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戲可以說是潮州文化的集中體現,人們在欣賞其藝術的同時,可以了解其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內涵:
潮州民間文學和典雅古樸的方言。潮劇在其形成過程中除了繼承南戲的詩詞化語言外,還廣泛吸收當地的民間文學,包括歌冊、民謠、諺語、俚語、歇後語、民間故事等,這方面在《柴房會》、《桃花過渡》、《金花牧羊》等劇目中都有生動的表現。
潮州民間音樂。這是形成潮州戲的決定因素。除了唱腔中的曲牌、板式是繼承、衍變外,潮州戲現有的伴奏形式(包括擊樂、管弦樂、定弦、板式、弦詩、牌子等)與潮州音樂是完全壹樣的,其差別只是潮州戲有唱詞或表演,而民間音樂則為純器樂曲。
潮州民間舞蹈。盡管這方面在潮州地區的活動不是很普及和突出,但像“打英歌”、“舞鯉魚”等舞蹈在壹些劇目中也曾也現,如《七日紅》、《陳太爺選婿》。
潮州工藝。尤以潮州刺繡在潮州戲中有很大的特色,如各種袍、甲的金線墊繡,各類衣裙的絨繡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木雕、剪紙等也被應用於舞臺設計。
潮州民俗。明嘉靖的《荔鏡記》就已經有潮州元宵鬧花燈的場面;潮州的工夫茶也在壹些劇目中出現(如《益春》、《續荔鏡記》),而《金花牧羊》中則涉及民間很多風尚和鄉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