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最考驗意誌力的時刻,大概是早上離開被窩的時候。
我不由想:我們每天和被窩分手的動力來源於哪裏呢?
- 是“再不起床就要遲到扣工資啦”的懲罰型?
- 還是“哇塞,我迫不及待要去上班啦!”的獎勵型?
於是打開電腦:輸入“不想上班”幾個關鍵字。
提示:搜索引擎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36,900,000個。右側是“不上班的活法”等書籍,中間是“不想上班”的貼吧。
然後在把“不”字去掉,關鍵詞變成“想上班”,妳猜會怎樣?
搜索引擎為您找到相關結果依然有約33,600,000個,看起來差不多對吧?
但是!仔細看每壹條帖子的紅色關鍵字,前面都有個“不”字!
也就是說,全部都識別成了“不想上班”,右側的推送書籍是《不想上班》。
我被這個黑色幽默樂到了,於是跑到群裏靈魂拷問了壹下:妳是不是不想上班?是什麽讓妳工作不開心?
朋友們都很給力,各行各業地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不到半小時,壹份豐富的答案生成了。
大家的回答集中在四個方面:公司氛圍、人際關系、工作內容、心理沖突。
“公司氛圍”
辦公室裏的逼仄的低氣壓。
每天都在壹個接近無聲的環境裏工作,同事之間互不交流,暗地裏還明爭暗鬥,充滿敵意。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人際關系”
主要包括平級關系和上下級關系。
平級關系中,最難搞定的是溝通。尤其是跨部門的,碰到壹個難溝通的,充滿了內耗,直接把項目效率和質量拉低,還要跟著壹起承擔損失,真是啞巴吃黃連。
上下級關系就更麻煩了,來自上級的暴擊有老板粗暴的否定、安排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同時多個領導還誰都不能得罪……
來自下級的有工作無法安排和執行,稍微說重點就哭或者辭職,或者雖然安排下去了,但完成質量慘不忍睹。
“工作內容”
也就是工作量飽和程度。
這個部分很耐人尋味,不論是忙還是閑,造成的殺傷力居然同樣重大。
工作量巨大,導致身心疲憊的心情,我們都能理解。
還有壹種更深的疲憊是“閑”,經歷無所事事的壹天,中途還得插上“裝作很忙”的劇情,下班時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疲憊感。
“心理沖突”
這種心理沖突,有兩種呈現形式。
壹種是做著不喜歡的事兒,又離不開這份工作,於是充滿了被迫害的怨氣;
另壹種是工作和家庭沒平衡好,產生的隨時失控狀態,導致工作時想辭職,在家時又想去工作,總是不能“活在當下”的矛盾的痛苦。
好的,寶寶心裏苦寶寶也說了,要怎麽樣才能笑著活下去呢?
02 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在研究方法之前,讓我們再進行壹次靈魂的拷問:我們為什麽去工作?
我們最容易想起的答案是:因為它發我工資,支撐我生活。
沒錯,工作會保證妳的收入,代價是買斷妳工作日白天的時間。
這是每份工作都會有的屬性:交換。
這個交換的契約在妳決定接受offer的那壹刻就代表成立,妳覺得這份買賣劃算,接!
而工作因為占據了我們每天三分之壹以上的時間、承載著團體協作完成任務的功能…讓它本身變得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換,它還會傾註著我們的期待、態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