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解釋
這句老話講的是學習的不同遞進階段。從博學到持之以恒,才能學到東西,有所成就,有所利用。* * *同誌引用這句話,提出了思想、學習、實踐的問題。他認為三者應該相輔相成,知行合壹。“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達到知行合壹。如果不能把學到的東西和自律、發展實踐、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那麽所謂的學習就有可能誤入歧途,很難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 * *同誌提出,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要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箭”,射好中國革命的“權”;* * *同誌提出,學習馬列主義要精準有效。學習型政黨不是學術型的,不是書本型的,而是實踐型的。不僅要學習,還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工作中,這樣才能真正的學習好、生活好、學習好。
■原始代碼
博學,審問,仔細思考,明辨,堅持。有學,學可為;如果妳問,妳就知道該怎麽做;有福報,思維的福報也是福報;有區別,有傅明和傅厝的區別;有福報,有福報。如果壹個人能做到,他就會去做;人可以十種方式做到,也可以千百種方式做到。能做到這壹點,蠢則智,柔則強。
-春秋至秦漢-禮記中庸
■解釋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堅守”是《中庸》第二十章關於學術研究的名句。句子中的五個字“知”都是指學習對象——各種知識。就是廣泛學習各種知識,詳細詢問他人,仔細思考,明辨是非,踏實修行。
這篇文章把學習分成五個緊密相連的環節,或者說五個漸進的階段。“博學”強調學習首先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氣度大”“審問”是第二階段,“審”就是詳細、透徹。也就是要詳細的去探究知識,刨根問底,真正的去理解。之後必須通過仔細思考來消化,這就是“仔細思考”。“辨”是第四階段,要分清所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否則,所謂的“博學”就會良莠不齊,不分真偽。“道場”是最終階段,“道場”就是腳踏實地,壹心壹意,持之以恒。要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壹”。《中庸》告訴我們,如果能循序漸進地這樣學習,那麽“雖愚必明,雖柔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