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齋記原文及譯文附下供參考:
作者:
王安石
原文:
天子、諸侯謂之君,卿大夫謂之子。古之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位而無其德,可以謂之君子,蓋稱其位也;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德而無其位,可以謂之君子,蓋稱其德也。位在外也,遇而有之,則人以其名予之,而以貌事之;德在我也,求而有之,則人以其實予之,而心服之。夫人服之以貌而不以心,與之以名而不以實,能以其位終身而無謫者,蓋亦幸而已矣。故古之人以名為羞,以實為慊,不務服人之貌,而思有以服人之心。非獨如此也,以為求在外者不可以力得也。故雖窮困屈辱,樂之而弗去,非以夫窮困屈辱為人之樂者在是也,以夫窮困屈辱不足以概吾心為可樂也已。
河南裴君主簿於洛陽,治齋於其官而命之曰“君子”。裴君豈慕夫在外者而欲有之乎?豈以為世之小人眾而躬行君子者獨我乎?由前則失己,由後則失人。吾知裴君不為是也,亦曰勉於德而已。蓋所以榜於其前,朝夕出入觀焉,思古之人所以為君子而務及之也。獨仁不足以為君子,獨智不足以為君子,仁足以盡性,智足以窮理,而又通乎命,此古之人所以為君子也。雖然,古之人不雲乎:“德?如毛,毛猶有倫。”未有欲之而不得也。然則裴君之為君子也,孰禦焉。故余嘉其誌而樂為道之。
譯文:
天子和諸侯王稱為君,官員稱為子.古代造"君子"這個詞是用來形容天下有道德的人.所以天下有道德的人,全部稱為"君子".所以有天子,諸侯,官員的地位而沒有與其地位匹配的道德,可以稱為君子,因為他的地位適合;有與天子,諸侯,官員的地位相匹配的道德而沒有那些地位,也稱為君子,是因為他的道德適合.地位是外在的,憑借機遇而得到,別人把君子的名稱給予他,而假作恭順地對待他;道德是內在的,憑借追求而得到,別人用君子的內涵稱道他,而心悅誠服地對待他.如果別人表面上服從而心不服;給予虛名而不給予實際,那麽能在地位上終老壹生不遭貶黜,只不過是幸運罷了.所以古人把得到名聲認為是壹種羞恥,以得到實質為滿足.不致力於使人表面恭敬,而考慮如何讓別人從內心嘆服.並不僅僅是這樣,我認為向自身之外索取,不可以純粹靠力量得到.所以雖然貧窮困頓受屈遭辱,樂在其中而不離開,並不是因為人的樂趣在窮困屈辱之中,而是對窮困屈辱不足以 *** 我心而認為這是壹件值得愉快的事情.
河南人壹個姓裴的人任洛陽主簿,在他的任上造了壹所書齋,並且將書齋命名為"君子".裴先生難道羨慕外在的東西而想要得到嗎?難道以為世上盡小人,自己獨君子嗎?是前者就是虧損了自己的道德;是後者就是錯誤了對別人的判斷.我知道裴先生是不會這樣的.齋名不過是勉勵修養道德而已.之所以寫上匾額掛在顯要處,是為了早晚進出都能看到,思考古代的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並勉力達到那種修養.只有仁慈的心,不足夠稱為君子;只有智慧,也不足夠稱為君子.仁慈能夠依順生靈的天性,智慧能夠窮盡事物的道理,兼且又懂得命理,這是古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的原因.雖然是這樣,但古人又說:"道德,就像生在皮上的毛,毛尚且有同類."沒有想要它卻得不到的.況且裴先生成為君子的誌向,誰能阻擋得了呢?所以我嘉賞他的誌向並且高興地寫下了這些話.
2. 不二齋文言文閱讀答案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城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窗墻高於檻,方竹數幹,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壹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恒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彜尊暴,不移而具。余於左設石床竹幾帷之紗幕,以障蚊虹;綠暗侵紗,照面成碧。夏日,建蘭、茉莉,薌澤浸人,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沈秋水。冬則梧葉落,蠟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毾氍。以昆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檻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本。余解衣盤礴,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譯文
不二齋,屋旁有株高三丈的梧桐,樹冠茂密,能遮蓋住大半個屋頂,但遮不到圍墻的西面,(我,指作者)就在這裏種上蠟梅,(這樣子)看上去周圍全是樹蔭,連夏日的暑氣也擋在了外面。從屋子的後窗看出去,有段比窗欖略高的矮墻,(它後面)是幾只瀟瀟灑灑的竹子。(我的,指作者的)內堂裏掛著壹副鄭子昭寫的“滿耳秋聲”的橫幅。(院子中間)天光照射下,擡眼看去,就象玻璃、雲母(壹樣透明),總覺得自己是坐在壹個清涼的世界裏面。屋子裏面放滿了書,從墻角壹直堆到了床上;各種擺設品也合適的安放在壹些(需要他們的)地方。我在房子的左邊放了張床,並擺上竹幾和蚊帳,以防蚊虻。(我坐在床上),看到窗外的樹葉透過蚊帳,連墻壁上也印上了綠色壹樣。每到夏天,建蘭、茉莉的香味四處飄散,連衣服上也有它們的味道;到了重陽節,又在北邊的窗下種上菊花,分上下五層擺放,看上去顏色秀麗。到了冬天,看梧桐落葉,聞臘梅飄香,(體會)太陽溫暖的曬在窗前,……再用昆山石種水仙花,放在幾級小幾上面,等到春天,四下句全是山蘭花開。我在花圃裏種的半畝芍藥裏面,還有幾本是稀有的。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坐在家裏,壹年四季也不出門,覺得就像生活在夢裏壹樣。
3. 承拙齋家傳文言文答案參考譯文: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號拙齋先生。他的父親叫承兌,因為孝順聞名鄉裏,從事編寫地方誌的工作。 承拙齋在宜興向杭生老師學習,精通五經四書,廣泛地涉獵諸子百家,寫詩歌、八股文等,並且把親自做事當作自己的追求。補學生員,參加了九次鄉試,都沒有考中。 借所學的知識教授學生,終老壹生。作《愛吾廬記》來自我表述,文章的內容是:“愛吾廬是承齋先生讀書的地方。有幾間破舊的房屋,不能遮蔽風雨、太陽;庭院狹小,沒有奇葩異卉可以娛樂眼睛。
有書幾千卷,先生在房屋中晝夜講習。有四個兒子壹個孫子,分別授予壹部經書,每天和他們辨析所學文章中的問題。讓他們寫詩歌文辭,以圈點他們的文章為樂趣。沒有童仆使喚,有到愛吾廬的人,就請進來,用粗陋的飯食招待,相對而坐,與他們談論古今聖賢之人,就像在幾案邊會晤壹樣。先生用窮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作為地基,用身體力行來登堂入室,用懲戒怨恨、遏制欲望為院墻,用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為門戶,用讀寫書策、吟詠詩歌為花園。保全我沒有受到塵俗玷汙的本性,處於這個地方就心情安定,進入這個地方就自得其樂,這些是沒有必要向其他人說的。”他的樂趣就是這樣。他常常對學生說:“文章、詩歌的詞句文法都是小技藝,對身心有何好處?讀聖賢書,難道就像這樣嗎?”他的兒子承誌,進京參加會試。臨行前,承拙齋告訴他:“立身行事要有羞恥之心,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得失之間,要慎重對待!”承誌的兄弟都恭順謹慎、努力學習,這都是他們的父親教的。承拙齋寫有《四書質疑錄》《拙齋集》若幹卷,八股文若幹篇。享年六十六歲,在嘉慶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承拙齋十三歲時母親就去世,那時,他已經知道守孝。父親死後,他教育撫養異母小弟,對小弟恩禮有加。居住在鄉裏,忠厚的行為特別多。因為要把他重要的大的方面寫下來,所以不寫這些。杭生,名樂,是品行醇厚的人,跟從他學習的都稱他為“留閑先生”,眼睛失明了。承拙齋侍奉了八年,等到先生死後,邀請同門師兄弟,詳細寫出杭生的品行稟告給學官,褒揚他的門風。承拙齋教育的學生中陽湖的張淳、宜興的陸典疇,都因為盡力做事聞名鄉裏。
評論:自從應對科舉考試的時文興起,六經四書就成為科舉制度中進入仕途的手段。父親用這些教他的兒子,老師用這些教授他的學生。周公、孔子的學說,每天都掛在嘴邊,用筆寫在紙上,但壹輩子不知道所學為何物的人很多。而承拙齋教育人,讓他們用心去體驗領悟,並勉勵他的兒子要知羞恥,古代的君子,和這些有何區別呢?承誌給我說,他父親壹生信奉的壹個字就是“恕”。但到了晚年承拙齋卻說:“我曾經用‘恕’來待人接物,很好;如今才知道這還不夠啊,還應該思考孟子‘要多 反思自己’的話。”由此,承拙齋學問達到的深淺程度,和在學問上的勤勉以及到老還樂此不疲的精神,都可以知道了。
4. 城齋夫人文言文翻譯原文
楊誠齋夫人羅氏,年七十有余,每寒月黎明即,詣廚躬作粥壹釜,遍享奴婢,然後使之服役.其子東山先生啟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也.”東山守吳興,夫人嘗於郡圃種.躬紡緝以為衣,時年蓋八十有余矣.東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積券,曰:“此長物也,自吾積此,意不樂,果致疾.今宜悉以謝醫,則吾無事矣.”平居首飾止於銀,衣止於綢絹.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饑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誠何心哉?”誠齋父子,視金玉如糞土.誠齋、東山清介絕俗,固皆得之天責,而婦道母儀所助亦已多矣.——《鶴林玉露》卷之四·丙編·誠齋夫人
譯文
楊誠齋夫人羅氏,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每年冬天,黎明的時候就起床,到廚房裏親自煮壹鍋粥,每壹個仆人婢女都吃過了熱粥之後,才讓他們工作.她的兒子東山對她說:“天氣這麽冷,您這是何苦呢?”誠齋夫人說:“仆人也是別人的孩子啊!”東山擔任吳興太守的時候,誠齋夫人已有八十多歲了.東山把自己月俸的壹部分用來侍奉母親.誠齋夫人有壹天患了小病,已經痊愈之後,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說:“這是多余的東西,自從我積蓄這些東西以來,心裏就不快樂,(後來)果然患病了.現在應該全部拿出來感謝大夫,那麽我就沒事了.”平時生活中的首飾僅僅是銀的,衣服僅僅是綢絹.(誠齋夫人)生育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全部自己哺乳,(並且)說:“餓著別人的孩子,來餵著自己的孩子,這究竟是什麽樣的心呢?”誠齋父子,把金玉看作糞土.誠齋和東山清正耿直,超越尋常,這固然和他們與生俱來的資質有關,但也與誠齋夫人遵守的道德規範和為人母的儀範有相當大的關系.
5. 畏齋得金文言文閱讀答案畏齋得金原文
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壹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教書於宦官家②,宦官有事入京,寄壹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③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壹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節選自周暉《金陵瑣事》)
註釋 ①封識(zhì):封存的標記。②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③俟(sì):等待。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恐勸令留金也 恐:
(2)遂以還之 遂:
(3)又嘗教書於宦官家 嘗:
(4)去數年,絕無音信 去: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3分,***6分)
(1)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
譯文:
(2)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譯文:
5.請說出秀才何嶽具有哪些優秀的道德品質?(3分)
答:
6.結合文章的內容,簡要說說本文寫作的特點。(5分)
答:
參考答案:
3.答案:(1)擔心(2)於是,就(3)曾經(4)離開
4.(1)參考答案: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麽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2)參考答案:那官員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他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5.參考答案:拾金不昧(1分);為人誠信(1分);做事認真,雖貧窮而不貪財,做好事不求回報(1分)。
6.參考答案:文章語言簡潔,敘議結合(1分),通過兩件事來表現了人物拾金不昧,為人誠信的優秀品質(2分),結尾處以議論來點明寫作意圖,卒章顯誌(2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秀才何嶽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裏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壹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壹些銀子給他以表示感謝,何嶽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麽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去。
何嶽曾經在當官的人家教書,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寄存壹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裏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壹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嶽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並不是來取箱子的。他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官員了。
何嶽是壹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員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他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