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經預言地球將在二百年後毀滅。
他預言地球毀滅的方式有兩種:
第壹,遭遇外星人入侵而毀滅。
第二,被太陽毀滅。
霍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壹些,因此他壹直主張尋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以保證人類能夠在遭遇災難前有所準備。
早在2015年,科學家就發現太陽將在2030年進入“休眠”,地球將會進入“小冰河期”,而太陽休眠之後,人類也會隨之滅絕。
很多科學家認為星際移民是人類唯壹的出路,不少科幻影片和科幻故事也以此為參照設定出腦洞大開的劇情和情節。
然而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卻和這類星際移民的設定完全不同,它講述了壹個這樣的故事:天體物理學家根據精確的數學模型推演,預測20年內將會發生太陽氦閃,而太陽氦閃的爆發將會導致地球被毀滅,因此,人類計劃移民到半人馬座比鄰星。
由於技術有限——人類目前的技術所能制造的飛船無法同地球的生態系統相比,經不起時間的風浪,所以,人類最終打消了制造飛船的想法,決定把地球本身變成壹座飛船,通過駕駛地球逃離太陽系。
這場星際移民並沒有移去任何星球,而是帶著地球逃亡,帶著地球流浪,小說因此而命名為《流浪地球》。
2
《流浪地球》是“中國當代科幻第壹人”劉慈欣200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當年,他還是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發電廠裏的壹名計算機工程師,酷愛科幻的他常常利用業余時間寫小說。
據說這部《流浪地球》前後只花費了壹個多星期時間,劉慈欣還因此獲得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時隔5年後,他創作出了那部經典的長篇小說《三體》,並憑此獲得世界科幻界的最高獎項——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
在《流浪地球》中,我們依稀能夠看到小說《三體》的雛形或是影子,有些科幻評論家甚至認為,《流浪地球》比《三體》還要精彩。
根據小說所改變的同名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已於今年2月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是中國首部大型科幻片,截至17日12時29分,電影《流浪地球》累計票房達36.51億元,超越《紅海行動》(36.48億),成為內地電影票房亞軍。
如果妳沒時間讀完整部《三體》,請壹定要讀壹讀這部短篇小說《流浪地球》。
3
小說發生在這樣壹個背景下: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建立了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巨型計算機對這個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會產生壹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之後,太陽會變成壹顆巨大卻暗淡的紅巨星,這意味著地球將在氦閃爆發中汽化,而這壹切將在400年內發生,現在已過了380年。
為了躲避太陽氦閃,人類決定把地球本身變成壹座飛船,方法是:安裝地球發動機改變地球運行軌道和運行速度,通過駕駛地球逃離太陽系,移民到最近的比鄰星。
小說裏將人類逃亡分為五步:
第壹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星。
人們把這五步稱為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壹百代人。
作為主人公的“我”出生在剎車時代,因此親眼目睹了從剎車時代到流浪時代長達半個世紀的移民過程。
4
太陽這個長久以來象征著希望與夢想的人類精神符號,如今,變成了恐懼的代名詞。人們恐懼太陽。
死亡不再是黑色,而是雪亮,“它是閃電的顏色,當那最後的閃電到來時,世界將在瞬間變成蒸汽。”
地球變軌加速之後,逃逸時代來臨,每次地球到達近日點,人們的恐懼劇增,社會上就謠言四起,人們擔心在氦閃爆發時,來不及逃出太陽系,就被瞬間汽化;當地球升向遠日點,人們的恐懼便逐漸平息。
學校教育開始集中在理工科,並將藝術和哲學類的教育壓縮到最小,地球上的宗教在壹夜之間消失不見。
當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壹切,除了關註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壹切都變得無所謂了。那些我們平常並不在意的東西往往變得可貴,而那些視如珍寶的東西反而變得微不足道。
希望是珍寶
每當地球跌向近日點時就會謠言四起,母親也懷疑是不是真的來不及逃出太陽系,氦閃就會發生,地球就會毀滅,此時,作為軍人的父親十分堅定地說:
“妳聽著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壹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明天把這話告訴孩子。”
現實世界中,壹個人只需擁有金錢、權利或才能,就可以在這個世界暢行無阻,這也是我們現實世界衡量壹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然而在壹個充滿絕望的年代,這些東西反而沒那麽重要了。
希望變得如此重要,想要在絕望中活下去,必須對這個世界抱有希望,對未來抱有希望,哪怕希望並不真的存在。
倫理道德標準發生變化
地球升向遠日點時,有壹次,“我”們全家去海邊旅遊,父親忽然對“我”和母親說,他愛上了“我”的小學老師,要離開“我”們,去找她。
母親得知後,沒有任何反應,面對父親出軌,她只說了句,“那妳去吧。”
父親接著說,過壹陣他壹定會厭倦她的,到時候就回來,母親說,“妳要願意當然行。”接著,她的註意力就被天邊的星星吸引去了,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
在地下城遭遇巖漿爆發時,政府宣布按危急法第五條撤離地下城。危急法第五條就是按照年齡排隊撤離,年齡最小的最先撤離。
倫理道德在大劉的小說中是會隨情境和條件而靈活調整的東西,這壹點不論是在小說《流浪地球》還是在小說《三體》中都有所體現。
就像大劉所說:我們目前認為倫理道德是壹種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其實是壹種誤解。它肯定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文明的發展不斷變化,不斷適應新的環境。
孤獨同死亡無異
小說中,在地球12次到達遠日點時,為了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聯合政府恢復了中斷了兩個世紀的奧運會,“我”參加了機動冰橇拉力賽。比賽從上海出發,橫穿封凍的太平洋冰面,到達終點紐約。
當比賽開始後,“我”漸漸和同伴拉開了距離,當同伴們壹個個消失在地平線之外時,作者這樣描述“我”的感受:
“在無限的星空和無限的冰原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壹個人!雪崩般的孤獨感壓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趕路,名次已無關緊要,只是為了在這可怕的孤獨感殺死我之前盡早地擺脫它......”
寧願不要名次,也不願被孤獨地拋棄在無人的冰原。
我們懼怕孤獨,如同懼怕死亡。
寧願聚攏在人群裏,相互取暖,彼此安慰,以此獲得希望和力量,也不願獨自壹人孤軍奮戰。
死亡固然可怕,但我們更害怕孤獨地徘徊在世界盡頭。
5
小說營造了壹個壯麗美妙的地球飛船,細節中充滿著豐富而高超的想象力,最後的反轉頗具諷刺意味,將人性的本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時代,誰不是帶著孤獨和惶恐遊走在這個世界的流浪者。
我們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去遠方尋找希望,尋找夢想,尋找新的世界,新的家園,然而每個流浪者的內心始終都存在壹個“地球”,那是對“家”的眷戀,對“家”的回憶,我們帶著它行走,流浪,飄蕩,這壹點從未改變。
盡管現實世界不會發生小說中描述的末日景象,但對現實的不安全感和對未知的惶惑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感受。
懼怕失敗、生存焦慮、雪崩般的孤獨、虛幻的安全感,以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不斷徘徊,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但從劉慈欣的小說中,我們讀到的還有希望。
幸運的是,我們還活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