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陶艷波與兒子楊乃彬
為了讓失聰的兒子能像正常人壹樣學習,壹位媽媽辭職跟著兒子全程陪讀,變成孩子的耳朵,從小學到大學,***同度過了16年。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在今年2月27日剛剛獲得央視“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的“同桌媽媽”陶艷波和她20歲的兒子楊乃彬。漫長的陪讀的日子,媽媽是兒子的同桌,是兒子的耳朵,讓兒子聽見了這個世界的聲音,也聽見了無聲的母愛。
3月4日下午,記者在河北工業大學東院壹個快遞收發點見到了陶艷波。她的小屋子裏沒有暖氣,卻有滿滿的“人氣”。因為陶艷波即將赴海南進行140場演講,主題是“如何教育孩子”,楊乃彬的幾位同學來向她道別,還有壹些看了頒獎典禮之後來看望她的老師和學生,小屋子裏擠滿了人。楊乃彬的同學告訴記者,他們離開家鄉到天津讀書,感到孤單和困惑,喜歡找陶阿姨聊聊天,因為陶阿姨既能像同學壹樣交流學習,還能像長輩壹樣告訴他們壹些人生的道理,總能傳遞溫暖和正能量。
這就是陶艷波,別人眼中不幸的母親,通過自己的持之以恒,擁有了優秀孝順的兒子和幸福人生。兒子楊乃彬也在她的教育下直面人生境遇,沒有向命運屈服,成長為生活的強者。陶艷波的精神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生動詮釋了家庭、家教、家風對國家社會的影響。
采訪時,陶艷波的開朗和樂觀,緩和了整個故事原本悲傷的氣氛,讓對話變得輕松流暢。她笑著說,“我希望兒子在今年畢業後能順利找個工作。當然,如果他喜歡學習,想繼續考研究生,我依然願意當他的同桌。”
苦學唇語教孩子說話
陶艷波是黑龍江人,與丈夫楊德智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壹起被分配到秦皇島工作。1992年,兒子楊乃彬在秦皇島出生。楊乃彬八個月大時經歷了壹場高燒,高燒後,父親發現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壹樣了——無論在他周圍和背後怎麽拍手,他都沒有反應。夫妻倆連夜帶孩子去了醫院,壹個老教授給孩子測試聽力後發現,他的左耳聽力95分貝,右耳聽力105分貝,幾乎完全聽不到聲音,重度耳聾。
聽到這個噩耗,陶艷波的眼淚嘩地落了下來。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帶著孩子又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醫院,得到的依舊是這個結果。在北京協和醫院,壹位老教授跟陶艷波說:“正常的孩子語言恢復期是在0—7歲,如果錯過這個語言恢復期,7歲之後聲帶變了,孩子就終身都不會說話了。”
協和醫院工作人員告訴陶艷波,北京壹家聾兒康復機構提供專門針對聾兒父母的培訓。這幾乎成了陶艷波唯壹的希望,她以最快的速度報名,和她壹起上課的很多都是幼兒園老師和特教老師。她每天上課坐在教室的第壹排,學習速度飛快,壹個月的突擊訓練後便掌握了唇語的基本要領。
回家後,她開始用唇語教孩子說話。為此她把壹些日常生活的元素,襯衣、褲子、水、杯子什麽的,都編成卡片,上面畫著圖,下面寫字,背面寫上拼音,讓孩子的手摸著媽媽的聲帶,感受她聲帶的變化,再看媽媽的口形怎麽變化。整個學習過程非常艱苦,“比如說舌根音ge,舌根音發生部位在舌根,孩子看不到舌根,根本學不會,這壹個音我教了他五六年。”
學唇語壹年後,楊乃彬只能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聽不清說的內容。親戚鄰居都勸陶艷波別再白費力氣,這孩子肯定學不會說話,可是陶艷波始終相信她和兒子之間有默契,只要堅持不停地教他,他壹定能夠學會說話。
楊乃彬5歲生日那天,爸爸做了壹頓豐盛的晚餐,乃彬可能是夠不著,伸著胳膊,特別著急地喊了壹聲“媽”!盡管含混不清,但兩口子還是被驚呆了。“兒子會說話了!我兒子會喊媽了!”陶艷波翻箱倒櫃去找“媽媽”那個卡片,告訴他這個字是媽媽。幾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效,這壹聲喊,更堅定了陶艷波繼續讓孩子練習發聲的信心。
勤奮的“同桌媽媽”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乃彬到了上小學的年紀,陶艷波做了壹個決定,辭去原本不錯的工作,帶著兒子回到老家齊齊哈爾,準備做壹個“陪讀媽媽”。她選擇了讓孩子去正規學校讀書。“當時很多親戚都覺得我瘋了,可是我認為聾啞學校沒有語言交流環境,我擔心在那個環境裏學說話就更難了。”
盡管陶艷波認為兒子能夠說話,但面對壹個沒有聽力,語言表達含混不清的孩子,學校的第壹反應是拒絕。陶艷波沒有放棄,她找到那所學校的校長,說盡了好話,校長還是不同意。她又跑遍了附近十幾家小學,仍沒有壹所學校願意接受楊乃彬。
眼看時間已近9月初,適齡兒童都已入學,事情才終於出現了轉機。有壹次,陶艷波帶著乃彬去學校說情,雖然兒子聽不到校長在說什麽,但是看懂了校長的表情。乃彬拿起畫筆,在紙上畫了壹幅畫,是家鄉公園的寶塔。他用含混的發音對校長說,“學校裏妳最大,如果妳讓我讀書我就有學上,不然我就永遠沒機會讀書了。”兒子小小年紀,竟然能說出這番話,讓陶艷波大吃壹驚。校長被乃彬的求學欲望打動,終於答應了母子的請求。
校長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孩子耳朵聽不見咋聽課呢?陶艷波壹宿沒睡,思來想去,第二天早上,她帶著兒子來到學校,懇求校長同意自己跟孩子壹起來上學,自己來當孩子的耳朵。校長同意了這位母親的請求。
課堂上,楊乃彬被安排坐在第壹排,為了不擋住後面的學生,陶艷波就自己帶個小板凳坐在兒子旁邊,當他的同桌。開始時,孩子們覺得和壹個大人壹起上課有點兒別扭。可是陶艷波和孩子們壹起復習功課,壹起玩耍做遊戲,用真誠和母愛打動著這些孩子,他們成了好朋友。
在求學道路上,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會遇到難題,更何況楊乃彬是個基本失去聽力的孩子。課上老師講課的語速快,楊乃彬跟不上老師的口形,上課就總走神。壹堂課下來,基本上只能聽懂壹半內容。
陶艷波上課時特別忙,壹邊常常“掐”兒子,讓他別走神;壹邊忙著記筆記,把老師講的東西盡量多地記下來,為的是回家後講給兒子聽。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功夫沒白費,乃彬學習特別刻苦,成績出人意料地優異,每個學期都是三好學生。
2002年,楊乃彬上小學五年級,陶艷波從電視裏看到,北京協和醫院引進了壹種澳大利亞人工耳蝸,能大大提高聽覺障礙者的聽力。她還了解到,因幼年時期藥物過敏等原因導致後天失聰的孩子,應該及早科學治療、佩戴人工耳蝸,這是最好的辦法。她和丈夫賣了老家的房子,和雙方的家庭東拼西湊了20萬元,讓楊乃彬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蝸的手術。乃彬的左耳終於有了70%的聽力,也就是說,他能聽到3米以內的聲音。從那以後,陶艷波開始更加努力地教兒子說話。
陪兒子在天津上中學
2006年,楊乃彬小學畢業時,成績已在班上名列前茅。為了讓乃彬有壹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也讓孩子離父親工作的北戴河近壹些,她帶著孩子來到了天津。陶艷波說,到天津上學其實是兒子的心願,“他小時候看電視裏介紹天津,就說,以後我要去那兒讀書。”
憑借在小學期間取得的優異成績,楊乃彬進了天津51中實驗班。齊齊哈爾和天津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進度不壹樣,聽力有限的楊乃彬極不適應,壹學期下來,乃彬在全年級五百多個孩子中排名倒數。於是,陶艷波每天花更多的時間教孩子學習。盡管自己是大學畢業,但面對現在的中學課本,陶艷波也像個學生壹樣,壹時無法弄懂。尤其是英語,她自己上學時學得少,現在等於從零開始。她加倍努力去記憶、朗讀和學習。45分鐘壹堂課,陶艷波壹秒鐘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沒記全,對她來說,上壹節課就像打了壹場仗,手上、身上緊張忙活得全是汗。
高中時,楊乃彬考上了民族中學。這對母子,上課壹起做筆記,下課壹起做題,陶艷波幾乎是問老師問題最多的學生。因為只有她徹底明白了,才能給孩子講得更明白。她笑著說,自己上學時都沒有這麽用功。
在天津生活,陶艷波獨自壹人帶孩子,她只能利用每天體育課或大課間的休息時間到菜市場買菜,要不然到傍晚放學時,連賣菜的都收攤了。讓陶艷波感動的是,乃彬非常孝順、懂事。晚上在家做作業,兒子非常認真主動,從沒讓她催促過;自己每年過生日,兒子都會用剩下的零用錢給她買禮物;當看到母親因操勞嚴重脫發,他翻看《本草綱目》,上網查藥方,幫母親煎藥。看著兒子端著煎好的熱氣騰騰的中藥走到自己面前時,陶艷波明白兒子長大了,懂得關心別人了。
偉大母愛感動中國
2011年,楊乃彬以56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壹體化專業。拿著兒子的錄取通知書,陶艷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這份快樂。
楊乃彬比同齡孩子早熟,他想邊念書邊打工,讓自己更快地融入社會,分擔家庭的負擔。2011年暑假,他在小區裏找了份修剪樹枝的工作,每天早上6點起床,堅持了壹個月,賺到了人生第壹筆工資,750元,把這筆錢原封不動給了壹直默默支持他學習的姥姥。
校方考慮到乃彬每天都要給人工耳蝸充電,把他寢室的電路修改成24小時不斷電。母子二人每次***同聽課時,同學們都幫助他占第壹排的座位,讓陶媽媽盡量能聽得清楚明白。課余時間,任課教師也經常在家或者辦公室給這對母子進行單獨輔導。通過大家的幫助和乃彬自身的努力,三年來,他的成績在班裏壹直處於中上水平。
河北工業大學校方還支持母子倆和幾個大學生在校園內開了個快遞收發點,租用的小屋子雖然不大,但每天也是熱熱鬧鬧。乃彬上課的時候,陶艷波就在小屋裏幫忙收發快遞。
陶艷波說,自己最開心的,就是兒子能在逆境中克服壹個又壹個困難,取得壹次又壹次“勝利”。現在的楊乃彬已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他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三個小時能背1000道題,就連考駕照的4個科目也都是滿分。壹個同學考試“掛”了好多科,乃彬主動提出幫他補課,每天在快遞收發點給他講題。其他同學知道這件事也跑來問他功課,有趣的是,有時候陶艷波也能幫忙解答。
楊乃彬逐漸開始了獨立的學習和生活,他的成長也促使陶艷波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她想找份工作,幫丈夫減輕點家庭負擔,也好盡快攢夠錢,給兒子的另外壹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蝸。
回想這些年的生活,陶艷波常常照著鏡子感慨自己沒有了年輕時的模樣,她已經49歲,鬢角添了幾縷白發,眼睛花了,背也駝了。她常常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轉頭看看身邊的乃彬,她又輕輕地自答,原來時間不會辜負妳,命運也不會壹直虧待妳。
陶艷波回憶說,“感動中國”錄制前,主持人問她有什麽要求,她說:“這麽多年風風雨雨,孩子他爸爸壹人打工供我倆上學,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壹起上臺領獎。”盡管獎項是頒給陶艷波壹個人的,但榮譽屬於這堅強的壹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壹家三口分享了這份榮譽和喜悅。
陶艷波希望通過媒體分享自己這麽多年總結出來的感受:“很多家庭因為孩子有殘疾就遺棄孩子,或者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和教育,我要用行動來告訴天下更多的父母們,只要有壹線希望,父母千萬不要放棄。母親是孩子的第壹個啟蒙老師,母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愛會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