)(2003年廣東)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同,壹起)
2.用現代漢語翻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
4.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的心境。
(十壹)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試題(壹)(2003年黃岡)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橫柯上蔽()⑵窺谷忘反()
2.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⑴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
⑵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了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的特征。(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4.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壹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試題二(2003年南通)
1.選出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錯的壹項。
A.蟬則千轉不窮(盡)B.負勢競上(憑依)
C.橫柯上蔽(隱蔽)D.好鳥相鳴(美麗)
2.選出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不同的壹項。
A.風煙俱凈百廢具興(《嶽陽樓記》)
B.猛浪若奔在晝猶昏
C.壹百許裏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選出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壹項。
A.從流飄蕩B.任意東西
C.互相軒邈D.天下獨絕
4.文中從側面表現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十二)(2003年荷澤)
陳涉世家(節選)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吳廣素愛人②尉果笞廣
③廣故數言欲亡④陳勝佐之
2.“以激怒其眾”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壹項的“以”字意思相同?()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D.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3.翻譯“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三)(2003年福州)
公輸(節選)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1.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只要標壹處)
(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2)宋無罪而攻之
2.解釋加點的詞語。
(1)起於齊()
(2)請說之()
(3)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4)不可謂知類()
3.下面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知而不爭面山而居
B.見公輸盤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C.願借子殺之呼爾而與之
D.吾義固不殺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墨子“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的目的是,體現了墨子的主張。
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墨子真的要請公輸盤替他做這件事嗎?請簡答。
(十四)(2003年龍巖)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①子墨子解帶為城。子:
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③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2.下面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壹項是()。
A.才美不外見於是見公輸盤
B.以牒為械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D.楚王問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語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
②雖殺臣不能絕也。
4.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點明戰鬥之激烈,用、交代激戰之結果,用點明公輸盤已經技窮。(用原文回答)
(十五)(2003年南昌)
①舟尾橫臥壹楫。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髫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②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給第①段中的畫線文字斷句。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容:
(2)夷:
3.用自己的話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內容。
答:
4.作者在第②段中用“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來說明刻在船背上的題字,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麽?
(十六)(2003年青海)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在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1)才美不外見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各組句了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其真無馬邪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B.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祗辱於奴隸之手吾欲之南海
3.請寫出至少兩個帶“馬”字的成語。
4.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懷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5.文中以伯樂相馬的典故立意,以千裏馬與執策人慨嘆進行對照評說,諷刺當權者埋沒人才。(用原文或自己的話回答均可)
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劃線句。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食之不能盡其材
7.讀了韓愈《馬說》,請妳結合當今人才使用的情況,談談自己的感受。
(十七)(2003年南寧)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欲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語,其中有誤的壹項是()
A.董生舉進士(考取)
B.郁郁適茲士(往)
C.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測定)
D.為我謝曰(致意)
2?作者說:“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壹項是()
A.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
B.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請妳用現代漢語翻譯畫橫線的句子。
4.董生“懷抱利器”卻“連不得誌於有司”,這跟《馬說》中的哪些說法是壹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十八)(2003年廣西)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過湘扛,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蚜然窪然,若垤若穴,盡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
1.加著重號的詞語,含義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壹項是()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B.則凡數州之土壤
C.尺寸千裏,攢蹙累積D.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含義相同的壹項是()
A.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木蘭是女郎
B.不知日之人/而不知人之樂
C.悠悠乎與顥氣俱/蹴爾而與之
D.而莫得其涯/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3.柳宗元這篇《始得西山宴遊記》,跟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壹樣,都寫到了遊山賞景、頹然酒醉、日暮遲歸。但這兩篇名作在寫景記遊時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也都壹樣呢?請妳按照自己的理解,談談妳的看法。
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十九)(2003年天津)
醉翁亭記(節選)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這個片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依次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2.下面各組句中的加點字意思相同的壹組是()
A.往來而不絕者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臨溪而漁蒞臨指導
C.宴酣之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D.泉香而酒洌雜然而前陳者
3.將“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翻譯成現代漢語。
4.聯系全文看,對作者在這個片段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確的壹項是()
A.山水之樂
B.與民同樂
C.被貶後的抑郁心情
D.“醉”與“樂”的和諧統壹
5.從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境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壹樣具有範仲淹在《嶽陽樓記》壹文中所展露的“,”曠達胸襟。
(二十)(2003年重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壹項是()
A.舜發於畎畝之中發於聲
B.人恒過國恒亡
C.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大計亦死
D.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3.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受艱苦磨難。其中,思想上要,行為上要。(用原文回答)
4.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妳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體會。(不超過20個字)
(二十壹)(2003年鹹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故君子有不戰()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壹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慘無人道
B.委而去之去國懷鄉去留兩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陳無微不至
D.攻親戚之所畔輟耕之壟上始齔,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橫線上填寫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②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5.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麽?為什麽說這壹觀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