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正賢學 元世光昌 家法可遵禮義文章
昭茲來許 福祿爾康 聿修厥德長發其祥
豸嶺吳(馬埠吳):壹正賢學,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禮(22世)義文章。昭茲來許,福祿爾康。聿修厥德,長發其祥。
壹、吳氏概況:
吳氏,譯音:Wú;詞意:大叫奔走;
開氏始祖:泰伯;傳代始祖:仲雍;
郡望:延陵;
圖騰:天吳;
人口:居全國姓氏第八位;
古跡:江蘇武進泰伯祠、泰伯墓、湖廣潛江吳氏總祠;
吳氏精神:謙讓、開拓
二、吳文化
吳文化發祥地梅裏泰伯廟、泰伯墓。約3100年前,泰伯在無錫梅村建立勾吳國,開創了吳文化的先河,成為天下吳氏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有十余萬吳姓後人到泰伯廟、泰伯墓(建於東漢,公元154)祭祠;1992年世界(吳氏)至德宗親會曾到此尋根祭祖
三、吳氏總祠:
湘黔潛江的吳氏總祠,為太伯第85世盛公於宋朝從江西吉安遷居湖廣會同遠口而建,其依羅漢山,傍清水江(沅江上遊),湘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的吳氏都是從此地登岸而分遷聚居。
四、圖騰崇拜
《三海經》記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壹個有八個頭、八只腿、八條尾巴、人面虎身的龐然大物。從《山海經》的插圖中可看出其原身。
這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始祖神。“天”意為“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壹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陜西壹帶,留下了許多以“吳”、“虞”命名的地名、山名,如吳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壹帶。那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變成保護吳人孫子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保平安的“水伯”。
五、世系表:
1、吳氏遠祖世系表: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後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太伯
2、吳氏世系表:
太伯--季劄...吳演...吳諾...吳漢...吳少微--吳壽二
六、豸嶺吳氏歷史:
安徽桐城的吳姓分為三個不同的宗派,即麻溪吳氏、豸嶺吳氏、高甸吳氏。
1、豸嶺吳:家法可尊,禮義文章
2、高甸吳:聖尊信友,言發朱基
3、麻溪吳:立懷多福,成其祖武
桐城吳氏始祖:太伯--季劄...吳演...吳諾...吳漢...吳少微,傳7世吳壽壹、吳壽二、吳壽三。吳壽壹、吳壽二、吳壽三從江西婺源遷來桐城。壽壹居安徽懷寧黃梅山北麓,壽三居太湖。壽壹、壽三建立崇讓堂,以懷寧石鏡鄉甘露庵吳氏宗祠為中心。壽二居桐城豸嶺,成為豸嶺吳始祖,我們這壹支為壽二公傳下,壽二傳道壹,道二,道三。明從化年間八世開始修譜。 “文”字輩為24世,現祖居在安徽樅陽,
我們豸嶺吳是從婺源遷至豸嶺後,散居在白湖古樓村龍山腳下、白梅東山村、保東村、錢橋、廬江大窪口。其中古樓村龍山腳下曾被清朝皇帝授匾“龍山毓秀”。
七、豸嶺吳字輩(32個字)
壹正賢學 元世光昌 家法可遵禮義文章
昭茲來許 福祿爾康 聿修厥德長發其祥
八、豸嶺吳祠堂:
豸嶺在金社鄉豸嶺村;馬埠山在項鋪鎮唐山村,而吳家祠堂在項鋪鎮項鋪村,兩地相距1公裏路。
豸嶺吳氏祠堂在安徽省樅陽縣項鋪鎮項鋪村,馬埠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