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臨俊作於二OO九年十二月(此文乃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蘭州葫蘆藝術區別於我國其它地域葫蘆藝術的最主要壹點,就是重於雕刻,用雕刻技法來體現傳統書畫。這門技藝自清代萌芽至今已過百年。起初,工匠們在沒去皮的葫蘆上用針刻花草,以供自己玩賞。到民國初年,有幾位藝人開始雕刻人物和戲劇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售於街市,此時的作品已經是將葫蘆去皮後雕刻的。時過境遷,目前全甘肅省內葫蘆雕刻者人數約300左右,多集中在我省蘭州市和臨夏州兩地,其中農民占總人數的95%以上。隨著藝人們不斷地摸索創新,其工藝水平在不斷提高,就創作用的工具而言,以最初的只用針刻,發展為現在的用針、刀、針刀並用、甚至使用烙鐵等等,他們雕刻用的工具還是以針為主,也有較少數人只用刻刀雕刻,但由於只用刻刀刻不出很精細的圖案,故至今使用的人少,未成氣候。除了針和刀以外,還有壹種是針刀並用刻法,本文主要談談針、刀、針刀並用三種刻法的利弊,以使廣大愛好者從技法的角度深入了解蘭州刻葫蘆藝術。
我們在葫蘆上雕刻美妙絕倫的傳統書畫,是件不容易的事,作畫有畫法,寫字有書法,刻金石有刻法,這麽多“法”就是處理細節問題的方法,精湛的刻功能體現無盡變化的細節,有了到位的細節處理才能構築美的整體,才能產生美感,才能有“韻”,如同寫壹個漢字,點畫細節的精到是寫好壹個字的前提。我們判斷壹件刻葫蘆作品的優劣,就要看是刻者是否抓主傳統文化的根本,對細節的問題處理的如何,而不是被外在的華麗、工多、內容繁雜、雕刻內容等所迷惑,這也是欣賞葫蘆藝術作品的唯壹標準。
先說說針,舊時刻葫蘆用的針就是平常縫紉、做針線活時用的針,這種針做為最常見的工具,在刻葫蘆上壹直使用了很多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用,但縫紉用的針硬度小,刻沒幾下就容易斷尖,很費事,老壹代的藝人在雕刻前要事先磨好若幹個針,以備雕刻時用。現在用的針都是從五金店買來小麻花鉆頭,把鉆頭的平端磨成針的形狀,然後進行在葫蘆上進行刻劃,鉆頭的材質硬度比縫紉針高,軟硬合適,刻劃時不易斷尖,使用很方便,壹個作品下來就磨兩三次就行了。針刻的技法簡單,刻者幾乎不用專業雕刻的底子,加以時日就能掌握,而且刻的速度快,能出產量,目前市場上很多中底檔的葫蘆都是用針雕刻的,這也是蘭州刻葫蘆為什麽被叫做“針劃葫蘆”的原因。
針刻出的線條纖細,可以做到“細如絲”的地步。但針的表現手法單壹,針尖的形狀決定了其在線條變化的表現能力有限,比如書法線條要達到古人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的效果,針的刻劃是很難辦到這點的。目前針只適合雕刻某些白描(亦稱線描)圖案和線條變化較少的動物毛發、裝飾紋案等,例如,就拿壹幅用白描技法畫的佛像繪畫作品來講,其畫面對線條的走向和弧度要求嚴格,但單個線條的粗細、枯濕、濃淡等的變化較小,這類圖案單用針雕刻是可行的。但在中國藝術中,白描作品在詮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在用針雕刻對線條變化有相當復雜要求的傳統國畫線條時,針刻出的線條就顯的十分死板,沒有變化,很“匠氣”。如果要刻壹幅水墨畫,人物或者是山水等等,就先要把原畫簡化為白描,把很多富有變化的東西轉化為單壹的線,把構成美的元素“簡化”掉了,的這種做法在藝術上是很不可取的,還有,尤其在雕刻中國書法這類極盡變化的線條時,單壹用針更是不行,即使用直徑不同的鋼針刻,只能在線條粗細上有些變化,在刻點畫時卻不能準確體現筆畫的細節,沒有細節也就更沒有韻味可言了。所以針刻的缺點就充分的暴露了。
再說說刀,除了用針雕刻葫蘆外,還有少數雕刻者們用刻刀雕刻葫蘆,作品內容也是以傳統國畫為主,刻出的線條粗大,水墨意味濃厚。本地商人們把這類作品叫做“寫意風格”,刻刀的雕刻技法就比鋼針復雜的多,挑、拉、皴等技法能夠表現中國水墨畫和書法的韻味,其表現線條變化、畫面墨色濃淡等細節的能力基本上和毛筆接近,其技法就和“木雕”中的“刀法”類似。但這種刻法用在葫蘆上也暴露了其弱點:因為在葫蘆的表面,壹層極薄的硬皮在刻破後露出白色海綿狀物質,這個物質很柔軟,刻刀無法在這裏體現木刻的效果,刻出的總體效果感覺不如在木板上雕刻的好,容易把葫蘆搞的比較“臟”。
甘肅刻葫蘆的最大特點,就是刻出圖案的效果要細膩精致。然刀刻葫蘆的線條粗大,毛糙感強,就失去細的特點,若用刀刻細小的線條就很難,搞微雕基本不可能。可是,針的細節表現力卻有限,雕刻的畫面僅限於壹些白描作品,針在表現書法、金石印章等的韻味時更顯得力不從心。針的細節處理能力有限,刀刻線條又太粗,如何讓針和刀取長補短呢?
針刀並用刻法將針和刀的優點進行了互補,仔細觀察壹下,在蘭州老壹輩名家的傳世葫蘆作品中,比如王德山刻的葫蘆上可以看到:他試圖努力的用針和刀並用的方法來達到毛筆的效果,王德山大師的師傅李文齋先生在創作過程想盡辦法,甚至不惜使用壹些化學藥品來進行刻制。這些動機在葫蘆雕刻上是壹個巨大的進步!但前人由於當時社會種種環境的因素,未能全面吸收正宗木刻、板畫、金石等等藝術門類的經驗和知識,作品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和刀並用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先用鋼針打“底稿”,然後用小刻刀(類似木刻刀)進行細節的修飾,以表現“韻味”,這種方法刻出的文字圖案線條圓潤又不失細節之美,而且可以用運於微雕。其實 “刀法”古以有之,在刻者具備了書法、金石等藝術的良好素質後,會自然而然的想辦法把這些流傳了千年的精妙技法用到葫蘆上來。 這種刻法比前面所講的單壹用針或刀來的復雜,且難掌握。但藝術的復雜性決定了制作技法的復雜性,復雜的技巧並不是多此壹舉,畫蛇添足。這點復雜還是必要的!要創造好的藝術品,掌握嫻熟的、高超的、多變的制作技巧是必須的,正如王羲之書論所雲:每作壹波,常三過折筆;每作壹口,常隱鋒而為之,每作壹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壹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壹點如高峰墜石;如折鋼鉤;每作壹牽,如萬歲枯藤;每作壹放縱,如足行之趣驟。我們雕刻的線條唯有如此才能給作品以生命,才能在作品中準確充分的表現自己的能力,使作品分格獨具,讓人百看不厭。
針刀並用刻法能表現所有的傳統繪畫題材,包括書法、水墨、白描、印章等等,同時且不失甘肅葫蘆“細發”的特點。這將是目前制作“高檔”葫蘆工藝品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們這壹代葫蘆雕刻者門必須要繼承並發揚的重要方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