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根據學生學習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號召自願結合,組成五個專題小組:地貌組——主要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特點;“路網”建設組——主要研究近年來家鄉的交通建設情況;“現代化”建設組——主要研究家鄉工農業發展的現狀;“今昔對比”組——主要了解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展望”組——主要是對家鄉美好未來進行展望。
3、建組後,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借助書籍、報紙雜誌、網絡等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並在組長帶領下,進行整理、綜合。與此同時我也積極儲備相關內容的資料,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內容,創設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條件。
4、課上采用不同方式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研究成果。在匯報中,每個小組都各有特色。比如,“地貌組”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制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路網”組將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了簡報,“今昔對比”組的同學們把他們對家鄉的變化及熱愛之情編導成壹段小品劇。通過學生們的精心設計使他們的匯報都有聲有色。在學生小組匯報的過程中,我把課下搜集到的資料及時地進行補充,適時播放壹些精彩的錄像資料,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學。
5、最後,對每個小組的研究過程和成果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自評、他評和小組互評等方式,我加以總結後對每個小組、每個同學進行客觀的評價,設集體獎,如合作獎、組織獎;設個人獎,如搜集資料獎、最佳創意獎等,予以表彰鼓勵,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讓學生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全面地分析和思考問題,以促使學生形成用關心社會的態度並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中去,從而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水平,註重能力的培養,增強發展性學力。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思路,在課堂上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學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以及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關註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下面我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壹些做法:
壹是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多想壹想。教師不僅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設置問題的內容,還要註意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個性化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我們和太陽做遊戲》壹課時,我設計了壹個踩影子的遊戲,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活動中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了解光學的初步知識。
二是解放學生的嘴,讓學生多說壹說。教師要創設自由、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和溝通,給每位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教學《春天在哪裏》壹課時,我讓學生說說怎麽發現春天悄悄來到我們的身邊的,教師從感覺到、看到、聽到、想到這些方面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給每位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是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多做壹做。“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教師要堅持“做中學”的思想,讓學生在“做”中感受、體驗、領悟,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在教學《風兒吹呀吹》壹課,我讓學生動手畫風、做風車,並且到操場上比壹比,誰的風車轉得快,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風。
四是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教師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此外,課堂教學也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插秧式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圓弧式”、“自由結組式”等座位形式,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信息、傳達感情提供適宜的條件和空間。
結合教學實際,說說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楊飛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在進行問題情境教學前,我先帶領學生壹起學習了教材中的內容,***同了解了外地小朋友的家鄉的壹些情況,同時也學習到了那些小朋友認識自己的家鄉用了什麽方法和手段。這壹環節的學習為下壹步學生們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實踐範例。師生壹起學習完教材之後,學生們自由發言:妳想了解我們自己家鄉的哪些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他們所關註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了真實任務,結合授課內容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
我根據學生學習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號召自願結合,組成五個專題小組:地貌組——主要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特點;“路網”建設組——主要研究近年來家鄉的交通建設情況;“現代化”建設組——主要研究家鄉工農業發展的現狀;“今昔對比”組——主要了解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展望”組——主要是對家鄉美好未來進行展望。
建組後,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借助書籍、報紙雜誌、網絡等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並在組長帶領下,進行整理、綜合。與此同時我也積極儲備相關內容的資料,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內容,創設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條件。
課上采用不同方式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研究成果。在匯報中,每個小組都各有特色。比如,“地貌組”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制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路網”組將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了簡報,“今昔對比”組的同學們把他們對家鄉的變化及熱愛之情編導成壹段小品劇。通過學生們的精心設計使他們的匯報都有聲有色。在學生小組匯報的過程中,我把課下搜集到的資料及時地進行補充,適時播放壹些精彩的錄像資料,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學。
最後,對每個小組的研究過程和成果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自評、他評和小組互評等方式,我加以總結後對每個小組、每個同學進行客觀的評價,設集體獎,如合作獎、組織獎;設個人獎,如搜集資料獎、最佳創意獎等,予以表彰鼓勵,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談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都提出了哪些要求
——楊飛
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與公民意識密切相關。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修訂稿開宗明義寫了這樣壹段話: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的內在需求。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要求基礎教育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提出了以下要求:
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是要求教師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將這些比較宏觀的課程目的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中,特別是要在細節上有所體現。
比如,人人有長處,合作力量大
師:(走進壹沒有舉手的學生)那妳呢?(學生沈默,她的卡片上沒有寫自己的優點)
師:告訴老師,怎麽沒寫?
生:我沒有什麽特長。
師:***說她沒有什麽特長展示,真的嗎?大家幫她找找:妳們眼中,***的什麽最棒?
生1:她的字寫得好!生2:她愛幫助他人。
師:妳看,同學們幫妳找到了這麽多優點,是不是?(學生點點頭。)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妳們壹定要自信。
這位品德與生活老師的教學很細致,壹方面她沒有讓壹個學生在她的教學中寂寞,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教學中是以學生為本最起碼的要求,另壹方面她通過其他學生幫助這位學生找優點,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每位學生的參與,更重要的是通過每位的積極開動腦筋,在為同學找優點的同時,滲透了品德教育因素。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觀念上的根本變化,主要體現在:在道德存在觀上,從知識形態道德轉向生活形態道德;在課程觀上從唯知識論轉向生活經驗論;在學習觀上,從單向認知轉向多向互動。”(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3(3):9.)
2.同時倡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時,教師的角色也在變化中。
按照標準的話說“在本課程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支持者的意思是“教師應成為低年級兒童學習品德和生活課程的助手,能為兒童營造利於探究品德和生活問題的開放性環境,提供探究所需的各種條件。”其要素,包括:為低年級兒童營造探究品德與生活問題的開放性環境;為兒童探究品德與生活問題創設支持性條件等。教師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主要指他是兒童身邊的向導,激勵和引導兒童深入地探究品德和生活問題。包括,教學活動中的引導和激勵,以及培養質疑品質等。
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壹個顯著特征是通過主動建構的學習,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我們提倡用兒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體驗世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壹切都建立在他們主動觀察和探究的基礎上。我們強調兒童對周圍的世界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能夠積極地尋求信息幫助自己理解和解釋它。
為了體驗主動建構的學習,教師要為低年級兒童提供可以通過自己的操作展開的探究活動,要為學生提供操作物體實體和觀察自然現象的機會,呈現令他們感到好奇的品德和生活問題的現象;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觀察活動等,能促進兒童的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想象力等的發展。
3.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壹門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不少老師往往把註意力過多地放在了活動上。加上,對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理解比較片面,以為壹“自主”老師就沒有事幹了。
活動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基本形式。但是,課程的活動型也是由課程的目標、內容、形式決定的。需要註意的是,品德與生活所強調的活動,壹是教師組織下的低年級兒童自身積極參與的活動,並非展示教師個人才華的表演活動;壹是每位低年級兒童積極參與的活動,而非部分學生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