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99年開始首先在福建南平探索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迄今已有19年的歷史。對科技特派員這個概念,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指經地方黨委和政府按照壹定程序選派,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民看病難問題,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要,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政府創新地改進服務,提升效能的重大舉措,壹些典型現象的變化可見其端倪。在此之前,政府為市場長期提供的是統壹無差異化的服務。政策扶持、財稅金融,甚至統購統銷,計劃經濟體制延續下來的思維模式宛如鐵鎖連舟,無論大船小船不作細分捆綁發展,雖然我們早早打破了大鍋飯,但是大鍋飯式的發展壁壘並未改變。這就形成了小農經濟下個體農戶或者小規模的經濟組織的需求重視不足,局部的平均主義不能滿足所有人的發展需求,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冗余和短缺長期並存。科技特派員制度提出以後,在基層田間地頭,每名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幫扶到戶,每個大棚甚至每壹棵秧苗都得到了栽培技術的指導,轉變了曾經“集中搞培訓、農民自種植”的大水漫灌,改為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的耐心滴灌,家家戶戶的***性問題集中交流探討,個性問題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既省了人員組織的“水”,更省了財政投入的“肥”,同時還提高了效率和效益,百姓真正看到了技術服務帶來的實惠。
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後,互聯網已經從個體連結世界的“壹對多”發展階段跨越到了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給壹戶農民的壹個問題開展服務的“多對壹”階段,科技特派員制度也隨之深化和發展。從前壹群農民追著壹個農業專家跑,期盼得到專家的指導和解答,現在是壹群搞栽培、搞溫室、搞土壤、搞病蟲害防治的資深專家、博士、碩士、科技特派員圍著給壹戶農民解決問題,通過互聯網使知識、思想的上層建築同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對接碰撞,實現了智力資源的精準幫扶,讓“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農業科技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同富裕”,這已完全顛覆了農業服務傳播模式。
顯然,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農民與農業政策、技術之間搭建起的壹座溝通的橋梁,其作用體現在問題探究、技術組裝和市場發現三個方面。
第壹,問題探究。問題的提出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科技特派員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不是尋找答案。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是不足夠的,在看似沒有問題的情況下跳出常規思維發現問題,帶領農民解決它或者將問題與研究團隊對接,這就完成了科技特派員的最根本任務。
二是回歸秩序的作用。從生產中分離、抽象出來的問題通過實驗室研究,再重新回歸生產的時候,怎麽保證不同的技術在生產實踐有效組裝,哪個技術與哪幾個技術的配合能夠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讓繁多的技術回歸秩序這是長期在實踐中摸索的科技特派員完成的任務。
三是關照消費者的需求作用。接地氣才能知地氣。壹個技術的發展應該是關照人這個整體的而非某個專業領域局部的方式復雜體,將技術拋棄人文而簡化發展的方式是十分危險的。我們所謂的脫離實際,不僅僅脫離了問題在生產中真實的存在和發展狀態,更重要的是脫離了人文環境的鏈接。消費者需求是基於感官的期待和渴望,這是技術最應關照的地方。科技特派員恰恰處於消費者與生產者這個重要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