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作序,歷來都有既成的章法。或以記敘為主,或以議論為主,或以說明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總體說來,是篇以說明為主的序言。但讀後妳會感到,在平實的說明文字中,似乎飄忽著壹縷情思,沈澱著某種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作家既不說明光與影的交匯和諧,也不論及構思、線條、色彩的運用。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現的對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後直撲全文主旨:“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壹天會消失的。”
胡同,大概應該算是老北京民居建築的主要形態。作家以敏銳而細致的觀察,介紹著胡同的諸多特性:建築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由來的市井味兒,胡同的小而多,離鬧市區的近又似乎遠,胡同與四合院的連成壹體……總之,與胡同相關的方方面面、種種情景,都說明得繪聲繪色,饒有興味。這不但給人以知識,而且為闡釋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鋪墊。
胡同是物質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則是精神的,活的。於是,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飛動,文字也隨之活靈活現。北京胡同文化的種種表象便躍然紙上。安土重遷,舍不得“挪窩兒”,這是因循守舊觀念在居住上的表現;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是獨門獨院生存環境之使然;有窩頭,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這是自滿自足的心態……作家從北京人接人待物的細微之處,找尋著胡同文化的表象特征。並由這表象掘進內裏,對深藏於胡同文化的實質作出了理性的概括判斷:“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作為壹種傳統的心理定勢和道德規範,中國百姓信守此道的恐怕不在少數,而北京人尤為突出。因為北京這地方,是幾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封建正統思想自然更為濃重,以至於使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四方四正,見棱見角。這種方正觀念,不但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著北京人的思想,形成了封閉的胡同文化。
毫無疑問,北京胡同文化是壹種傳統,傳統的東西自有其生存、發展的理由。然而,生活又告訴我們,並非所有傳統的東西都會壹成不變地存在,都會永遠發展。魯迅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有壹位朋友說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
保存我們,的確是第壹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隨感錄·三十五》)
封閉保守的胡同文化,顯然已不適應開放進取的現今的時代,它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懷舊也好,傷感也好,無奈也好,都不能阻擋這壹趨勢。惟有開放的意識,銳意進取的精神,才能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之林。還是魯迅說得好: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隨感錄·六十壹·不滿》)
汪曾祺先生祖籍江蘇高郵,但久居北京,也算是個老北京了。這篇序文便顯示出地道的京味兒。老北京人特有的慢條斯理,不火不慍的勁頭和情致,在行文中得到了恰切的表現。在語言運用上,則俗白相間,韻味十足。如“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妳的!”這壹句,情感內涵之豐富,表情達意之到位,真是妙不可言。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