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您對《易經》的看法,幫寫出3000字的心得感悟吧!跪謝了
壹、“易”與“經”的理解 1、新華字典的解釋。“易”字有三種解釋:壹是簡單、平和;如:簡便易行、輕而易舉。二是改變、變換、交易;如:移風易俗、貿易。三是姓。 “經”字有八、九種以上的解釋:壹是織物上的縱的紗或線(與“緯”相對);如:經紗。二是中醫上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如:經絡。三是方位;如:經度。四是營謀;如:經營。五是歷久不變、正常;如:經常、經久耐用。六是經典;如:本草經、佛經等。其他不列舉了。 2、許多易學人仕所著的書籍中的解釋。有許多種類。 壹種是從“變化”的角度上講:說“易”就是變化。《系辭傳》中所指:“生生之謂易”,即宇宙中的壹切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壹種是從字義與字形上講:有四種。其壹,“易”即是“蜥蜴”。說“蜥蜴”是古象形文字,現在人說是變色龍,以象征變化之意。其二,“易”即是“日、月”。日代表太陽,月代表月亮。太陽為陽,月亮為陰,走了太陽來了月亮,走了月亮來了太陽,正好是《易經》所說的陰陽交潛現象。其三,“易”即是上“日”下“勿”。“日”代表著“光”,是宇宙無窮的大能;“勿”代表著“物”,是壹切物質現象。無形的能為陽,有形的物為陰,這也是《易經》所說的陰陽交變的現象。其四,“易”即是“錫礦”。“ 錫”的熔解度低,人類最早用於生活中且又是象形字。 壹種是東漢的鄭康成把《易經》解釋成“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就是變化的方式與方法;“變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壹切物質變化的過程,因為宇宙萬象時刻都在變化。“不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壹切物質變化的過程中不變的規律法則。我認為這種解釋正符合《易經》的宗旨。 3、對“經”的解釋。書上以及各易學專家的解釋很少。從字典的解釋,我認為“經”就是道,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是通往某處或學習知識所需沿著的“途徑”。闡明天理、人道的書就稱著“經”; “經”是最神聖的典籍,權威的著作,也是壹切真理的源泉。 二、《易經》的起源 1、從起源的時間看(成書的時間):應刻是在商末周初周文王創後天八卦,寫卦辭而成書的年代。大約距今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但具體時間,目前說法不壹。 2、從起源依據看:據目前大多數的學者們考證,傳統上都壹致認為《易經》是伏羲源自“河圖、洛書”。易傳上也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據說在遠古時代,由於當時洪水泛濫,水土流失之後,在黃河上遊發現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史稱“龍馬負圖”即“河圖”;在黃河支流洛水附近出現了背上有文字和九組有關天文數字的靈龜,即“洛書”。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後來到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裏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壹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到孔子時代作《易傳》,《易經》才算完成。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三、《易經》的結構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卦名、卦形)。《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壹***六十四卦。 2、《經》的部份又包括:卦辭(文王作);爻辭(周公作)。 3、《傳》: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又叫做“十翼”。壹***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1)、《彖》上下篇是《十翼》的第壹、第二兩篇;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占斷、解說。 (2)、《象》上下篇是《十翼》的第三、第四兩篇;是解說六十四卦的卦象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象。 (3)、《系辭》上、下篇是《十翼》的第五、第六兩篇;其基本價值有兩點:壹是對周易的諸多內容,作較全面的辯析、闡發,有助於後人對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的理解;二是在闡釋義理的同時,作者廣泛表露了自己的哲學思想,特別是披露了宇宙間的“對待”和“統合”的自然規律。它是《易經》的哲學綱領。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4)、《文言》是《十翼》的第七篇(分別列在乾坤兩卦之後);它說明乾、坤二卦的象征意義,是《易經》的門戶。 (5)、《說卦傳》是《十翼》的第八篇;“陳說八卦之德業變化,及法象所為。”其主旨是對八卦的基本象征意義和取象範圍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壹。 (6)、《序卦》是《十翼》的第九篇;它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並揭示諸卦前後的意義。 (7)、《雜卦》是《十翼》的第十篇;“雜揉眾卦,錯綜其義”。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說明宇宙萬物這種“錯”、“綜”規律的生化法則,都是在“對待”與“統壹”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