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遊都江堰有感的簡短句

遊都江堰有感的簡短句

1. 都江堰壹日遊觀後感簡短

在路上,媽媽她們說說笑笑笑,我看著車外的美麗風景,心裏美滋滋的。到了都江堰,我覺得人好像多了壹些,壹看,都是去青城山的。

我們來到了青城外山,青城外山和青城前山壹樣,裏面環境優美,非常幽靜。蒼天大樹組成“原始森林”,令人回味無窮。青城外山只有壹個景點——普照寺。那裏規模比較大,寺廟香火很旺,有好多人在在那裏燒香,拜佛,許願。寺內有壹棵千年老樹,樹齡有1500多年,樹幹很粗,需要三四人才能圍抱住,樹冠像壹把巨大的傘,遮住了陽光,帶給了我們涼爽。我們在山上東轉轉,西走走,完全被這裏的“幽”所迷惑了。中午,我們才慢慢地走出山門。

出了普照寺,我們又到了街子鎮。街子鎮是崇州市的壹個古鎮,它沈寂了我們四川的古老文化。這個鎮透著古色古香,街的兩邊都是許多家小賣部,有的賣小吃,有的賣木制品,有的賣衣服,還有飯店。最多的是賣湯麻餅的,因為這裏的特產屬湯麻餅最出名,店家還說:“我這是正宗的麻餅妳們就放心的買吧,妳看,這裏寫有……”總之,這裏是非常非常的熱鬧。我們先到壹家飯館裏吃飯,這裏的飯菜都很香,有許多山上的野菜,有許多的“綠色食品”,吃了使人心情舒暢。

隨著山路彎彎,我們又來到了靈巖山。靈巖山距都江堰市5公裏,海拔1432米,比青城山還要高呢。我們買了門票,開始登山了。進入靈巖山,我看見有許多以香楠、銀杏、松杉等樹木組成的樹林,參天蔽日、令人陶醉。壹路上,我們說說笑笑,還看到了壹些攀巖造像。來到黑風洞時,我以為有黑山老妖,結果壹看簡介才知道,是夏秋季節有黑風從洞中出來。我非常好奇,就在那兒等黑風。等了半天,也沒有黑風,我們很失落地走了。到最高頂時,有壹個靈巖觀音。觀音是金色的,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更為引人註目。這時,壹陣涼風襲來,我感到特別的涼爽,於是,我們興高采烈地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們還在壹個小池裏捉了3只蝌蚪。那是山上的泉水,冰涼冰涼的,我們的手伸下去,就覺得摸到冰壹樣,非常冷;那蝌蚪也非常“狡猾”,我們的手壹伸來,它就鉆到池底了,很難捉到。王叔叔把手小心的伸進去,壹撈,好不容易捉住了壹只,把它裝進了我的瓶子裏,媽媽也小心翼翼的把雙手伸到水裏,壹捧,捉住了壹只小的,我們就這樣,捉了3只蝌蚪。我們拿著蝌蚪,高高興興的下山了。

壹天結束了,媽媽拿著我們的“收獲”,帶著喜悅,回家了。

2. 都江堰壹日遊觀後感簡短

在路上,媽媽她們說說笑笑笑,我看著車外的美麗風景,心裏美滋滋的。

到了都江堰,我覺得人好像多了壹些,壹看,都是去青城山的。我們來到了青城外山,青城外山和青城前山壹樣,裏面環境優美,非常幽靜。

蒼天大樹組成“原始森林”,令人回味無窮。青城外山只有壹個景點——普照寺。

那裏規模比較大,寺廟香火很旺,有好多人在在那裏燒香,拜佛,許願。寺內有壹棵千年老樹,樹齡有1500多年,樹幹很粗,需要三四人才能圍抱住,樹冠像壹把巨大的傘,遮住了陽光,帶給了我們涼爽。

我們在山上東轉轉,西走走,完全被這裏的“幽”所迷惑了。中午,我們才慢慢地走出山門。

出了普照寺,我們又到了街子鎮。街子鎮是崇州市的壹個古鎮,它沈寂了我們四川的古老文化。

這個鎮透著古色古香,街的兩邊都是許多家小賣部,有的賣小吃,有的賣木制品,有的賣衣服,還有飯店。最多的是賣湯麻餅的,因為這裏的特產屬湯麻餅最出名,店家還說:“我這是正宗的麻餅妳們就放心的買吧,妳看,這裏寫有……”總之,這裏是非常非常的熱鬧。

我們先到壹家飯館裏吃飯,這裏的飯菜都很香,有許多山上的野菜,有許多的“綠色食品”,吃了使人心情舒暢。隨著山路彎彎,我們又來到了靈巖山。

靈巖山距都江堰市5公裏,海拔1432米,比青城山還要高呢。我們買了門票,開始登山了。

進入靈巖山,我看見有許多以香楠、銀杏、松杉等樹木組成的樹林,參天蔽日、令人陶醉。壹路上,我們說說笑笑,還看到了壹些攀巖造像。

來到黑風洞時,我以為有黑山老妖,結果壹看簡介才知道,是夏秋季節有黑風從洞中出來。我非常好奇,就在那兒等黑風。

等了半天,也沒有黑風,我們很失落地走了。到最高頂時,有壹個靈巖觀音。

觀音是金色的,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更為引人註目。這時,壹陣涼風襲來,我感到特別的涼爽,於是,我們興高采烈地下山了。

在下山的路上,我們還在壹個小池裏捉了3只蝌蚪。那是山上的泉水,冰涼冰涼的,我們的手伸下去,就覺得摸到冰壹樣,非常冷;那蝌蚪也非常“狡猾”,我們的手壹伸來,它就鉆到池底了,很難捉到。

王叔叔把手小心的伸進去,壹撈,好不容易捉住了壹只,把它裝進了我的瓶子裏,媽媽也小心翼翼的把雙手伸到水裏,壹捧,捉住了壹只小的,我們就這樣,捉了3只蝌蚪。我們拿著蝌蚪,高高興興的下山了。

壹天結束了,媽媽拿著我們的“收獲”,帶著喜悅,回家了。

3. 讀《都江堰》有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裏有壹篇《都江堰》,文章不長,但余先生追古思今、旁征博引,把壹個死死的水利工程寫的有血有肉,生靈活現的,十分精彩。文章讀罷,掩卷長思,不覺已為先生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

作家開篇先將被眾多國人視為民族象征的長城和都江堰相比,壹句“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不由得妳不將文章讀下去,因為在多數人心裏,長城才是我們民族的象征,我們文化的精髓。妳想壹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壹條萬裏屏障,這是怎樣的壹個民族,怎樣壹段厚重的歷史呀。但余先生卻指出“都江堰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萬裏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壹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壹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壹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壹隅,像壹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這裏余先生用形象的文字指出長城是死的,只楞楞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等待人們再重修起來。而都江堰卻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都江堰那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透過這鮮活靈動的都江堰,我們不得不為李冰父子所感動。

余秋雨先生認為“此後中國千年官場的慣例,是把壹批批有所執持的學者遴選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了壹名實踐科學家。這裏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他領受了壹個連孩童都能領悟的簡單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麽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顯然作家所倡導的政治理想“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像李冰那樣“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因此稱贊“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在作家看來雖然“他未曾留下什麽生平資料,只留下硬紮紮的水壩壹座,讓人們去猜想。”比起聲名顯赫的秦皇漢武,他算不上英雄,但他卻分明比秦皇漢武更長久地留在人們心中。對此,作家這樣寫到“人們到這兒壹次次納悶: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妳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壹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是呀,我們在嘆服古人“天人合壹”的思想,嘆服他們對工程設計的巧妙的同時,又怎能不為他們那種“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的精神所感動,不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壹次次災難面前站起來嗎?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那樣:“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

4. 描寫都江堰句子

清黃俞《都江堰》詩:“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

趙樸初先生賦詩贊古堰,詩雲:“是宜與長城,並贊秦皇代。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跡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

清何盛新《伏龍觀》詩:“盈盈壹水隔,兀兀二山分。斷澗流紅葉,空潭起白雲。憑空橋架索,薄暮樹浮曛。龍女今何在,懸崖問柳君。”

清董湘琴《遊伏龍觀隨吟》:“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流出古今秦漢月,問他伏龍可曾寒?”

清山春《灌陽竹枝詞》詩:“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5. 遊都江堰作文

今年暑假,我們全家到四川旅遊,參觀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位於成都的岷江上,是秦國時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壹大早,我們成都出發,經過兩個小時的路程,就到了都江堰。

當我們到達時,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細雨,雨中的都江堰另有壹番美景,江面上水霧蒙蒙,就像壹位披著紗巾的少女。壹進大門,沿著石板路往裏走,路的兩邊立著各個時期修建、維護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諸葛亮。

走進陳列室,這裏陳列著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都江堰的各種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物,並介紹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走出陳列室,遠遠的就聽見轟隆隆的水流聲,順著臺階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寶瓶口”。“寶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觀察水位的“水則”,它是李冰帶領廣大民眾用了8年時間,用火燒、水澆、人橇的辦法,從堅硬的巖石上鑿開壹個大口子,修建而成。

它使從上遊流下多余的水從這裏分流,減少了水災的發生。從上面往下看,它就像壹個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寶瓶口”。

出了“寶瓶口”,經過壹座橋,我們就到了“飛沙堰”,在古代“飛沙堰”是用籠篼卵石堆砌而成,現在已用混凝土築成,它主要功能是把從上遊沖下來的沙石排走,它能排走的石頭最大能達到壹噸左右,起到防洪排沙減災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魚嘴”,“魚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它呈三角形,就像魚的嘴壹樣,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壹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

站在“魚嘴”的前端,遠遠望去,洶湧的江水壹瀉而下,經過“魚嘴”的分流後,水流就變得平穩和緩慢了。到這裏,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全部遊覽完了。

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密切配合,既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需要,又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洪災的威脅,成為古代世界史上科學治水的偉大創舉。看著這麽壯觀巨大的工程,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兩千多年前,全靠人們的雙手建造,這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下午,我戀戀不舍離開了都江堰,路上我想:我們中華民族真不愧為壹個有著燦爛文化遺產的偉大民族。

6. 仿寫都江堰作文

今天清晨,我們壹行五人,驅車前往舉世聞名的都江堰遊覽。途中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在喜悅的心情內蒙上壹層陰影。快到目的地時,雨過天晴,內心感到欣慰。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離堆公園”是宋代的名“花州”,清代為“桑園”園內亭榭錯落有致,古木參天,樹木蒼翠,奇花異草,千姿百態,花香四溢。“離堆”的來歷,是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為了把岷江水引到川西,灌溉農田,用人工開鑿了旁邊的壹條引水口,將壹個山丘和對面連接的玉壘山分離開,形成了壹個孤堆而得名。

都江堰由三大工程組成: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保瓶口。壹,“魚嘴分水堤”把岷江分為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排沙,內江引水灌溉。二,“飛沙堰”泄洪水、排沙石、攔春水。枯水季節將岷江水源源不斷地送往灌區,是它的壹大特色。三,“保瓶口”是人工開鑿而成的窄而深的梯形引水口,壹是引水供下遊使用,二是與飛沙堰聯合運用,控制內江洪水不湧入成都平原,使洪水排人外江。這三大主體工程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使川西平原成了“大水不淹,小水不旱”旱澇保收,得名“天府之國”。

李冰父子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了都江堰,2200多年來壹直發揮著巨大的效益,造福人類。在科學極不發達的年代,做出這偉大功勛,不可被時代沒滅,人們更不能忘懷,為紀念他們修建了廟宇,“伏龍觀”寄托人們的懷思。我們向祖輩學習他們發奮圖強的精神。搞好學習,才不虧對祖先——我們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

7. 遊都江堰 作文

暑假裏,媽媽帶我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壹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

那天,天上的烏雲像染了墨汁的棉花壹樣,過了壹會兒,就下起了毛毛雨,蒙蒙細雨如絲絲銀發搖曳,像根根箏線抖動。但絲毫沒有淋濕我興奮而高興的心情。

我們壹進門就來到了觀瀾亭,登臨遠望,古堰雄姿盡收眼底;俯視腳下,江濤滾滾,直瀉寶瓶,全都江堰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的壯麗圖景。 沿著觀瀾亭的攀梯向下走就來到了二王廟,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

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瞧,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

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大殿及後殿內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廟內石壁還刻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漫步其間,似入“先都”。

參觀完二王廟,我們登上了全長約500米的安瀾鎖橋,安瀾索橋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壹,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索橋以混凝土樁以承托,用粗如碗口的鋼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

我好不容易才過了使人心驚膽戰的安瀾鎖橋,來到了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先說說魚嘴吧,它如同壹只魚的嘴巴,聽導遊說它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在魚嘴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

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壹低平的地段,這裏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裏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因具有泄洪排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

另壹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遊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裏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來到魚嘴的另壹頭就是魚尾,斜對著的就是寶瓶口,它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壹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取名為離堆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

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範賢館”。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

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壹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後因建成李冰殿,***有主殿三重。

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

像用灰白砂巖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壹方榨。石像冠冕長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壹行。

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頭部已經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專家推斷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壹。

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工程在我們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幹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征,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都江堰,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我想: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壹定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範賢館”。

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 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壹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

8. 用壹句話贊美都江堰

1. 都江堰水利工程舉世無雙。

2.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都江堰,而是都江堰。

3. 都江堰工程巧奪天工,造福全川,表明我國勞動人民具有呼風喚雨的偉大力量。

4. 花車上盛放的芙蓉組成的朵朵浪花氣勢恢弘,都江堰、青城山建築造型美輪美奐。

5. 都江堰是四川人民的驕傲!

6. 都江堰真的是壹個非常宏偉的建築,簡直是天衣無縫、巧奪天工。

7. 都江堰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血汗築成的。

8. 中國都江堰是馳名於世的偉大工程。

9. 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讓世界為之驚嘆。

10. 都江堰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

11. 中國的都江堰聞名遐邇,舉世皆知。

12. 都江堰用舉世無雙、獨壹無二來形容它壹點也不過。

13. 都江堰是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

14. 都江堰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又壹壯舉。

15. 都江堰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

9. 遊都江堰 作文

暑假裏,媽媽帶我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壹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

那天,天上的烏雲像染了墨汁的棉花壹樣,過了壹會兒,就下起了毛毛雨,蒙蒙細雨如絲絲銀發搖曳,像根根箏線抖動。但絲毫沒有淋濕我興奮而高興的心情。

我們壹進門就來到了觀瀾亭,登臨遠望,古堰雄姿盡收眼底;俯視腳下,江濤滾滾,直瀉寶瓶,全都江堰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的壯麗圖景。 沿著觀瀾亭的攀梯向下走就來到了二王廟,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

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瞧,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

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大殿及後殿內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廟內石壁還刻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漫步其間,似入“先都”。

參觀完二王廟,我們登上了全長約500米的安瀾鎖橋,安瀾索橋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壹,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索橋以混凝土樁以承托,用粗如碗口的鋼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

我好不容易才過了使人心驚膽戰的安瀾鎖橋,來到了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先說說魚嘴吧,它如同壹只魚的嘴巴,聽導遊說它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在魚嘴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

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壹低平的地段,這裏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裏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因具有泄洪排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

另壹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遊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裏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來到魚嘴的另壹頭就是魚尾,斜對著的就是寶瓶口,它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壹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取名為離堆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

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範賢館”。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

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壹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後因建成李冰殿,***有主殿三重。

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

像用灰白砂巖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壹方榨。石像冠冕長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壹行。

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頭部已經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專家推斷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壹。

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工程在我們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幹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征,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都江堰,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我想: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壹定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範賢館”。

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 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壹面用石階和開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