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有哪些方法自學語文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
1、制訂學習計劃
自主學習的第壹步就是要制訂學習計劃。計劃有許多種,可按時間、學科、目標等分,也得有隨想、預計、應變等備選方案。計劃並非必須寫在紙上,有時只需要心中有數即可。比如,每個小組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每個小組成員也要有個性的目標,每節課、每個時間段也要任務明確、目標清楚。每個同學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麽、該幹什麽,每個小組要對成員的計劃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激勵。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感到這是壹件很有趣味的事情,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2、加強時間管理
沒有學習主體對自己學習過程所進行的自我觀察、自我審視和自我評價,沒有學習主體根據這種自我監控所做出的反饋、調整及強化,就談不到“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關鍵就是時間的合理分配與精心安排。那種眉毛胡子壹把抓、分不清輕重緩急的“自主”,是懶漢放羊式的漫無邊際,有可能造成撿芝麻丟西瓜的得不償失。加強時間管理,需要有計劃做先導、自律為後盾、充實為宗旨,達到勞逸結合、寓學於樂的理想狀態。
3、整合利用資源
網絡時代,學習的制高點則是整合利用資源。這裏的資源不僅包括自身的知識積澱,還暗含著學習的工具、途徑與方法策略。整合則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以知識的重點為“圓心”,以自己的學習能力為“半徑”畫圓,能較為系統梳理整合所學的知識。比如,請六年級的學生說說簡便運算有幾種方法?有心的學生就把小學從壹年級到六年級的簡便運算全部歸類弄清楚了。這就是找到了壹個知識點,以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半徑,將知識系統化。
4、重視反饋信息
自主學習不是漫無目標的自由學習,它需要重視學習過程的優化與方向的修正,及時查漏補缺,針對出現的問題交流研討,能夠自評學習效果,學會反思並調整方式策略。信息反饋的方式多種多樣,可同學之間互相監控,也可依據導學案做好自我測評,還可對照學習目標檢查任務完成情況。教師不能壹味地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自己的特長展示給同伴以得到贊賞,嘗到成功的喜悅。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有選擇參與評價的權利,讓學生對自己、對同學的學習,對老師的教學作出評價,再用這種評價完善自己。
5、養成良好習慣
播下壹個行為,收獲壹種習慣;播下壹種習慣,收獲壹種性格;播下壹種性格,收獲壹種命運。這充分說明了習慣的重要。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有:做事有主見,學習講方法;珍惜時間,擅長統籌安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善於交流與合作;能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自我監控學習過程;能主動選擇學習策略,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積極創設最優化的學習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等等。
6、堅持學以致用
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學生就學得越苦、越累、越煩。長時間地灌輸,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就會“被動接受、難以消化、無動於衷”。自主學習推崇“學以致用”,而不是“學以備用”,如果“學”與“用”之間隔著壹段時空,甚至擋著壹堵高墻或橫著壹條鴻溝,讓學生看不到應用的前景,體會不到應用的樂趣,更無法在應用過程中探索學習,所以,真知就無法從實踐中產生。“要求兒童在今天就過著豐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為明天掌握知識做準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教育名言,其實就是強調學以致用。
2小學生有哪些方法自學語文
壹、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正確的自學方法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基礎。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習需要教師“安排”,屬於典型的“任務驅動型”。因此,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首先,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師不僅要備好預習課,而且要具體指導好學生如何做預習。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上新課之前以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自學,主要內容有:朗誦課文二至三遍,數壹數有幾個自然段;把本課中妳不認識的字詞摘抄下來,利用工具書給生字註音,給生詞釋義;課文各段落是按什麽順序串聯起來的,即課文的寫作順序是什麽;課文主要告訴了我們什麽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麽;在學習中妳沒弄懂的問題是什麽,寫下來與次日同學交流交流;關於這篇課文妳最想問的問題是什麽。
然後,在上課時教師要用壹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點評,並對典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最後,教師再對此次預習作業進行總結,對認真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值得註意的是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應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給出不同的自學提示及要求,盡量是預習作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時刻註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檢查預習作業時應重點放在認真程度和習慣的養成上而不是正確率上;在預習作業的評價上應以正面肯定為主,註意維持學生的較高的學習動機水平。
其次,訓練學生掌握自學步驟。對於課文的自學可以采用“四步閱讀法”進行:第壹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壹方面讀通讀順,劃出生字生詞;另壹方面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讀課文,復述大意。理解課文的組織方式,了解個段落間的關系。第三步,品讀深入,重點領悟。找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反復品讀,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第四步,設問答疑,拓展延伸。
最後,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寫歸寫,想歸想,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
因此,語文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如《尊嚴》壹文的教學,可以設計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人物的特點。
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先復習後作業的習慣,即教育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然後再做作業;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不能不懂就問,不能知難就退;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還會導致學習分心、錯誤百出。
第二,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壹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作筆記是壹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註、圈點、劃線,並定期檢查批閱。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摘抄、剪輯、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於課堂內,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網絡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
三、激發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高水平的學習動機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保證。人的行為總是受壹定的動機支配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動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指向作用、激發和維持作用以及調節作用。因此,教師要註意激發小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能促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激發高水平的學校動機教師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激發學習興趣。學習是壹個艱辛而枯燥的過程,尤其是自學更是壹個“痛苦”的過程,這是因為壹則自學既無教師的輔導無同伴的幫助,二則在面對現代如此多的娛樂媒體靜下心來自學的卻需要較強的意誌力和自我控制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最大動力。”壹方面教師要在學習形式上下激發學生興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動性作業;另壹方面要學習內容上激發學生興趣,如作業可以是背誦、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等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
其次,提高誌向水平。教師要以榜樣和英雄人物的力量來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讓學生體驗成功愉悅來維持他們的誌向水平。
最後,建立激勵機制。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受外部因素如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響較大。實踐證明,合理的獎勵機制能很好地激發和維持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3小學生有哪些方法自學語文
壹、閱讀思維的構建
1、思維在前,文字相隨
就語文閱讀而言,先要有思維的建立,才能對文字深意進行探究。思維永遠是走在文字前面,牽引著整體閱讀的感覺發展。長期以來,大家好像都本末倒置了。教師往往讓小學生在認字、抄詞、默句上花費大量時間,卻嚴重忽略了課外閱讀的量,讀感得不到提升。閱讀思維必須建立在大量篇章的讀寫上。
2、朗讀感悟
實驗教材的閱讀教學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教師要讓學生用心去朗讀,入情入境、感悟文章字語間情感的投入和變化,碰到疑難問題學生之間互相幫助釋疑,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又能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讓學生抓重點詞句並通過朗讀、質疑等進行探究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二、激發興趣
1、課堂上的積極調動
現在的教學壹味註重“高效”,可不曾想卻忽視了該有的“隱性效果”。有些具有意義及趣味的教學環節被“以為無益而舍之”。在課堂上教學設計不能過於機械、僵硬、循規蹈矩,不然學生聽得很乏味,無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偶爾在課上發生那些看似與教學無關或突發的“小插曲”往往能夠令學生興趣倍增,積極參與互動。這種小點綴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而且還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
2、語文實踐活動中嘗試
語文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教師教學時應強化過程,淡化結果,讓學生們感受過程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著重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開闊了學生們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內容,創新了語文學習方法,讓生活教會我們學習,讓世界成為我們的教科書,讓學生發現課本之外浩瀚的知識海洋。
三、勤用工具書
1、培養勤用工具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無論是課上課外都會遇到不懂的字詞或不認識的生詞,此時教師就應當督促他們不懂就主動查找,而不是退縮或詢問旁人。詢問他人的效果遠不及自身主動查閱的印象來得深刻。並且通過查詢字典可延伸知識的積累與拓展;同時在此過程中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力,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創新的精神。所以教師應讓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字詞時多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孩子們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2、要培養勤於實踐的習慣
讀寫結合向來是我們壹貫的做法,寫作往往需要大量的閱讀來支撐,它與閱讀是相輔相成的,閱讀需寫作來深化。光空想而不實踐那也是半途而廢,學生應該有計劃地制訂習作練習,加強寫作訓練,深化語言文字內涵,使文章生動形象,顯得不那麽空洞。例如,讓學生壹天寫壹篇日記,記敘自己生活的點滴,發現生活的趣味、文字的韻律,從而累積寫作素材,寫作自然是信手捏來。
4小學生有哪些方法自學語文
壹、確立主體地位,更新教學觀念,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所當然要從小學習壹些自主學習的本領。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應該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1、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學生是“收音機”、“容器”、“觀眾”或“聽眾”的傳統觀念。“教”完全是為了“學”,“教”要服從於“學”,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主人。在教學中,我註重培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知識的主動權,能夠自主學習。
2、要克服課堂教學中得“三多”(教師講多、問多、控制多)和“三少”(學生讀少、練少、自主探究少)的弊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自古聖賢們早已總結出來的語文學習之道。因此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反復去讀、背,口誦心惟,從讀中擴大識字量,從讀中品味詞語的語境義,從讀中發掘句子的言外意,從讀中積累規範的語言,從讀中發展思維能力,從讀中汲取人文的養料,要變瑣碎的分析為導讀,以讀為本,讓書聲瑯瑯進課堂,變“越俎代庖”為“自主研索”,以學為主,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應該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自信心。由於受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的制約,他們自主學習需要教師提供有利於其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壹切外因才能順利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麽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只有“想辦法”創設壹定的情境,才能使學生進入到積極、興奮的狀態,讓學生在情境中思維,在思維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讓每個學生都能踴躍參與,並能在參與中表現自我,提高自己。實施愉快教學,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寓教於樂。
1、以“讀”促理解。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內容明顯,事理簡單,篇幅短小,易讀易記。重要的壹條則是多讀,才能品出味道。課堂上,教師壹定要重視引導兒童進行朗讀訓練。從讀中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獲得讀書的本領——“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品味語言,克服摒棄過去教師包辦代替式的講讀方法。
2、以“說”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對於壹年級學生來說,語言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得語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適當指導學生看圖講故事,理解文章的層次,明白事物的經過,提高兒童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以“議”促進交流。
通過討論交流,互相探討,充分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他們各自智慧火花的碰撞,達成***識。如在教《鳥的天堂》壹課時,學生讀到“壹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壹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樹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時,我設計了這樣壹個問題:“如果妳是林中那可愛的畫眉鳥,妳能說說妳在唱些什麽嗎?”壹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有贊美家園舒適的:“我們的家在祖國的南方,這兒四季如春,空氣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
榕樹媽媽用她那巨大的樹冠保護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我是壹只無憂無慮的畫眉鳥,清晨,我們伴著冉冉升起的太陽高歌,給寂寞的鄉村帶來勃勃生機;中午,我和同伴們在茂密的叢林中追逐、嬉戲,在空中賽飛”有的發出邀請:“遠方的朋友,請到鳥的天堂來!讓我們遠離那些工廠的汙染,遠離亂砍濫伐,破壞鳥類家園的人類”。使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課文的內涵。因此,只要把握契機適時點撥就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活思維,豐富想象,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何愁開不出創新之花呢!
三、教給方法,註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會學,向課本挑戰,向教師挑戰,向標準答案挑戰。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質疑問難,勤學好問,培養學生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
對於低年級學生,教給正確的讀書方法尤為重要。如教《蠶姑娘》壹課,文中是由結構相似的幾部分組成,敘述的形式也基本壹樣:“蠶姑娘先是什麽樣子?吃了什麽?變成什麽樣子?”教師應抓住這壹特點,先精心教學第壹,二自然段,從中總結學習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可放手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自己去學習,教師只要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對他們今後在學習相類似的語言情境中,對自主學習是大有好處的。
四、課後延伸,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人們經過長期的重復而建立起來的壹種不會輕易改變的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糾正學生不良習慣中建立起來的。低年級學生不良習慣表現在寫字不註意筆順、沒有正確的姿勢等。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個性有極大可塑性的特點,及早著手,經常訓練,嚴格督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小學生有哪些方法自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