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出門遇上堵車,我們會焦慮;工作效率低的時候,我們會焦慮;輔導孩子時發現他各種拖延,我們會焦慮。
顯然,焦慮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壹種常態。
讀到這裏,妳可能會說經常聽到“焦慮”這個詞,那到底什麽是焦慮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是個體對即將面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或威脅的情況,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
簡單來說,焦慮就是壹種對潛在失控的恐懼。
了解了焦慮的定義,下面我們再來了解壹下常見的焦慮癥類型,分為以下6種:
特定恐懼癥,是指“對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形感到恐懼”。
比如,恐高、怕黑、怕蛇等。
這類患者的潛意識裏,會認為這些事物不安全、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為此,他們會極力避免遇到這些事物,甚至壹想到就會覺得毛骨悚然、瑟瑟發抖。
急性焦慮發作,是指在沒明顯原因,或沒有特殊情況的前提下,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突然出現的不安。
典型的表現有:心悸、眩暈、冒冷汗、顫抖、腰膝無力、呼吸困難等等。
患者會因此有感覺自己快窒息、甚至快死了的錯覺。
強迫癥,是以強迫性思維和強迫性行為,為主要表現的焦慮癥狀。
絕大部分的強迫癥患者,都會有壹種“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覺。
強迫性思維,表現在腦中會經常出現使自己感到困擾的想法或畫面。比如,經常懷疑門窗沒關緊,懷疑水龍頭沒關好,懷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等等。
強迫性行為,則是強迫自己去做壹些不必要的行為。比如,出門前多次檢查門窗、水龍頭是否關好,敲門壹定要敲夠三次等等。
廣泛性焦慮癥,是指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對各種事物產生廣泛且長久的過度焦慮。表現為持續的緊張不安,並逐漸變成慢性癥狀的過程。
這類患者,總是會幻想各種消極後果,會讓人覺得他們有些“神經質”。除了緊張不安,他們還會失眠、尿頻、肌肉緊張等等。
創傷後應激障礙,就是我們經常在醫療電視劇裏聽到的PTSD。它指的是個體在經歷某種威脅、或傷害後出現的過度恐慌,屬於心理失衡的狀態。
比如遭遇搶劫、遭受身體暴力、發生交通事故等等。
有過這樣經歷的患者,經常會做噩夢,或者是在頭腦中,不時回憶起那些不愉快的片段。
他們會因此表現出緊張、容易生氣、對人特別警覺的狀態,令人覺得最好是離他們遠點。
社交恐懼癥,簡稱“社恐”。這主要指個體在社交場合,害怕和人說話、發生肢體接觸等。
他們壹旦要和人說話,就會臉紅,害怕和別人的目光對視;
他們壹旦要和人發生肢體接觸,便會變得很緊張、害怕和擔心。
有社恐的人,社交都不怎麽樣,這會阻礙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更上壹層樓。
說完焦慮的6種類型,下面我們再來說說怎麽做才能緩解焦慮。
我建議妳可以參考下面3種做法:
系統脫敏,是先教給大家壹些放松的方式,再由弱到強展示令人感到有威脅的事物,幫助人們壹步步“脫敏”,達到抑制焦慮的目的。
具體可分為以下3步:
(1)放松訓練
壹個人全身肌肉都放松的時候,他的心率、呼吸、血壓等生理反應的指標,和焦慮時的生理指標剛好呈現完全相反的變化趨勢。
從這可以看出,通過肌肉放松來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可以抑制焦慮。
另外,在進行放松時,最好選擇更整潔、光線更柔和的環境,沒有噪音和其它幹擾的環境。
患者如果能身處自己感到很舒適的環境,和他對話的人聲音又很輕柔,就更容易放松下來。
(2)焦慮等級評定
構建焦慮等級,是讓患者對自己感到焦慮的事物進行評估分級。
首先,妳可以讓患者列出都有哪些使他感到焦慮的事物。
列完之後,進行打分(1-10分),分數越高的事物,代表患者對它越感到焦慮。
舉個例子:
爬上山頂 5分
和陌生人說話 8分
見到蛇 ? 10分
評估完分數後,按照分數從低到高進行排列。
(3)系統脫敏
分數排列好了以後,就可以進行系統脫敏了。
像上面的例子,妳可以先讓患者模擬爬上山頂的場景,然後對他進行壹些想法和行為上的刺激。
直到他已經通過模擬,不再懼怕爬上山頂,再進入下壹步和陌生人對話的脫敏。
以此類推,壹步步幫助患者克服焦慮的事物。
(1)自我鼓勵法
如果妳很焦慮,妳最需要做的就是自我鼓勵。
怎麽個自我鼓勵法呢?
妳可以用自己以前的成功事件來自我鼓勵,也可以用勵誌的句子來鼓勵自己。
像我最近就很喜歡用“要幹大事”這四個字來自我鼓勵。
我的手機墻紙就有這四個字,每次看到它們都會有壹種力量湧上心頭,激勵著自己奮勇爭先。
這時候,我哪裏還記得什麽焦慮,只記得要往前沖。
(2)自我交談法
認知取向的心理學派認為,人在焦慮時,應多發出聲音和自己交談。
當妳聽到自己堅定且自信的聲音時,妳的內心會更加篤定,焦慮的程度會相對減輕。
讓“積極的妳”說服“消極的妳”吧。
往好的方面去想,多說積極樂觀的話,會讓妳心裏的焦慮變得越來越少。
(3)訴說心事法
很多人都會把心事憋在心裏,導致憋出內傷。
結果越憋心裏越難受,越憋越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找人訴說妳的心事,這樣妳更有機會打開心中的郁結。
如果聽妳訴說心事的人剛好又懂妳,那他幫助妳減輕焦慮的效果就會更好。
(4)情緒轉移法
如果妳因為壹些事情感到不開心,而自己又不轉移情緒的話,就會壹直陷在這種不良情緒裏面。
舉個例子,有人批評了妳,妳很不爽,壹直想著這件事,就會壹直不爽。
但是,如果妳轉移關註點到了能讓妳開心的事情上,妳的情緒就會變好。
像我不開心的時候,自己就會想辦法轉移註意力。
比如我會看《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在笑得打滾之余,早就把焦慮通通拋在腦後了。
情緒轉移後,整個人都感覺變得更好了。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時,就會變得很懊惱,抱怨自己或者他人。
即使他們知道這樣做,也改變不了什麽,但就是沒辦法從這種不良情緒中走出來。
這時候其實可以采用反向心理調節法,從下面3方面入手:
(1)挖掘優點
我有個朋友劉姐,她經常抱怨老公做起事情來要分析半天、行動得非常慢。這讓劉姐覺得很焦慮。
我在和劉姐聊天的時候,就從反向入手,引導她挖掘她老公的優點:
分析花的時間長,往往是壹件好事,說明他在認真思考、犯錯的概率低。
這比壹時沖動,做出錯誤決策要好很多。
劉姐從反向挖掘出她老公的優點後,夫妻間的關系明顯比以前和諧了很多,她自己也沒那麽焦慮了。
所以說, 擅於挖掘優點,會讓焦慮變淺 。
(2)心理換位
很多矛盾就是從不懂得心理換位開始的。
比如兩口子,老公上班經常要996,有時下了班還要應付各種應酬,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回到家之後,他只想來個葛優躺,累得啥話都不想說。
而老婆作為家庭主婦,天天在家帶娃也很辛苦。她希望老公下班回家後,也能帶帶孩子,幫自己分擔壹下。
兩人的想法不壹樣,就很容易鬧矛盾。老公怪老婆不體諒自己在外面工作的辛苦,老婆怪老公不體諒自己在家裏帶娃的辛苦,兩個人就很容易因此鬧矛盾,並都變得很焦慮。
其實只要兩口子懂得進行心理換位,就都不用那麽焦慮了。
老婆試著從老公的角度,去想象他經常996就已經很累了,有時下了班還要應付各種應酬,那就是累上加累。
換做是自己,也會覺得壓力山大,回到家裏也確實是話都不想說,只想靜靜地躺壹會。
而老公也試著從老婆的角度,去想象她每天幾乎是24小時帶娃,娃壹會哭,壹會鬧,確實很折騰人。所以說,帶娃壹點都不比上班輕松,也難怪她會希望自己幫忙分擔壹下。
兩個人都懂得心理換位,焦慮自廢。
除了上面介紹的3種減輕焦慮的方法,作為心理學實戰派的作者董心潔,還把自己對抗焦慮的心得和思考,都寫進了這本書中↓↓↓↓↓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運用了理論+案例的寫作方式。書裏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反而深入淺出地幫助讀者理解焦慮,以及幫助讀者掌握減輕焦慮的實操方法。董心潔運用這些方法,幫助很多讀者擺脫了心理困擾。
不管妳現在有沒有焦慮,都可以從這本書裏受益。書裏的內容,妳越早知道越好,越早掌握越早受益。
過壹個不焦慮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值得!
今日話題:妳對焦慮怎麽理解?在評論區說說妳的看法吧。
如果妳覺得上面的不錯,歡迎分享給妳的朋友,讓他們也受益。
分享 ↓ 壹下壹時爽,壹直分享壹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