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材說明
這篇精讀課文描繪了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課文先講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接著講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最後講火燒雲下去了。用詞準確,描寫生動逼真,想象豐富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壹是讓學生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二是學習課文中的生動詞句,了解作者豐富的想象,積累好詞佳句。
了解課文是怎樣描寫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是教學重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積累材料、大膽想象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的16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3個字。能正確讀寫“火燒雲、餵豬、笑盈盈、高壽、百合色、茄子紫、跪著、模糊、兇猛、廟門、蹲著、鎮靜、必須、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的興趣。
4.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積累語言。
三、教學建議
1.本課講到的各種雲的顏色很多,課前要求學生在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有朝霞或晚霞時,觀察雲彩的各種顏色和變化,或者收集有關雲彩的圖片和描寫雲彩的好詞佳句。
2.指導學生通讀全文,讀準生字的字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特別註意讀準翹舌音:“燒、壽、鎮”;後鼻音:“盈、恍、猛”等。畫出自己不懂的詞句,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
3.再讀課文,可以是自己讀,也可以是小組同學壹起讀,讀後思考討論:課文哪些部分是講霞光的,哪些部分是講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找出認為寫得美的句子來讀壹讀,初步了解火燒雲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狀。
4.本課描寫火燒雲色彩、形狀變化的語句,用詞十分準確,寫得十分生動、形象,可以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體會意思。例如:
(1)“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壹會兒紅彤彤的,壹會兒金燦燦的,壹會兒半紫半黃,壹會兒半灰半百合色。”
“極多”說明火燒雲的多種顏色,“壹會兒……壹會兒……壹會兒……壹會兒……”不僅突出顏色多,而且強調變化快。
(2)“忽然又來了壹條大狗。那狗十分兇猛,在向前跑,後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裏去了,大狗也不見了。”
把火燒雲想象成了動物,突出了火燒雲變化的有趣。“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裏去了,大狗也不見了”,表明了火燒雲形狀在不斷地、快速地變化著,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要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極多,變化極快的特點。
5.作者是抓住火燒雲的顏色、形狀極多、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雲的。教學時,可以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去品味霞光、火燒雲的好看有趣。然後互相交流,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也喜歡自己選擇的部分。還可以說自己觀察到的或展示根據課文的描寫自己畫的火燒雲,進壹步豐富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
6.加強朗讀和背誦的指導。
(1)課文用詞準確,描寫生動、有趣。朗讀時,可讓學生抓住生動準確的詞語,邊讀邊想象火燒雲變化莫測的有趣景象,把火燒雲變化之快,形狀之多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背誦是積累的壹種好辦法。指導背誦,要在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敘述順序和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2~6自然段要了解記敘的順序:先寫顏色的變化,抓住“壹會兒……壹會兒……壹會兒……壹會兒”這些重點詞語來練習背;再寫形狀的變化,先是變成馬,接著寫馬的樣子、變化;再變成“狗”,“獅子”……讓學生按著這樣的順序來練習背誦。
7.積累運用。通過朗讀、觀察,在對本課內容了解並能背誦的基礎上,摘抄自己認為寫得美的句子。再讓學生交流,互相說說摘抄了哪些句子,為什麽認為這些句子是最美的。加深理解和體會。
8.識字寫字。本課生字比較多,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識記字形,練習把字寫好。對學生較難寫好的字,如“盈、蹲、揉、餵、跪”等要作適當指導。“盈”字提醒學生,“”在字中的位置和大小;“蹲、揉、餵、跪”均是左窄右寬的字,要指導寫好右半部分。
9.鼓勵學生課後多讀有關描寫自然景色的文章,收集資料圖片,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與同學交流。
四、參考資料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場》時,開始用蕭紅作筆名,蜚聲文壇。在蕭紅不到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33年5月,她寫出第壹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壹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作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4年6月離開哈爾濱到青島。
在青島,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系,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1934年10月,他們離開青島去上海。
在上海,魯迅利用自己的關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後寫的第壹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隨後,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在上海發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誌上發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成為壹顆閃亮的文學新星。
1935年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壹舉成名。《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壹部作品。《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誌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1940年12月,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淒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蕭紅又壹部有影響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壹篇敘事詩,壹幅多彩的風景畫,壹串淒婉的歌謠。”《呼蘭河傳》的完成,標誌著蕭紅文學創作已進入成熟時期。
繼《呼蘭河傳》後,蕭紅在香港還寫出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小說《後花園》,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國》《骨架與靈魂》等作品。
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