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孔子道德教育的意義

孔子道德教育的意義

孔子的道德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化中有強調道德的傾向,歷代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中有強調正直和誠信的傳統。孔子的道德教育是為他的政治理想服務的,明顯帶有封建主義的烙印,有很多糟粕。但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判兩千多年前孔子的道德教育,用歷史的眼光去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我們不難找到具有現代價值的精神和方法為我們所用。“君子以立身之本”、“教己為人”既是孔子倡導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國際著名教育家倡導的德育目標。“君子不重則力不從心,學不固也。”“如果他是明智的,他不能保持它。他得之,必失之。”孔子的命題雖然有“重德輕智”的偏向[①],但在揭示道德與智慧的關系時,指出了道德對智慧的主導作用,這無疑可以成為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重智輕德”偏向的壹針強心針。教書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視和抓好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和首要位置,這樣我國基礎教育的面貌才會有很大改觀。今天更值得我們老師學習的是孔子的言傳身教,即以身作則,修身齊家,潛移默化,達到無形的效果。“不能對,像個對的人?”[2]教師絕不是知識的販賣者,而是人格的保險箱。學生應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模仿老師的個性。因此,作為壹名現代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做到“為人正直,行事無令”[③]。縱觀我們這些年來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從“五愛”到“四美”再到“三愛”再到現在的道德素質教育和人格教育。這些德育目標是正確的、具體的,但收效甚微。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些道德目標只是美好的口號。是什麽原因呢關鍵是沒有好的具體的方式方法可以讓中小學生去實踐。孔子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非常明確:方法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孝”是孔子道德的中心和出發點,兼愛大眾是其最終目的和歸宿。顯然,這樣的德育方法和途徑,由於步驟清晰明確,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且每壹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近及疏的順序進行的,既體現了先易後難的原則,又讓人覺得合理,符合人性,願意這樣做。所以方便學生練習,不會讓人有“說教”或“灌輸”的感覺。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尤其是對於教育壹線的中小學教師來說。借鑒孔子的德育方法,研究如何使我們現在的德育具體化、循序漸進、合理化,使德育更加合理、可操作、適合學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