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直接含義是:天和地不會特地去偏愛誰,而是把萬物當做暴露在風雨中用於祭祀的草編成的狗壹樣,任其風吹雨打。
老子這句話的邏輯看似很奇怪,但是裏面隱藏著足以我們銘記壹生的哲理。
這句話的核心內涵,在於“不仁”。所謂的“不仁”,不是我們理解的於情感世界中的冷漠或厭惡下的不聞不問,而於壹種對萬物自然特性的絕對尊重下的近乎“普遍的愛”。即這句話是在借“天地”強調道家“無為”的特點。
天地因為沒有愛誰多壹些,就沒有所謂的“偏愛”,於此也就沒有誰因不被“偏愛”而受到打壓,萬物才得以保有自己的“特性”,繼而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之下茁壯成長。
那麽這句話中傳達了什麽值得好強的人銘記於心的“人生哲理”?
從“好強”層面出發分析這句話的人生哲理的話,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過分求遠求高,反而跑不遠、跳不高。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帶著善意成就他人的人,反而可以圓滿自己。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道”的特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壹書,某種程度來說,這句話是在傳達老子心中“道”的特性之壹,即“不仁”。
何謂“不仁”?可與俗世間七情六欲中“帶有情感偏愛”的“仁”所對應來理解。
道家老子在告訴我們,“道”之所以為“道”,之所以可以“成就萬物”,因為“道”無偏愛。
道家老子這裏說“不仁”,不是號召世人要不仁不義,而是取“不仁”中的情感傾向來表現道家之“道”無人類情感傾向的特性。
也就是說,成就萬物的“天地”,有時候是老子表達“道”的壹種形式。
“天地”為何可以成就萬物?因為他如“道”壹般,讓萬物自發發揮自己的“特性”,而不會因為“仁與不仁”區分下產生特殊照顧,繼而讓壹部分存在走到“絕路”。這
於此,老子以逆向邏輯啟發我們:道因“無為”,所以“不仁”,因“不仁”,反而得以讓萬物自發發展自己的特性,繼而以無為之為成就萬物。
2、“不仁”裏的人生哲理中國諸子百家的古典名著中,不讀《論語》有些可惜,不讀《老子》,那就相當遺憾了。
因為道家《老子》壹書中看待世界的視角,會讓妳與自己、與世界和解間,收獲意外驚喜,而且妳還能做到波瀾不驚。
這是沈穩的體現。為什麽這麽說?
我們知道,我們的煩惱更多是各種情況的“求而不得”。
但是,許多時候,“不得”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而是因為自己“太過求高求遠”,反而做得“太多”。
舉個例子,秦二世而亡以後,楚漢爭雄。項羽和劉邦,壹個家大業大、能文能武,壹個則是小地方亭長出生,甚至還有些不務正業的感覺。
但是最後劉邦完勝項羽。
劉邦勝項羽的原因,更多是他在為人處世上的“高情商”。
劉邦成立漢王朝以後的事情我們先不議,就說說劉邦的“白手起家”。
對比項羽,壹窮二白、能力還差的劉邦為何完勝項羽?因為劉邦懂得順水推舟“成就他人”,而項羽則有些自傲自大,忙著“自我凸顯”,於此,他以“霸王之名”在“求高求遠”中敗得壹塌塗地。
劉邦呢?他手底下有睿智的張良,有慧眼識人的蕭何,有勇猛的樊噲,有善戰的韓信等等。不是劉邦多厲害,而是劉邦手底下的壹群人,各有所長,並且他們可以在劉邦的周旋和維系下,發揮他們的所長,繼而打下大漢江山。
這便是領導者的本事。
因為劉邦給自己手下的能人巧匠提供了讓他們展現傲人才華的“平臺”,給了他們展現自己特性、特長的機會,繼而成就了他們,反之,劉邦對他們的成全,也圓滿了自己。
而驕傲自大的人,是不願意別人勝過自己的。但凡有壹絲苗頭,越是驕傲,可能打壓別人得越厲害。這樣的人個人能力再強,在單打獨鬥之下,不是被真厲害的人教做人,就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3、寫在最後求高求遠並不是壞事,也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但是太多人因後天內在素養的匱乏等原因,從未體味或者早已遺忘,生命的意義不只在於“動物性”欲望的滿足,而在於精神世界的“愉悅”。
於此,“積極”的性子成了“好強”,成了“自私”,最後,就演變成了“打壓”。於此,人便在“傷人害己”勞心費神中耗心費力,最後盡是壹地雞毛的“荒涼”。
也就是說,“天地不仁”中展現的道之“無為”特性,於人生哲理上,我們可以明白:求高求遠雖不是壞事,但也不壹定是好事,有時候,按耐住艷壓群芳的“渴望”與“驕傲”,妳的“謙遜”、“穩重”、“低調”反而會讓妳成為別人遙望的目標。這是好強之人突破瓶頸需要把握的道理,各位覺得呢?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