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處是敦煌》是由樊錦詩口述,北大顧春芳撰寫的樊錦詩自傳。讀完,被這位看似柔弱的老人家深深打動了。在她看似柔弱的身體中,卻孕育著巨大的能量。在充滿感動和敬意的同時,對敦煌更加心向往之!
還是來說說我的幾點最深刻的感受。
壹、始終堅守,擇壹事而終壹生
樊老師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分配到了敦煌。其實,在她實習期間,就已經到過敦煌。之後,她紮根敦煌,接過敦煌老壹輩的接力棒,克服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惡劣條件和困難,潛心敦煌工作幾十載。可以說,她這壹生都奉獻給了敦煌。而這壹路上,她與她的愛人,彭金章老師,兩地分居將近20年。最後,老彭80年代才從武漢大學到了敦煌,家人才得以真正團聚。
剛到敦煌的時候,她也曾想過要離開。她也曾埋怨,北大好像把她忘記了。可是,最終內心的力量,還是使得她紮根在敦煌,選擇了堅守,選擇了不平凡的壹生。
所以說,人這壹輩子,不用朝思暮想,不用這山看著那山高。能夠擇壹事而終壹生,已經很了不起。
二、與時俱進 ,大膽實施敦煌數字化
隨著歲月的變遷,敦煌壁畫、彩塑的不斷退化讓樊錦詩心焦,有沒有辦法能夠讓這些珍貴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樊老師大膽著手建立“數字敦煌”:壹是建設數字化的敦煌壁畫信息庫;二是找到壹種方式,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壹切文物加工成高級智能數字圖像,使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讓遊客能“窟外看窟”。
實現了數字化的敦煌,如今走上了科學保護的道路。這些都是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難怪學術大師季羨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慶典上極力稱贊樊錦詩,他用了壹個詞:功德無量。
三、不忘前人,繼往開來
雖然國家給了樊老師很多榮譽,但她始終沒有驕傲,沒有忘本。 她壹直說她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所長等人的貢獻,離不開敦煌老壹輩、壹代代工作者的貢獻。這是多麽謙遜的壹種精神,這是怎樣的壹種境界!
如今,雖然老彭去世了,樊老師還每天想念著他,但是她在84歲高齡,還在為敦煌工作,還在帶領團隊進行研究,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的努力。
此書文字真誠、樸素,有的地方還很有趣。透過它,妳可以生動的看到壹位既偉大,又真實的傑出女性。
再次表達深深的敬意。
通過閱讀,妳同時可以對敦煌的前世今生有壹個初步的認識。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敦煌,真切期待能早壹天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