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日文化的由來,人們壹直眾說紛紜。早在先秦《禮記、內則》中就有記載:“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這裏“弧”是指弓,“帨”是指佩帶在身上的帕子,意思是說孩子生下來時,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門的左邊掛壹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門的右邊掛手絹。從此以後,每年的今日,人們都要設宴慶祝,也就是通常說的“過生日”。那麽,人們為什麽要過生呢?
第壹種說法:慶祝生命的延續和興旺。
在《漢書·盧綰傳》中記載著這樣壹件事:“及高祖(劉邦)、綰壯,學書,又相愛也。裏中嘉兩家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羊酒。”據後人分析,盧綰的父親與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同住壹裏,視為生死之交,兩人的妻子又在同壹天各自生下了壹名男嬰,鄉親們得知這壹消息後特意準備了禮物前來祝賀,而“復賀”的日期很有可能是兩個孩子的始誕紀念日,也就是我們說的生日。可見,過生日的習俗在秦末已十分流行。
第二種說法:對母親賦予生命的感激。
俗話說:“兒的生日,母親的難日”。拋開十月懷胎不說,每當壹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作為孩子的母親必須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而在民間還有壹種說法,認為做生日的本義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就是勞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過做生日來追思母親臨產及分娩時的痛苦,體會父母哺育的艱辛。在《隋書·高祖記》中,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後斷屠。”這裏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後”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無獨有偶,在《顏氏家訓·風操》中也記載著,南朝梁元帝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初六,每逢這天,他都要在宮裏設“齋講”。值得註意的是,同樣是這篇文章中還曾提到了當時江南某些地區,以設酒慶的方式慶祝生日,這壹舉動被作者斥之為:“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可見,隋唐五代時期在我國北方,做生日多是出於儒家的孝親觀念,以嚴肅正式的儀式居多,多帶有哀戚色彩,據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及五代時後漢高祖都堅持不搞生日慶賀,生日是多像壹種紀念儀式,然而每年慶祝生日的習俗已在我國江南部分地區悄悄流行起來了。
第三種說法:消災驅邪。
這種說法源於壹個民間傳說:有個少年家境貧寒,家中只有壹個年過七旬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壹次,少年突然得了壹種不知名重病,家裏無錢醫治,眼看奄奄壹息之際,有人告訴了他壹個方法,稱某月某日,八仙將路過此地,可備上酒水以求他們幫助。少年依計行事,果然見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臨別時八仙告訴他:“今日是妳再生之日,此後每年今日予以慶祝,定可長壽。”消息傳開後,過生置酒請客逐漸成為了當地人的壹種習俗,流傳開來。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可以看出,過生日在很多人心裏有壹種消災祛病、祈求來年平安的意思。
眾所周知,生日伴隨著壹個生命的全過程,它見證了生命最初來到世間時的“哇哇”啼哭聲,也記載著歲月流逝中的道道痕跡,每個人對生日都有著壹份特殊的情感。其實,生日也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這也就是說壹個人每年絕不可能只過壹次生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際圈子的擴大,人們不得不隨時周旋在各種生日的場合,我們以壹個365萬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天就會有10000個人在過生日:朋友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戀人的生日、上司的生日、公司同事的生日、重要客戶的生日……哪壹個都不能少。除此之外,“七壹”是黨的生日、“八壹”是軍隊的生日、“十壹”是祖國的生日,還有校慶、公司成立周年慶、商場的店慶等等,然而無論是出於什麽樣的目的,希望達到怎樣的壹種效果,生日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壹部分。在生日這個統壹的大概念下,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和不可估量的消費能力,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得到的是不同細分市場,而每壹個市場,她都同樣迷人。
“人生在世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生日的時刻,是歡歌笑語的時刻,是呼朋引伴的時刻,是把酒言歡的時刻!生日喜慶離不開酒,喜慶生日更離不開酒,瞅準這壹市場需求,四川劍南春集團精心打造出了中國首款生日專用酒——“生日酒”,它的出現是市場細分的必然,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