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誰能給我說說宿遷的風俗習慣?

誰能給我說說宿遷的風俗習慣?

宿遷地處徐州、淮陰、連雲港中間地帶,為南北水路要沖。境內居民流動較大。南北朝時北方居民南遷,並在境內僑立郡、縣,移民在境內落戶。歷代因戰亂、或因災荒,或因經商,南來北往在宿遷定居者眾,而尤以北方人居多,故語言,風俗習慣異於江淮地區。境南姓氏,有從山西、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遷入者,亦有自江西、福建、浙江以及江蘇南部地區遷入者。

明未,境東地區吳姓,境西竇姓,境南羅姓,境北馬姓,是宿遷的4大姓。清代中運河開挖後,運河東部地區卓、何、馬、高、陸、蔡、於、陳、丁、董、葉、張、韓姓較多;運河西部地區王、曹、周、臧、駱、羅、蘇、陳、張、陸、徐姓較多。

宿遷姓氏多有堂號,同姓不同宗者以堂號區別。如王姓有三槐堂、槐蔭堂、篤原堂等;張姓有百忍堂、孰忍堂等;劉姓有青藜堂、彭城堂、子溪堂、艾清堂等;陸姓有得潤堂;蔡姓有西山堂;周姓有永仁堂;楊姓有四知堂;黃姓有宜壽堂;薛姓有三鳳堂;羅姓有敘吾堂;郝姓有三余堂;何姓有二酉堂等。各姓氏多立家譜。

建國後,堂號不再使用,家譜散失殆盡。1990年宿遷姓氏有300多個,其中復姓(端木、皇甫、歐陽)3個。城內各姓雜處,農村多聚族而居,單姓人口多者大體為:張、王、李、陳、劉、蔡、徐、周、朱、吳、楊等。

宿遷風俗民情—方言

宿遷範圍較廣,方言較多。外地人乍聽比較難懂,選介如下以供參考。

1、稱謂:把父親叫“大大”、母親叫“媽媽”。平時呼喊帶壹個“俺”字為“俺大”、“俺媽”。把伯父叫“大爺”,伯母叫“大娘”,例如二爺、二娘、小爺、小娘等。把祖父叫“爹爹”、祖母叫“奶奶”,平時喊作“俺爹”、“俺奶”。與祖父母同輩的稱為大爹、大奶、二爹、二奶、小爹、小奶等。把外祖父母稱為“舅爹、舅奶”或“姥爺、姥姥”。把弟弟稱為“兄弟”,例如二兄弟、三兄弟等。把哥哥直呼為大哥、二哥等。

2、語詞:(1)名詞:把中午叫“晌心”,把東南斜西北稱為東南撩西北。“燒包桶子”,稱輕浮的人;“刁頭雞”,稱愛占便宜的人;“少腦子”,稱考慮問題不周的人;“下湖”,指下田;把玉米叫“大秫”;把烏鴉叫“老刮子”等等。(2)動詞:“克”,有多種含文,不管做什麽都可以叫克,例如打人說克人,吃飯也有說克飯的,事情辦好了可以說克好了。“翹辮子”指某人死了,有輕忽厭惡的意思。“侃空”:即說假話、吹牛皮。“摸”與“在”同義。例如,問人在哪裏,說:“妳摸哪裏的?”(3)形容詞:“趕麻”就是快的意思,如:“妳趕麻去啊?”“海了”:即東西壞了,或事情辦不成了的意思。如某某事海了。“夜裏夢”形容人說話冒失。“蒲種拉氣”,形容人魯莽。

宿遷話接近普通話,僅有少數發言不準,例如國家的“國”(guó),運西的人會說成規(gu‰)。洪(hóng)和馮(féng)往往混為壹淡。

宿遷的節日風俗

春節

從農歷12月30日早開始是新的壹年開始,早上我們陪著父母將家裏的壹切收拾幹凈,即以新的面貌來迎接美好的壹年。還要張貼喜氣的門對和門賜,並且張羅著我們的豐富的晚餐。(說明:在宿遷部分地區就餐是每日兩餐)

晚餐在我們家鄉是被看的很重的,那時無論子女在外多麽繁忙都會趕回家來參加這次聚餐——團員飯。餐桌上可以將自己的事拿出來和家人分享,歡笑聲此起彼落合家歡樂融融!

晚餐後男士們會陪同老爸談談事業、將來。或幾人聚集玩撲克牌;女士們會幫助媽媽刷洗餐具,另外可以準備大年初壹的食物。當然還要邊吃零食邊要觀看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

正月初壹:我們的主食是餃子,並以清淡為主基本上是不吃葷的——家鄉人說是清清白白,孩子在這壹天要乖乖的,否則挨父母打罵那可是這壹年到頭都要挨罵的。(呵呵,只是家鄉人的說法)還有在這天要多多的吃瓜子,熟花生要將果殼厚厚的鋪蓋在地面上並且壹天都不會清掃房間,地面上東西越多越好——那樣來年招財越多!這壹天只是在家裏度過!

正月初二:這壹天我們主要是走訪我們的親戚

正月初三:從這天起可以走訪朋友

正月初五:不可以用簸箕

正月初六:不可以用剪刀

正月十五 : 元宵節——宿遷市區會有燈會那天市區會聚集好多的人,猜燈謎、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