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求陶行知所有(至少五個)故事。

求陶行知所有(至少五個)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說到陶行知,幾乎中國教育圈的人都知道。陶行知1891 10 10出生於安徽歙縣西鄉黃檀園村,1946年7月25日因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不到退休年齡就英年早逝,遺憾別人的壹生,真的很遺憾。但陶行知的故事壹直流傳著。

有壹次,壹個朋友的妻子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壹塊新買的金表弄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打了孩子壹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妳敲了壹個愛迪生。”然後,他親自去朋友家,把孩子請了出來,帶他去修表店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人旁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壹個個泡在藥水裏。我看著他把它們壹個個包好,然後給機器加油。修了壹個多小時,花了壹元六角。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的是老師,壹元六角是學費。在鐘表店看壹個多小時是壹節課,自己拆衣服是壹種練習。家長要出壹點學費,努力培養孩子提問的興趣,主動學習,而不是讓孩子挨打。這樣‘愛迪生’就不會被趕走,不會被打跑。”

這看似簡單,卻是普通家長和老師做不到的。陶行知善於運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自己的優點和閃光點。而他又善於用負面情緒的正面情緒去克服和戰勝負面情緒,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化破壞為創造,化落後為進步。

陶行知從小聰明好學,鄰村的壹個老師認定這個孩子長大後壹定會有大作為,於是免費讓他考上了這所學校。有壹天雪下得很大,陶行知到學校的時候老師已經開始說話了。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他同學學習,他只是站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學校圖書館的每壹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其中壹句是:“天地人生,各有稟賦。為壹件大事而來,做壹件大事。”另壹句是:“來時有心,去時無草。”陶行知壹生致力於“教育”,做了壹件“大事”。而他自己,卻“沒有拿半根草。”只有壹生的功名,才會照耀華夏大地。

陶行知先生的專題演講

陶先生很擅長演講。他的語言幽默生動。任何人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被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壹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壹次演講獨樹壹幟,更是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在武漢大學的壹次演講。那天,禮堂裏座無虛席,不僅全校師生前來聆聽,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也聞訊趕來。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看看他的風采,聽聽他有什麽要說的。

會議開始後,幾位先生先後上臺發言。輪到陶行知時,會場爆發出壹陣熱烈的掌聲。我看見他不慌不忙地拎著壹個皮包走上站臺。他戴著眼鏡,穿著西裝,沒有開口,先掃了壹眼觀眾。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看著他,等著他說話。有些人還打開速記本,準備記下陶行知說的每壹句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陶行知沒有說話。他從包裏抓起壹只大公雞。公雞呱呱叫。觀眾傻眼了,納悶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然後,陶行知從口袋裏掏出壹把米,放在桌子上。他用左手托住雞的頭,強迫它吃米飯。雞叫不吃東西。陶行知又把雞嘴掰開,把米飯塞進去。小雞掙紮著,拒絕進食。然後,陶行知輕輕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退後幾步。只見公雞抖著翅膀,向他左右看了壹眼,然後低頭悠閑地吃著飯。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妳們都看到了。妳強迫壹只雞吃米飯,或者妳強迫它吃米飯,但它不吃。但是,如果妳換個方式,讓它自由,它會自己主動吃米飯。”

陶行知掃視了壹遍會場,強調說:“我覺得教育就像餵雞壹樣。”王老師逼著學生學習,逼著學生學習知識。他們不願意學,即使學了,也是吃了也不消化。不久,他將把知識歸還給王先生。但如果讓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那麽效果會好很多!"

陶行知說完,把公雞放進錢袋裏,向大家鞠了壹躬,說:“我的話說完了。”他退出了舞臺。

觀眾壹時沒反應過來。但僅僅過了壹會兒,會場上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鼓掌高呼:“好!陶先生講得好!說得好!”

“四顆糖”——陶行知的學校管理藝術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的時候,有壹個學生叫王佑,是學校裏有名的“孩子王”。他經常鬧事,而且屢次鬧事。有壹天,陶行知看到王佑用土塊打壹個同學,馬上攔住他,叫他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來。放學後,陶行知在外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佑在校長室門前徘徊,就急忙把王佑請進校長室。

走進校長室後,陶行知從口袋裏掏出壹塊糖,抱歉地說:“這糖是給妳的,因為妳準時來了,我遲到了。”王佑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校長,吞吞吐吐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對他笑了笑,想了壹下,然後拿出壹塊糖遞給他,說:“這糖也是給妳的獎勵,因為我不讓妳砸同學,所以妳馬上就停了,這說明妳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這時,王妳的神色緊張起來,越來越緊張。然後,像變魔術壹樣,陶行知又拿出壹塊糖,認真地說:“我調查過了。妳用泥巴打那個同學,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妳打了他,說明妳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應該獎勵妳!”沒想到,陶行知話音壹落,王佑淚流滿面。他壹邊哭壹邊說:“陶校長,我錯了,我錯了,同學們再也不對了。我不應該對他采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到這裏忍不住笑了,然後拿出第四塊糖遞給他。他高興地說:“我再給妳壹塊,因為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既然我的糖已經吃完了,我們的談話該結束了。希望妳以後改正錯誤,好好學習,專心學習。”從那以後,王佑真的努力學習,團結同學,遵守學校紀律,再也沒有犯任何錯誤。

這小小的“四甜”體現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評藝術,當陶行知看到王佑站在校長室門前等他時,不禁為他的守時感到高興。第壹塊糖表揚了他準時來到校長辦公室,也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氛圍,讓王佑感受到了校長的親切和包容,拉近了兩人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陶行知沒有正面批評王佑,而是抓住了他順從的優點,從“側面”進壹步褒揚他。第二塊糖不僅讓王佑對校長寬容的態度印象深刻,也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錯誤,從而真正認識到錯誤。然後,陶行知還是沒有直接批評他打人的結果,而是從事情的反面入手,贊美王佑打人的理由。通過表揚王佑犯錯的良好動機,王佑自然意識到了打人的惡劣後果,於是第三塊糖不僅讓王佑完全被校長的人格所征服,還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事情本來可以到此結束,但為了防止耽誤,陶行知拿出第四顆糖果進壹步激勵他,表揚他認錯,教育他以後不要再犯錯誤,從而把批評延伸到王佑以後的行為。

在整個過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終沒有直接提及王佑的錯誤,而是將他的關心、愛護和期待融入到壹個輕松、和諧、幽默的場景中,通過循序漸進、啟發和鼓勵,讓王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整個批評過程自然流暢,“自然”。陶行知的《四塊糖》確實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批判作用。

"丁白,與其做壹個假學者,不如做壹個真實的人."

陶行知的兒子曉光沒有受過正規教育。1940年夏天,經朋友介紹到成都壹家無線電修理廠工作。進廠後,工廠要看他的學歷,但他拿不出來。無奈之下,他給育才學校的副校長寫信,讓他把曉莊學校的畢業證送來應急。

證書到了,但在曉光把它交給工廠之前,我父親的緊急電報到了。陶行知在信中嚴厲阻止曉光使用這份證書,並要求他立即寄回。然後來了壹封快信,信中說:“我們必須堅持‘寧是真理,不是假學者’的思想...如果妳的工作和學習被取消,妳最好回到重慶...總之,‘追求真理,做真實的人’壹點都不能妥協。如果妳記住了這七個字,妳將終生受益。希望妳壹定要在這方面努力培養,這才是真正的學問。”信中附有壹封真實反映曉光學歷的證明信。

“追求真理,做壹個真正的人”這七個字體現了陶行知壹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成為曉光的座右銘。

做人要誠實,做壹個真正的人。

陶行知向師生提出,教師的任務是“教千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博采眾長,做壹個真正的人”。為此,他主張在青春期必須經常進行“誠實無欺”的教育。聽著!陶校長在講“斧子和櫻桃樹”的故事:“年輕的華盛頓為了測試自己的斧子是否鋒利,砍倒了父親最喜歡的櫻桃樹。這件事把家政人員弄得壹塌糊塗。據說主人今天回家會大發雷霆。仆人們正發愁研究對策時,突然聽到敲地板前從未聽過的鞋子的腳步聲。這的確是主人的回歸。當華盛頓的父親憤怒地追究時,華盛頓老老實實地低下了頭,承認了錯誤。父親立刻冷靜下來,拍拍華盛頓的頭,稱贊他勇敢地承認錯誤是壹種英雄行為,說:‘這比壹千棵櫻桃樹更有價值。’"

陶校長還朗誦了他的長詩《平老敬還金鐲》:“平老敬居保定。最高尚的人格,壹個普通人。保定人都信,夫妻二人開肉包店。但感覺資本不夠大,壹個朋友表示同情,借了壹對鐲子典當,但是鑲金的鐲子裏有銀。除夕那天,錢贖回來了,銀手鐲變成了純紅金。這個手鐲不是真品,不義之財不能收。好在除夕夜夫妻二人出門找老板,找典當老板換手鐲,不是裸金,是黃金。.....保定的包子店有幾十家,但是老景最有名。老景不打廣告,大家都相信自己。”就這樣,“誠實不欺”的美德在陶行知的不斷教育下深入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