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對於我的“詳解”系列來講,其實在講《論語》那篇時提過“《三字經》告訴了我們壹個學習的順序,為了減少以後的麻煩,這裏把這個順序統壹說壹下,後面的文章盡量就不涉及了。《孝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尚書》、《周禮》、《禮記》、《詩經》、《春秋》三傳、諸子百家、歷史、傳記。說明壹點的是,《孝經》的位置我沒有擺錯,這壹點說到那句的時候咱們再說”——《詳解<三字經>二十四——論語》。
那麽現在就到了該說說的時候了。
我說我沒有放錯《孝經》的位置,其實是從《三字經》這句話的“通”、“熟”兩個字所表達的程度上來的。個人感覺“通”的程度要比“熟”重得多,而且不是多壹點半點。熟練並不能與通達相提並論。所謂的“通”,是暢通無阻,往來自由,完全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意來,但是卻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就是孔子那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我說,這幾本書的話,《孝經》絕對要擺在最前面的。
接下來看《孝經》這本書。還是那個原則,這裏是在講《三字經》而不是講《孝經》。所以,在這裏只談兩件事:第壹,《孝經》當中所提倡孝道的真正核心內涵是什麽;第二,簡單介紹壹下“孝道”是如何被壹步步歪曲成現在這種愚夫之孝的。
同其他經典壹樣,《孝經》自身也分成“經”、“傳”兩部分,前六章是“經”,是孔子在講述他所認為的孝的核心內涵,以及身處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其孝道的具體表現應如何有所區別;後面的十二章是“傳”,是在孔子講完內涵之後,通過回答曾子提問的形式,對這個內涵展開壹定程度的解釋說明。但是這個解釋說明也並不是面面俱到,十分充分。絕對不能拋開前面的“經”去理解後面的內容。所以說,學習《孝經》首先要把握“開宗明義章”的精神所在,不然後面的壹切都會解讀的不準確。其中的核心就是孔子問曾參的那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這裏我們要能了解到,孝道這個東西,是治理國家最高的法則,用這個法則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天下順達,讓民眾和睦,使不同身份、地位之間的人群沒有怨憤。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和諧社會。
核心的的核心,要牢記,這是個讓國家昌盛的治國之法。壹切都是圍繞這個原則來展開的。
“開宗明義章”的另壹段話也要細心把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為什麽說不敢毀傷身體發膚是孝道的起點。兩個方面:第壹,為人父母者都有感受,自己的孩子要是有個頭痛腦熱的或者是受了外傷,誒呀,那作為父母的心裏那個難受,比自己受到傷害還要難過千百倍。所以說愛惜好自己的身體,別讓父母擔心,乃至心裏難過,這是壹個人為人的基本。第二,壹個國家是需要建設者和保衛者的。身體不健康的人能承擔好這兩個責任嗎?大家想想清末的國民素質——身體素質、精神狀態。所以說當時戰敗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當時整個國家已經沒有足夠數量合格的建設者和保衛者了。愛惜身體,使身體健康,這僅僅是孝道的根本,或者說是起點。最終的目的呢?“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讓自己真正能站得起來,成為壹個頂天立地的人,然後能行大道於世間,最終青史留名,這是最後要達到的目標。其緣由也是兩點:第壹,從小家庭來看,人的壹生其實都在和別人比較,能比過別人,就幸福,比了壹輩子了,都是比自己的本事,但是年老之後,自己本身沒有什麽可比的了。老朋友壹見面,最多三句話,之後就是開始顯擺自己的孩子。如果說自己沒有可供“揚名”的地方,妳讓父母見到老友之後說什麽呢?沒有可說的,哪裏能夠開心快樂呢?讓老人家不開心,哪裏能算是孝順。第二,從國家來看,如何能做到“揚名於後世”?還不是要靠為國家乃至民族做出了傑出貢獻,或在工作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除此之外,還有能“揚善名”的方法嗎?如此,每個國民都把這個當成孝道的最高標準,必然會事事以建設國家、勤懇工作為念,如此,國家如何不強?
最重要的壹點,是《孝經》開篇引用的《詩經》的這句“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不要忘記祖先的教誨,不要放棄祖宗的功業,念念不忘的只有繼承先祖的事業。如此才是世間大孝。
在第二章到第六章,孔子分別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具體的孝道標準。這就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與“位”不同,要做的事情當然不同了。而孔子在《孝經》當中重點強調的是“位”所帶來的差異。
接下來看本文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孝道”是如何被壹步步歪曲成現在這種愚夫之孝的。
同其它先秦經典壹樣,《孝經》核心內涵的跑偏其實早在漢代就開始了。但單就“孝道”來講,全社會性的完全拋開《孝經》來歪曲“孝道”,是元代開始的。原因就是那句“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因為按照《孝經》這句引文的內容。當時的中華兒女要真講孝道,就只有把蒙古政權推翻,將侵略者打回老家去,還我大漢河山,唯如此才是孝道。但是對於元朝的統治者來講,他們能這麽去如實的解釋嗎?敢這麽如實的去解嗎?所以只能是單純的標榜《孝經》的第六章——庶人章。然後又炮制出了那個二十四孝的故事,來進壹步歪曲中華民族的孝道,來弱化這個民族的戰鬥力和戰鬥精神。以此來保證長治久安。但是這種歪曲的解釋,元代並沒有收到顯著的效果,反倒是讓清代的滿族政權收獲了成果。當然這也借力於中間的明代,在文化的傳承上出現的重大錯誤。以至於讓清代這個少數民族政權能夠得以運用自如。
但是失去文化力量的後果是可怕的。這壹點大家重溫下中國近代史就清楚了。
從《孝經》引申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傳統文化,壹定要註意我們固有文化被歪曲的這個過程。今天的學習壹定要回歸“先秦原典”。
此文暫落,敬請關註下壹篇——六經
詳解《三字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