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拜年的來歷簡短

拜年的來歷簡短

拜年的來歷簡短

 妳知道拜年是從何而來的嗎?拜年是古代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壹,拜年是互相表達美好願望的方式,妳知道拜年的來歷嗎?下面是我精心準備的拜年的來歷簡短, 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拜年的來歷簡短1

  拜年的寓意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大家相互拜年能增進感情,增進友誼,互相表達美好的祝願和問候。拜年的時間壹般為初壹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拜年主要分為拜家裏長輩、走親戚拜年、朋友之間的拜年及感謝性拜年等,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初壹或初二必須到嶽父、母家,並須帶賀禮,朋友之間的拜年屬於禮節性拜年,感謝性拜年指如果在壹年中對人家欠情的,如曾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老師、師傅、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恩謝意。

 傳說遠古時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bai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裏,直到初壹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

 作為歲首朝賀,古已有之,秦漢以來,乃大盛。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官府僚屬亦往來拜賀。《後漢書·吳良傳》:(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

 至南北朝時期,則“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擴展資料

  拜年形式:

  壹是拜家裏長輩。 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 初壹或初二必須到嶽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壹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壹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壹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壹抱拳說:“恭禧發財”、“壹順百順”,在屋裏坐壹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來歷簡短2

 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傳說遠古時代有壹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壹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有壹年,年又來到村子,人們發現它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於是又壹年,當年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掛紅燈籠,年來了,人們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發出響亮的聲音,終於,年被趕跑了。於是,後來人們都有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