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壹生熱愛教育,他先後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講學卻達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終不倦。到了晚年,“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辨,則脫然沈屙之去休;壹日不講學,則惕然以為憂”。實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罕見,堪稱“宋代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宋以後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關於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論述,對今天學校教育是有借鑒意義的 朱熹認為,教導學生該從積極方面去指導、說服,少作處理性的消極工作,學者深明“義理”、“充長善端”而心悅誠服,其效果要比訂立規章制度大得多。學生的心中有了“理義”才能“立誌”,誌其心之所向,是為學的目的。目的不定,壹切學業都無著力處。同時,他對於學生在校,如何做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詳加標明,關於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清潔,讀書寫字以及其他雜細事宜,也都有了嚴格的規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這些細則而行動,用“規矩”養成“方圓”,以表明深明“理義”。雖然朱熹所主張的“理義”與現在學校德育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他對學生積極教育與防治並重的做法卻值得借鑒。當前在大中學生中,不少學生缺乏理想,壹切以個人為中心、以西方為榜樣、是非標準差。特別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潛藏著信仰、信念、信任危機;愛國主義思想淡薄,民族虛無主義情緒滋長“蛇年風波”以及風波後影響,都在說明這個問題。因此,學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應使他們真心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為崇高的事業而獻身。這壹代青年從幼兒園開始都唱熱愛***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歌,小學、中學都進行政治教育,考試成績都是八九十分。但實際情況怎樣樣呢?這需要我們深思,光是灌輸概念、術語不行,要爭取制定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規矩和細則,既引導又防治,雙管齊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熹要求學校把德育放在首位。認為教育學生自幼必須從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開始,以修養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後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明人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育方法中,他用“博學之,審問之、憤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為學的次序。並提出“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篤敬”作為修身之要;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勸”作為處事之要;以“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作為接物之要。可見朱熹所主張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校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學生“明人倫”,使禮義能悅其心。他承襲了孔孟儒家的教育方法,同時綜合了宋儒名家主張,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又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朱熹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壹是立誌。朱熹認為,誌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誌向。人有了遠大的誌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壹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誌,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 壹是居敬。所謂居敬,是培養嚴肅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態度。即是嚴肅謹守記禮法的態度。把放蕩的心收斂起來,做壹身的主宰,培養自我支配的能力。是培養謹慎小心的道德態度。是培養精神專壹或始終壹貫的態度。
壹是存養。所謂“存養”就是“存心養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發明本心。但人的"心"中交雜著物欲和義理,因此朱熹認為"存養"就只要收斂此心,使它都安頓在義理上。壹曰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檢察。“省察”即是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壹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就應當“無時不省察”。朱熹的這壹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於後。 壹曰力行。 朱熹十分重視“力行”。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並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壹些道德教育 朱熹對學生壹貫主張教育內容不但要有整體性,而且要有系統性,要循序漸進。他認為小學是基礎,基礎不牢固到了大學再填補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小學中要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書數之習,並在實際練習中入手,以逐步培養其德性。反其長大,進入大學,然後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窮理”的工夫,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以止於完善。所以他特別重視小學教育的內容。他在對學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視貫徹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下而上達的原則。小學與大學的思想道德教育,應是整體的。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是小學的擴充和深究。雖然程度有深淺,但內容卻是壹貫的。既是循序漸進,又是連續壹貫,這樣教育的效果就會顯著提高。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學的修養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壹方面要內省,明誌養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另壹方面也要外求,認真學習,體認客觀事物。朱熹自己做學問,就在於“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所以他教學生,也是從“窮理”與“篤行”入手。“窮理”即窮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張的窮理分為兩個方面: 壹是就書本上來窮理;二是就書本內外壹切抽象的事情窮理。但他認為窮理僅僅只是完成了“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的功夫,知道事物的當然之理,這是不夠的。還必須進壹步做躬行實踐,以完成“篤行”的工夫,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所謂“知而不行,則前所窮之理,無所安頓,徒費講學之功”。因此,他認為“窮理”與“篤行”二者必須相合而不可分離。他非常重視知與行的結合、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在今天學校德育中也應有借鑒之處。躬行實踐,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人以德為首、以才為輔、寧可有德無才,不可有才無德。“無德而有才,愈是大才,愈足以濟其軒,”這就是知與行的問題。今天我們教書是為了育人,讀書是為了做人。 總起來說,朱熹教學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己接觸到了教學過程中教學原則的壹些基本問題,學習的自動性、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教與學、博與約等等;也涉及到教學的目的性、積極性、良好開端性、鞏固性、量力性、實踐性、廣博性、專精性等等。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壹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