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郵編:048200。行政區劃代碼:140521。區號:0356。拼音:Qinshui Xian。
境內山戀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均氣溫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編輯本段]
歷史名人
劉東星 沁水人。明隆慶進士。累升湖廣左布政使。萬歷中,歷官河漕總理、工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時朝鮮以倭患告,王師調集,恰天津等地又受災,他請漕米平糶,以濟民困。開元賈魯所浚故道,又浚漕渠邵伯、界首二湖之後開泇河。卒官。後李化龍循其遺跡,與李三才***把河開成,漕運遂便。天啟初,謚莊靖。
孫居相(?-1634)沁水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授恩縣知縣。征授南京禦史。負氣敢言,曾疏陳時政,告發誠意伯劉世延奸並及南京子弟暴橫罪狀,盡被查問,強暴為之掩蓋劣跡。天啟時,累升兵部右侍郎。被魏忠賢彈劾,削籍。崇禎時官戶部尚書。因牽連楊時化通書事,被貶邊,卒戍所。
孫鼎相 居相弟。歷官吏部郎中、副都禦史、湖廣巡撫,亦有名於東林中。
張銓(?-1621)沁水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禦史、江西巡按。言遼東兵事,有先見之明。熹宗立,出按遼東。天啟初,清兵陷城,被俘,不屈,自殺。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謚忠烈。
張鳳儀 銓女,夫馬祥麟(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和馬千乘所生),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張五典 銓父。歷官南京大理卿。卒,贈太子太保。
霍氏 張銓妻。居竇莊寨堡。崇禎中,率僮仆堅守寨堡拒流“賊”,賊攻不克。遂名其堡曰“夫人城”。
張道濬 銓子。蔭錦衣指揮僉事。屢升都指揮僉事,僉書衛所。有討賊功。因沁城失守,被彈劾,更戍海寧衛。
賈景德(1880-1960)沁水縣人。清朝進士。山西大學肄業。曾任山西都督府秘書監、山西省政務廳廳長、正太鐵路局局長、山西綏靖公署秘書長。1942年後任國民黨政府銓敘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到臺灣後,任臺灣“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趙樹理(1906-1970)作家。沁水人。曾任小學教員、雜工。後任山西陽城縣新編第八區區長,《黃河日報》路東版副刊編輯,《中國人》報、華北新華書店、《新大眾》報編輯。建國後,任《說說唱唱》主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李家莊變遷》、《三裏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有《趙樹理文集》(四卷)。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沁水縣轄7個鎮7個鄉(龍港鎮、中村鎮、鄭莊鎮、端氏鎮、嘉峰鎮、鄭村鎮、柿莊鎮、樊村河鄉、土沃鄉、張村鄉、蘇莊鄉、胡底鄉、固縣鄉、十裏鄉),234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沁水古為端氏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古縣治在今沁水縣城東鄭莊鄉西城村。北魏時,在今縣城西分設東永安縣。北齊時,改為永寧縣。隋開皇三年(583),端氏縣治遷今縣城東端氏村。隋開皇十八年(598),永寧縣改稱沁水縣,縣治遷今縣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並入沁水縣。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太嶽區將沁水分為沁水、士敏、沁南三縣。1947年恢復沁水建制。
1958年10月,沁水與陽城合並稱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縣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公署屬縣。1985年5月起屬晉城市。
?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341個行政村,人口21萬。
?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各鄉鎮簡介:(摘自“山西省城鄉信息數據庫”)
城關鎮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沁水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沁水縣中西部梅、杏兩河交匯處,總面積188平方千米。轄25個行政村,人口3.14萬人。鎮政府駐新建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