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心臟術後的保養之道

心臟術後的保養之道

只要心臟動過手術,不論手術大小,患者的心臟都會有程度不壹的受損,因此,術後首要註意的,是讓心臟的負荷減輕,把心臟負擔降到最低為佳。

文/張又晴

68 歲張老伯是位退休軍人,因心臟血管疾病動手術,剛剛才恢復出院。但張老伯返家後發現,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過去早起到公園運動是家常便飯,但現在連出門都懶,稍稍活動壹下就覺得喘,身體負擔很重。回想當年他馳騁沙場身體好得很,相較於現在行動不便,連走路都需要家人攙扶,張老伯很難適應,這壹次,真的覺得自己老了。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騏竹表示,只要心臟動過手術,不論手術大小,患者的心臟都會有大小、程度不壹的受損,因此,術後首要註意的,是讓心臟的負荷減輕,把心臟負擔降到最低為佳。

術後需控制水分

張騏竹表示,心臟的主要功用是人體重要的「幫浦」,功能在於把全身血液打到人體的各項器官,這個運作馬達若是出了問題,就會影響人體各項功能。因此,患者接受過心臟手術後,主要需要控制水分。

他解釋,若患者平時喝太多水,水分就會蓄積在身體裏,這些「積水」需要使用抽水馬達把多於水分抽走,這時,心臟就扮演「馬達」的角色,把多余的水分打到腎臟,促使腎臟工作、過濾,形成尿液排出。但患者手術後心臟功能較弱,平時喝太多水會增加心臟負荷,因為「馬達」必須增加工作量,形成壓力,導致「患者心臟受不了」。

張騏竹說,心臟術後患者若身體蓄積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會造成水腫,手、腳都會顯得「泡泡的」,且因為心臟衰竭又過度工作,因此,患者稍稍壹活動,就會覺得喘,非常不舒服。他表示,這類患者也無法躺下來睡覺,因為原本心臟處於較高位置,水分蓄積在下肢,壹旦躺下,心臟與腳壹樣高,下肢水分回流回心臟,更增添心臟及肺臟負荷,因此,會覺得不舒服、喘不過氣來。

飲食掌握少油、少鹽原則

因此,張騏竹建議心臟術後患者,應該每天記錄自己的體重,維持自己的體重在日常生活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喝水量不要過多與過少,特別口渴時,喝壹兩口解渴即可,不能因為天熱,大杯水拼命灌水下肚,造成心臟、腎臟負擔。他說,這類患者最忌諱與朋友壹起泡老人茶,三五好友在壹起聊開了,老人茶壹杯接著壹杯,壹不小心就過量。

「飲食也要特別註意。」張騏竹表示,心臟術後的患者,切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飲食需維持清淡,腌漬食物、醬瓜、燒烤等重口味食物,都應列為拒絕往來戶,即使要吃,也需要淺嘗則止,否則吃過量,體內鹽分太多、鈉離子升高,導致水分滯留在體內,同樣引起水腫,增加心臟負擔。

張騏竹說,病友的心臟血管受損,功能也隨之受損,即使手術後復原,飲食也需掌握少油、少鹽原則,否則血液中油脂含量升高,形成高血脂,也容易在血管壁內膜產生斑塊蓄積。若斑塊堆積在心臟血管,就容易心肌梗塞,堆積在腦血管就容易中風,患者要維持健康,壹定要從生活習慣開始做起。要改變長久的飲食習慣,病友恐怕壹時無法接受,但「吃習慣就好」,多接受點簡單烹調的天然食材,調味也清淡點,可多考慮攝取高纖維的蔬果,不僅有助清腸胃,還可幫助患者排便順暢。

漸進式的運動模式

張騏竹除建議病友不要抽菸、喝酒外,術後身體復原後,也應逐漸增加活動範圍。張騏竹表示,患者剛開完刀躺在床上,身體恢復健康與體力後,會建議患者開始試著坐在床緣或輪椅上,接下來,可在親友的幫助下,建議患者慢慢走到廁所,「不論是扶著、牽著都可以」,就是壹定要動。

張騏竹說,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必須漸進式的訓練運動量,等患者逐漸習慣下床後,應該試著慢慢的走出房門,即使坐在客廳看電視,都比躺在床上不動好。因此,他會建議當患者在家中活動自如,不覺得身體太過負擔後,也可嘗試走出家門。不少長輩都有到公園散步、運動的習慣,因此,現在心臟術後患者壹旦開始走出家門,也應該漸進式的訓練,從距離近的開始走,可以自己推著輪椅走,或拄著拐杖、助行器行走,走累了就停下來休息,然後逐漸拉長距離。

他表示,很多病友術後習慣躺著、懶得動,會使得心肺功能愈來愈低下,不僅呼吸愈來愈喘,也會水腫,甚至躺太久,皮膚受到壓迫,容易生褥瘡,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醫師表示,壹般人所認知的「運動」,心臟術後患者都不能做,建議緩步行走、健行,且建議患者應借由活動身體,逐漸訓練心肺功能,不少「用功」的病患,可將心肺功能恢復到術前的九成以上。

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