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樣林嫂問蒼天方亞芬用(弦下調)腔唱。
弦下調據說是範瑞娟老師在山伯臨終時開始的,也叫弦下腔。
壹般弦下腔的唱腔每個音節轉彎比較多,字節比較長,比較哀怨雋永,多用於表達悲痛的心情,不過也有用於歡快的唱段!如《山伯臨終》《祥林嫂問蒼天》《祥林嫂拖孤》《情探行路》《子建哭靈》《單戀》《追念》等等。
弦下調 簡介:
越劇主要曲調之壹
1944年,範瑞娟在越劇老調“落字調”“六字調”“尺調腔”等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與琴師周寶才配合,創作發展成了優美舒展,深情雋永的“弦下腔”。
“弦下腔”屬於D調,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調腔”的反調,適於表演悲憤激越的情緒,劇中人物最哀傷時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山伯臨終”;《祥林嫂》“風滿天、雪滿地”;《紅樓夢》“寶玉哭靈”;《單戀》“霍姜妻永別了”;《寶蓮燈》“對月思家”等
《曹植與甄洛》中的“玉佩斑斑凝血淚”、《紅樓夢》中“寶玉別林”的前幾句等等,都屬於這壹類。
“弦下腔”的板式與“尺調腔”壹樣齊全,表演能力非常強。
越劇樣林嫂問蒼天方亞芬用(袁派)腔唱。
越劇袁派(袁雪芬創立)
1942年10月起,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在大來劇場開始越劇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銀,聘請專職編劇、導演、舞美設計、舞臺監督,成立劇務部主持演出活動,在越劇界首次建立起正規的編戲、排戲制度;廢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衣箱制,參照古代繪畫,根據人物身份設計服裝;打破傳統的舞臺形式,采用立體布景、油彩化裝、燈光、音響,逐步形成綜合的藝術機制。在表演上,博采眾長,將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與昆曲載歌載舞、重視形體動作美化的長處吸收到越劇中,加以融化、創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新的〔尺調〕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沈,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