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中重要句子的斷句、翻譯、理解及主要分析。

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中重要句子的斷句、翻譯、理解及主要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

翻譯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並且依附於晉的同時又依附於楚。(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壹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壹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麽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的手下了。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麽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麽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麽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裏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段解

·第壹段:文章開篇就造成壹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壹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壹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壹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本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壹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文章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編年體歷史名著,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壹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敘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壹場外交鬥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於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

這是壹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壹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復雜性。

荊軻刺秦王

翻譯

秦國的將領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占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壹直到燕國南邊的邊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懼,於是就請求荊軻說:“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那麽即使我想長久地侍俸您,又怎麽可以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也可譯為“假如沒有太子的話”),我也要請求行動。現在去卻沒有什麽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也可譯為“那麽秦王是不可以親近的”)。現在樊將軍,秦王用壹千斤金和壹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如果真能夠得到樊將軍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壹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我這才能夠有辦法來報答太子。”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我自己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慮)別的辦法吧!”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就私下拜見樊於期,說:“秦王對您樊於期,可以說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殺害和沒收。現在聽說秦王用壹千斤金、壹萬戶人家的封地來懸賞將軍的首級,您打算怎麽辦?”樊將軍仰天嘆息流著眼淚說:“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麽辦法罷了!”荊軻說:“現在有壹個建議,可以解除燕國的後患,並且報樊將軍的仇恨,怎麽樣?”樊於期於是走上前說:“到底怎麽做?”荊軻說:“希望借您樊將軍的首級來獻給秦王,秦王壹定非常高興而好好地接見。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後這樣就可以報將軍的仇,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將軍妳可願意?”樊將軍脫下壹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說:“這是讓我日夜咬牙切齒非常痛心的事,現在才能夠聽說指教!”於是自殺。

太子聽說這件事,驅車前往,伏在屍體上大哭,非常傷心。但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於是就收拾盛裝好樊於期的首級,用盒子封裝起來。

於是太子事先尋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用百兩黃金從趙人徐夫人那兒買到,讓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在匕首上。用來試用他人,鮮血沾濕衣縷,人沒有不立即死亡的。於是打點行裝送別荊軻。

燕國有勇士叫秦武陽的,十二歲的時候就殺人,人們不敢和他正視。於是命令秦武陽作為他的助手和他壹道去。

荊軻等待另壹個人,想和他壹起去,可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就壹直在等他。

過了壹些時候,還沒有出發,太子嫌荊軻動身太晚,懷疑他可能反悔,於是又去請他動身,說:“時間跨度不早了,您難道不想去嗎?就讓我先打發秦武陽動身!”荊軻非常生氣,怒斥太子道:“如果現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向太子)復命,那是沒用的人!如今拿著壹把匕首到生死難測的秦國,我留下來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壹道。如今太子嫌我動身太晚,請允許我辭別。"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賓客,都穿著白衣白帽來給他送別。到了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了。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拍打著樂器,荊軻和著音樂發出悲涼的聲音,大家都流著淚哭泣。荊軻又走上前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又發出激憤的聲音,大家都圓睜著眼睛,頭發向上頂起了帽子。於是荊軻就上車而去,始終不曾回頭。

到了秦國之後,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以厚禮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為他對秦王說:“燕王確實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風,不敢派兵來抵抗大王您,,願意拿全國的百姓來做您的臣子,排在諸侯的行列,像秦國的郡縣那樣向秦國進貢,只求能夠守住祖先的宗廟。他們非常害怕,不敢自己來陳述,現在謹斬殺樊於期的頭並獻上燕國督亢壹帶的地圖,用盒子裝好,燕王很慎重地在朝廷將它送出,派遣使者來把這些告訴大王。壹切聽大王您吩咐。”

秦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九賓之禮,在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軻捧著裝著樊於期的頭的盒子,秦武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按先後順序進來。到了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害怕得變了臉色,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頭對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道歉說:“北方邊遠地區的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吧,把秦武陽的地圖給我拿來。”

荊軻拿來地圖之後捧著,打開地圖,地圖全部展開後露出了匕首。荊軻乘機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著匕首去刺秦王。沒有刺到,秦王非常吃驚,聳身站了起來,掙斷衣袖。拔劍,但劍太長,於是拿起劍鞘。當時非常危急,劍插得太緊,沒辦法抽出來。

荊軻在後面緊追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非常吃驚,事情突然發生,根本沒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而按照秦國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帶壹點點兵器;那些帶了兵器的侍衛,都在殿下侍候,沒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急召來侍衛,因此荊軻不斷地追逐著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沒有什麽東西來對付荊軻,僅僅只是用手來和荊軻搏鬥。

這時,秦王的禦醫夏無且用他手裏的藥袋扔向荊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驚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說:“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於是秦王拔劍刺向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傷殘倒地了,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沒投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殺荊軻,荊軻身中八處劍傷。

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兩腿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痛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捉妳呀,然後要妳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斬了荊軻。秦王嚇得很長時間頭暈目眩。

段解

·第壹段: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兵臨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請計,荊軻提出以“樊將軍首”為信物,太子丹不忍。為下文設置懸念。 ·第三段:故事的發展。荊軻私見樊於期,說出壹箭雙雕之計。樊於期知恩圖報,為荊軻之計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嘆惋。 ·第四段:太子悲慟,荊軻之計實現第壹步。 ·第五段:得到刺殺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備助手。 ·第七段:交代荊軻遲發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訣別。“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壹幕,是“刺秦”準備中的高潮。 ·第十~十壹段:荊軻為達刺殺目的,賄賂秦王寵臣,表達忠心,從而得以見秦王。 ·第十二段:荊軻的目的達到,秦王接見燕使。 ·第十三段:顧笑武陽。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圖窮匕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惶急反抗。這壹部分描寫人物生動形象,荊軻的勇猛無畏,秦王的狼狽驚慌,群臣侍從的失態無奈,無不躍然紙上。 ·第十七段:荊軻倚柱笑罵。 ·第十八段:結局:荊軻被斬。

鴻門宴

譯文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占有。”項羽大怒,說:“明天早晨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範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貪戀錢財貨物,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誌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裏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壹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壹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壹起死了。”張良說:“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於是張良進去,全部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麽辦?"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壹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沈默了壹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將怎麽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妳怎麽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跟妳比,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妳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壹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壹杯酒祝項伯長壽,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壹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麽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負義的情況,都告訴項王。"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裏,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妳怎麽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壹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裏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如此,我怎麽會這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範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範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沈默著沒有反應。範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妳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妳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麽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劉邦,項莊無法刺殺。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麽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麽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壹杯酒。"左右就遞給他壹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壹條豬腿。"左右就給了他壹條不熟的豬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壹杯酒有什麽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壹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鹹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鹹陽,壹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壹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乘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麽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麽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麽東西?"劉邦說:"我帶了壹對玉璧,想獻給項王;壹雙玉鬥,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妳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裏。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裏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裏,妳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裏。張良進去道歉,說:"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壹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鬥壹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裏?"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鬥,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壹定是沛公。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理解

壹 主旨和情節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壹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占有絕對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動均與這個背景有關。鬥爭起因是曹無傷告密。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中",冒犯了他的尊嚴,當即決定進攻劉邦;他的主要謀士範增乘機揭露劉邦的野心,也力主進攻。二人認識上的差異,預示著他們對劉邦將采取不同的態度。 戰爭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了轉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而張良反以"為韓王送沛公"為借口,將消息通知了劉邦。劉邦於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停,並囑咐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由是而有鴻門宴上的鬥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鬥爭。 節奏發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範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使氣氛越來越緊張。 於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有保護劉邦的責任,但無與會資格。項羽得知他的身份後,知其來意,於是借賜酒緩和壹下氣氛。樊噲為了將眾人註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壹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後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於"王關中"壹事,言雖有懷王之約,猶不敢自專,必待大王來;又就席間舞劍壹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壹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會後余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範增破鬥;劉邦誅殺曹無傷。 本文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叠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屬節選,亦有相對的完整性。

二 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壹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註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範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采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壹時成功,最後終不免於失敗。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只寫出人物的壹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壹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蔔,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壹向待人傲慢,這壹回又是"先破秦入鹹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於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三 寫作特點 1.在矛盾鬥爭中刻畫人物。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對劉邦發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麽態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麽態度。這些,上面已有分析。這裏附帶說說樊噲。樊噲在危急的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敢。但入帳後的種種行動都是有禮有節的,先"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註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著喝,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王,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羽之意,這又說明他粗中有細。 2.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劉邦和項羽;張良和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