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1912年至1927年),寧夏縣轄4區16鄉,鄉下設堡,即:壹區,駐金貴堡,轄金貴、通義、通貴、鎮河等4鄉***26堡;二區,駐立崗堡,轄清水、王澄、立崗、習崗等4鄉***22堡;三區,駐掌信堡,轄常信、洪廣、於祥、豐盈等4鄉***23堡;四區,駐蘆花臺,轄蘆花、豐登、楊信、賀蘭等4鄉***19堡。
1928年,寧夏建省。寧夏縣轄區調整:原轄立崗、清水、通義堡,劃歸平羅縣;蘆花、楊信、豐登、豐盈等堡,劃歸寧朔縣。
1931年春,將平羅縣賀蘭山東麓的蘇峪口、賀蘭口、插旗口下山地和立崗、清水、通義、丁義4堡及徐合、於祥、桂文、掌信、洪廣、高榮6堡以沙窩為界的東半部,均劃歸寧夏縣;將寧朔縣的豐登、豐盈、楊信、蘆花等堡及賀蘭山東麓的沖石口、大口子、小口子(即滾鐘口)、拜寺口、黃渠口下山坡地劃歸寧夏縣;寧夏縣屬的葉盛、任春、王洪、王太、王全、楊和、魏信等堡劃歸寧朔縣管轄。
1941年,從原寧朔、寧夏兩縣中析置永寧縣時,寧夏縣沿黃河的通貴、通朔、鎮河、掌政、立強及南部的許旺、楊顯、豐盈、上前線等村堡劃歸永寧縣。寧夏縣更名為賀蘭縣,下轄以數字序號為名的10個鄉。即壹鄉(駐習崗堡)、二鄉(駐保家戶)、三鄉(駐通昌戶)、四鄉(駐牛王廟)、五鄉(駐立崗堡)、六鄉(駐白雀寺)、七鄉(駐常信堡)、八鄉(駐譚渠團莊)、九鄉(駐龍王廟)和十鄉(駐王井子)。
1949年9月,寧夏解放,在原有10個鄉的基礎上,組建為10個區,45個鄉。
1950年1月,撤銷第四、第六2個區,調整合並為8個區;5月又由8個區調整為5個區,鄉數未變。
1951年,將第四區的登南、北塔2鄉及鎮北堡、滾鐘口、沖石口、南水等地劃歸銀川市管轄。此時的5區43鄉如下:(1)第壹區,駐金貴堡,轄金貴堡、保家戶、南寨子、潘昶東、潘昶西、保南、通昌西、通昌東、王澄西、漢佐等10個鄉;(2)第二區,駐立崗堡,轄立崗、立崗南、立崗西、立崗東、清水、清水東、通義、王澄、王澄北、通吉、張亮北等11個鄉;(3)第三區,駐常信堡,轄常信、常信南、丁南、丁北、高榮、洪廣、洪廣南、洪廣西、於祥、五渠等10個鄉;(4)第四區,駐習崗堡,轄習崗、得勝、張亮、桂文、徐合、解放、豐登、西佐、西湖等9鄉;(5)第五區,駐蘆花臺,轄三渠、蘆花、蘇峪3個鄉。
1955年10月,撤區並鄉。原第壹區各鄉並為金貴、金貴南、漢佐、潘昶、通昌、王澄西等6個鄉;原第二區各鄉並為立崗、立崗西、通義、清水、張亮、王澄、京星等7個鄉;原第三區各鄉並為常信、丁義、高榮、洪廣、於祥等5個鄉;原第四區各鄉並為得勝、解放、習崗、桂文、西湖、豐登等6個鄉;原第五區各鄉並為蘆花、蘇峪2鄉。
1956年6月,將26個鄉合並為12個鄉,即:原金貴、金貴南鄉合並為金貴鄉;原通昌、潘昶鄉合並改名為團結鄉;原習崗、得勝、漢佐3個鄉和王澄西鄉的新勝等8個生產合作社合並為習崗鄉;原豐登、西湖、解放3個鄉合並為解放鄉;原通義鄉和清水鄉惠農渠以東部分合並為通義鄉;原張亮、王澄和王澄西鄉的壹部分合並為王澄鄉;原立崗、立崗西、丁義3個鄉和清水鄉惠農渠以西部分合並為立崗鄉;原洪廣、高榮2個鄉合並為洪廣鄉;原桂文、常信、於祥3個鄉合並為常信鄉;蘆花、蘇峪、京星3個鄉保持不變。
1957年,習崗鎮改為習崗鄉。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賀蘭縣組建為政社合壹小4個人民公社。由金貴、潘昶地區組建前鋒公社,駐金貴堡;由立崗、清水、通義地區組建星火公社,駐立崗堡;由習崗、張亮、豐登地區組建紅旗公社,駐習崗堡;由常信、洪廣、金山地區組建躍進公社,駐常信堡;蘆花鄉劃歸銀川市戰鬥公社。
1959年2月,4個公社以駐地更名。
1961年,重新劃分為金貴、潘昶、立崗、常信、習崗、洪廣、豐登、通義、四十裏店等9個公社;同時在原立崗公社黃河邊附近組建國營金星農場。
1963年,從常信公社劃出靠賀蘭山地的3個生產大隊,增置金山公社。
1965年,銀川市的通貴公社劃歸賀蘭縣。1970年,通貴公社劃回銀川市管轄。
1980年,習崗公社城鎮部分析出,組建為習崗鎮。後撤銷所有公社建制,全改為鄉。1985年,金貴、洪廣、立崗3鄉改置為鎮。
1988年2月,撤銷習崗鄉,並入習崗鎮;此時,賀蘭縣下轄習崗、金貴、洪廣、立崗等4鎮,潘昶、常信、豐登、通義、四十裏店、金山等6鄉和國營金星農場。
2000年,賀蘭縣轄4個鎮、6個鄉:習崗鎮、金貴鎮、立崗鎮、洪廣鎮、潘昶鄉、豐登鄉、四十裏店鄉、常信鄉、通義鄉、金山鄉、南梁臺子虛擬鄉、暖泉農場虛擬鄉 、寧夏原種場虛擬鄉。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準將賀蘭縣的豐登鄉劃歸銀川市金鳳區管轄。賀蘭縣轄4個鎮、5個鄉:習崗鎮、立崗鎮、洪廣鎮、金貴鎮、四十裏店鄉、通義鄉、潘昶鄉、金山鄉、常信鄉。
2003年7月,按照自治區關於調整鄉鎮區劃的意見,賀蘭縣將原有的4鎮5鄉合並為4鎮、1鄉,將原潘昶鄉並入金貴鎮,通義鄉並入立崗鎮,四十裏店鄉並入常信鄉,金山鄉並入洪廣鎮,此外,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2個農牧場:即習崗街道辦事處,南梁臺子農牧場,京星農牧場(註:均為事業單位)。 賀蘭縣西部為山地,東部平原。擁有耕地58萬畝,98%為黃河自流灌溉。
賀蘭縣地勢趨向的基本特點為西南高東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呈扭曲面傾斜,整個地域主要由西部山地和東部平原組成。西部賀蘭山海拔1400米以上,其最高峰海拔3566米;賀蘭山東麓海拔1122~1400米,為山前洪積傾斜增原;東部處於銀川盆地的黃河近代沖積平原,海拔1102~1122米,賀蘭山地和銀川盆地直接過渡,形成鮮明的對比。
按照中國三大地勢階梯劃分,賀蘭屬第二階梯。賀蘭縣地貌自西向東依次為5個部分;賀蘭山地,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河成老階地,黃河近代沖積平原,河漫灘地。在2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崇山峻嶺,也有洪積扇裙地區;有平原,也有沙丘;有黃河,還有湖沼。
賀蘭山屬陰山支脈,是聳立在賀蘭縣西側的天然屏障。山勢的西南向東北延伸,山地總面積32.7 萬畝,占賀蘭縣土地總面積的17.4%。
賀蘭縣西起西幹渠,東到黃河邊的整個東半部,屬於黃河近代沖積平原,分別由黃河積和沖積湖沖積而形成。地勢開闊,地形平坦,海拔在1102~1122米之間,由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坡降約為1/4000,面積為116.1萬畝,占賀蘭縣總土地面積的61.7%。
在黃河沖積平原區內,湖沼窪地分布其間。 賀蘭縣為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9.7℃,極端最高氣溫36.90C,極端最低氣溫-24℃,年降水量138.8毫米。
賀蘭縣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氣候,按中國氣候分區指標劃分,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區。由於經常受到來自西伯利亞冷空氣的侵入,以及賀蘭山地形條件的影響,四季氣溫變化大,冬春季常因冷空氣的入侵而帶來大風和強烈降溫,形成幹冷漫長的嚴冬;夏秋受到東南季風暖溫空氣的影響,形成雨水較多的季節。根據賀蘭縣的氣候特點,這裏習慣將3~5月劃為春季,6~8月劃分夏季,9~11月劃分秋季,12月至次年2月劃為冬季。
由於具體地形條件影響,賀蘭縣又可分為3個氣候小區,即賀蘭山寒溫帶氣候區、賀蘭山山前洪積扇氣候區和唐惠漢平原溫帶氣候區。賀蘭縣因地區類型不同而形成氣象之差異。
根據賀蘭縣氣象站的記錄資料分析,春季升溫快,平均氣溫在10℃左右;夏季氣溫較穩定,平均氣溫在22℃左右,極端最高氣溫達到36.7℃;秋季降溫較快,平均氣溫8~9℃之間;冬季氣溫持續寒冷,平均氣溫在-9~-6℃之間,極端最低溫度曾達到-27.7℃。溫差大是賀蘭縣氣溫的壹個顯著特點:①年溫差大,氣溫年較差平均為32.4℃。②晝夜溫差大,氣溫日較差平均為13.4℃,最大達到29.9℃。③地區溫差較明顯,賀蘭山氣候區氣溫偏低,山頂部全年無夏季,冬季長達10個月,年均氣溫偏低,山頂部全年無夏季,冬季長達10個月,年均氣溫在-0.8℃以下;平原氣候較為溫和,年均氣溫在7.9~8.6℃之間。
賀蘭縣的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為3753.2℃,大於或等於5℃的積溫為3619.6℃,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3281.6℃,大於或等於15℃的積溫為2629.9℃。主要作物生長期所需熱量基本上均能得到滿足。
賀蘭縣屬溫帶幹旱地區,壹年四季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根據歷年資料統計,賀蘭縣年均日照為2935.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6%,太陽輻射總量全年為140.9千卡/厘米,6、7月太陽輻射最強,月均17千卡/厘米。4~9月為各種農作物生長期,此間太陽輻射總量達91.6千卡/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63%。氣溫高於10℃時的太陽總輻射量為85.4千卡/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8.7%。 賀蘭縣地年銀川平原中部,黃河入境而過。
黃河從賀蘭縣東南方的金貴鎮入境,由南向北,至東北方的通義鄉出境。境內全長21.25公裏,河寬約1200~1600米,水深壹般2~6米,最深達成2米,年均徑流量為286.5億立方米,平均洪峰流量為3505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平均含沙量為6.54公斤/立方米,最大礦化度每升含762.5毫克。
賀蘭縣降水少,年均隆水量約15766萬立方米,形成地表徑流量為零。但地表水比較豐富,由南向北穿過縣境的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第二農場渠和西幹渠五大幹渠,全長112.3公裏,年入境總水量13.7億立方米,年灌溉引水量5.6億方,灌溉賀蘭縣幾十萬畝農田。。
由於長期灌溉、耕作,古老渠道沿線的地勢較兩側明顯隆起,在脊狀高地之間形成了槽型封閉的窪池,成為水鹽匯集區,形成了串珠似的幾十個大小源泊和下邊堿沼澤。
賀蘭縣的地下水儲量豐富,潛水調節儲量約為1.28億噸。地下水主要來源於引流灌溉及大氣降雨補給。總體說來,賀蘭縣的地下水埋藏較淺,其埋深又因地形及排灌情況而不同。引黃灌區地下水埋藏較淺,有的地區埋深小於50厘米;金山洪積扇地下水最大埋深達26米。據觀察,影響地下水埋深動態的主要因素是灌溉。春灌開始後,地下水位隨之急劇上升,5、6月達到高峰。秋灌、冬灌停止後,地下水位下降。每年4月上旬,地下水位處於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