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網上的壹則報道,會讓妳對它有清楚的了解:
網址/html/20051125/20051125_12894.shtml,妳也可以自己去看。
千年馬幫菜首進“北門書屋”飄新香
穿梭於山間密林,翻越雪域高原,行走江湖數千年的雲南馬幫,曾踏出秦時“五尺道”,漢時“蜀身毒道”。創“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馱茶進藏入京偉績,建運送抗戰物資豐功,為促進中外商貿、滇茶四海飄香、抗戰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幫對雲南的發展功不可沒,世人有目***睹。可很少有人想到,走遍吃遍雲南的馬幫,對滇味大融合的貢獻不可估量。
記者日前發現,融合滇味精華、馬幫美食文化、專為馬幫出發餞行和馬幫抵達目的地擺酒席慶賀的“馬幫宴”,在絕跡50多年後,首現昆明著名的“北門書屋舊址”金石印食府,備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好評,美食家的特別青睞。開創了雲南馬幫美食文化新天地,第壹家把馬幫宴推上昆明餐飲市場,彌補了雲南馬幫史有飲茶無飲食的千年缺憾,為滇味打出壹個有豐富悠久歷史內涵的大品牌,在中國菜系打出壹個大馬幫。
馬幫宴香飄古今
多少年來,人們的眼光看慣了馬幫馱茶送鹽、運輸抗戰物資的“光環”,沒註意由於馬幫流動生活的特殊性,使其能走遍雲南也能吃遍雲南,還能采集攜帶雲南各地特產,吸取各民族風味及八方烹調技藝,把滇南滇中、乃至更多地方的特色菜肴烹制方法帶到滇西北,把滇西的口味帶到滇南,無形中完成了南北美食大碰撞,東西口味大融合、各族菜肴大匯串的馬幫菜系。尤其是每當馬幫首次出發或走完壹個行程到達目的地時,馬鍋頭都會在征程落定的地方擺酒設宴慶賀壹番。馬幫中的烹飪高手更會爭相露壹手,捧出各自的拿手菜比比誰的菜肴最吃香,造就了獨特的馬幫宴,在大馬幫中代代相傳。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後,特別是雲南交通事業的大發展,促使大馬幫功成身退,馬幫宴也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近年來,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馬幫文化在雲南乃至國內外的復興,使早就對馬幫美食文化情有獨鐘的知識分子、藝術家、金石印食府老總激情高漲、熱血沸騰。他不辭辛苦,如同當年的馬鍋頭,率領金石印食府精通滇味的大廚,駕馭現代的“汗血馬”踏上了茶馬古道,象追求藝術壹樣去追求、探尋、采集馬幫菜。
金石印食府的現代 “馬幫”為收集馬幫菜沿途走村串寨,風餐露宿,尋訪當年的馬鍋頭、趕馬人刨根問底。對各地的民間風味、特色菜肴進行考察比較,不恥下問,窮追不舍,遭了多少白眼,碰了多少釘子,他們也數不清。
這夥現代馬幫的足跡遍布西雙版納猛海、景洪,思茅、普洱、臨滄、雲縣、鳳慶,保山、昌寧,楚雄、南華、大理、巍山、彌度、祥雲、劍川、麗江、香格裏拉、迪慶藏區。對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菜味型、各種特色菜肴的烹調技法、原輔料的采集加工、馬幫所用的炊具、餐具等等,都進行采集整理、深入調查、研究考證、開發創新。終於為金石印食府紫檀木鑲大理石、刻“福”雕花卉的古董八仙桌擺上了擁有馬幫炊具、餐具、馬幫文化、習俗風味、創意獨特的馬幫宴。令人壹看到馬幫宴上鐵吊鍋燒羊肉的“大馬鍋頭”、火燒竹篩鴨的“二馬鍋頭”、葫蘆燜雞的“三馬鍋頭”等馬鍋頭系列菜,就有回歸茶馬古道馬幫行列、舉杯開懷暢飲壯行的感覺。
還有那些造型奇香、風味獨特、爽口開胃、匠心獨具的幹貝桃仁燴包谷“馬拉秋收”、火腿雞茸塌洋芋“春種犁耙”、秀色可餐的“谷槽糧倉”、酥脆噴香的“壹窩雀”、蘸水鮮菌的“馬幫山珍”、鐵夾鋼釬穿烤魚的“露營烤魚”、攜帶方便的竹蟲幹豆豉“隨行下酒菜”、使昆明人回到童年遊戲的“爛網捕魚”、似象牙配碧玉的“過山牙筍”、鮮美清爽的老滇味“馬被土鍋”、香辣濃郁的“馬幫瓢菜”、鐵板鍋三味齊芳的“三江並流”等等馬幫宴特色菜肴,亮出了振興馬幫菜的旗幟,為弘揚馬幫文化、馬幫菜上臺階,打造出雲南第壹馬幫宴。
馬幫印象金石印
金石印馬幫菜馬幫宴的味道可以說是滇味奇品,而金石印的就餐環境更是滇味餐企的奇中之奇。
最奇的當數金石印食府的“府第”本身就是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上世紀40年代就是昆明進步青年與文化名人雲集交流思想的“沙龍”,是李公樸、聞壹多、楚圖南、曾昭倫、張光年、吳晗、潘光旦、朱自清等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科學家宣傳民主抗戰的 “北門書屋”。
如今“北門書屋舊址”木樓依舊、堪稱古董的木門木窗、木屏風、木餐桌椅、櫥櫃、龍頭梁柱與石板天井、石缸、石臼、石柱墩、石拱橋相映成趣。堂屋內的茶樹、蜂巢、鳥窩、蓑衣、水煙筒、老唱機與樓外的石渠溪水遊魚、水車修竹、奇花異卉爭輝鬥艷。歷經百年的老馬鞍、馬龍頭、馬幹糧袋、皮酒囊、馬幫生活用具,以及666盞星星般閃亮的老馬燈、兩百余幅裝點君子樓新迎樓的老照片,許多餐具上小巧可愛的小鈴鐺,無不折射出悠久的馬幫文化光芒,令人由衷欽佩出身文化人藝術家的金石印老板營造馬幫美食文化頗有獨創,讓人踏進金石印食府,就有馬幫文化的沖擊碰撞,無論過多久,很難把金石印的馬幫印象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