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女)(1935.11.16-)土木工程材料專家。出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58 7月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矽酸鹽學報》副主編。現任東南大學纖維與纖維混凝土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矽酸鹽學報》國際編輯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孫偉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主要從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和超高性能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高性能防護工程材料的基礎理論、應用技術、結構形成和損傷劣化機理、工業廢渣資源化利用、復合因素作用下結構混凝土耐久性評估和壽命預測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工程項目、國際或海外合作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和壹般項目40余項。榮獲國家發明“鋼纖維混凝土路面性能設計與施工技術”三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高耐久性混凝土的評價與破壞機理及壽命預測”壹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壹等獎、省部級自然科學與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26篇,SCI引用100篇。《國際會議英文文集》、《混凝土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主編,專著《鋼纖維混凝土結構》主要主編。培養了30名博士生和36名碩士生。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出生於1950,山東日照市人。臺灣省政治大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臺灣省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兼職教授,臺灣省潤泰集團總裁,兼任建築行業總工程師、工程師、R&D董事。從1995開始,日本和芬蘭將預制技術引入臺灣省的建築行業,長期從事預制建築結構施工技術的研發和改進。我們以工業化和機械化的方式,先後開發了各種自動化生產技術,生產了大量的預制混凝土構件。近年來,快速廠房技術得到發展,采用裝配式施工方式提高高科技廠房的效率,最快可在100天內完成,大大提高了施工水平,符合高科技產業快速循環的特點。尹衍梁先生多年來致力於建築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實踐。發表論文12篇,專著3部,擁有中國、日本、美國專利68項。2004年被中國臺灣省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授予“遇見地球”榮譽,潤泰建設企業承包的工程被授予臺灣省工程界最高榮譽“金獎”。
出生於1950年8月,原籍山東省日照市。畢業於臺灣省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美國國際棉花學院,臺灣省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潤泰集團董事長,1993辭職。後歷任潤泰集團總裁,潤泰實業公司董事總經理、總經理,潤泰租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潤泰建築公司董事長,潤泰染織廠公司、潤泰廣告公司、潤泰建築公司常務監事。臺灣省知名青年企業家,潤泰實業企業集團核心人物。他的主營業務是潤泰集團,1995年的凈財富分別為175億新臺幣,在臺灣省100富豪榜中排名第20位。1989年投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並任總幹事。與北京大學聯合創辦光華管理學院,任董事。
鄭出生於朝陽縣成田鎮上煙亭村的壹個農民家庭,出生日期:6月1935 65438+10月21。1954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壹直在該系任教。鄭教授從教40余年,先後為土木、水利、環境、建築等專業學生及進修生講授測量學、GPS衛星測量、電磁波測距儀、誤差理論與應用、攝影測量在古建築中的應用、遙感技術與城鄉規劃、地籍測量與測量儀器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精密工程測量、城市導線測量等課程。在教學的同時,鄭教授結合科研的需要,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無線電專業的主要課程進行了研究。他在50年代研制的用於回路和節點調整的電氣儀表,被我國代表團帶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和展覽。20世紀60年代,作為光速測距儀課題組主要成員,首次在國內研制成功第壹代和第二代光速測距儀,並通過部級鑒定,上報國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測距儀交廠生產,前後投入運行數十臺光速測距儀,成為我國首批生產的光速測距儀,對當時這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測量方面的工作有:壹是將蒙特卡羅方法在測繪中的應用引入中國,取得了壹些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精密工程測量儀器和方法的介紹、分析和歸納,以及相關問題的總結;為我國北京電子對撞機建設中的精密工程測量建言獻策,為清華大學工程測量研究生培養增加精密工程測量方向。20世紀80年代,他在衛星測地學方面取得了進展。在人員少、設備無、資金匱乏的條件下,他積極探索新途徑,通過舉辦培訓班、承擔或參與GPS項目、技術咨詢、軟硬件應用開發等方式開展工作。“' 92中國GPS會戰”得到有關部委局的支持,實測成功,建立了我國民用GPS骨幹控制網。
鄭教授先後主持和帶領測量團隊實施了10多項測量項目,包括GPS測量、城市及工程控制測量、地形測量、道路、輸電線路、水源及航道測量等。
在寫作方面,鄭教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親自參與編寫了6版《測量學》(獲學校優秀教材壹等獎)和4本教學參考書;他還在65,438+05種期刊和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翻譯)了65,438+000篇文章(卷),包括《清華大學學報》、《工程建設》、《測繪通報》、《自然學報》、《建築歷史論文集》、《測繪技術通訊》等,約65,438+0.2萬字。此外,他還初評了三本教材,約1.7萬字。現兼任全國陸地與海洋衛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顧問、專項精密工程測量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標準《精密工程測量規範》評審委員會主任。
丁大鈞,男,1923年4月出生,籍貫安徽無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安徽大學。他是紐約科學院的成員。他仍然是美國高層建築和城市住宅區委員會第26屆專業委員會的主席。在國內外近20個學術組織兼職。1993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退休。1981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人,碩士70余人。連續23年完成壹系列混凝土和砌體試驗及10批次長期荷載試驗,最長時間達6年,為當時世界之最;受彎構件剛度裂縫的建議計算被國家設計規範(TJ 1974)采用。合作研究用鋼筋混凝土井管代替鑄鐵井管,鉆井深度可達830m,在全國建廠生產了幾次,節約了不少;完善砌體局部受壓的圍箍理論,提出結合擴散理論,批判國外橫向配筋砌體的三維受壓理論,創立橫向配筋小磚柱紮入豎向裂縫可避免過早失穩提高強度的新理論,提出新的螺旋配筋,節約鋼材壹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建“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提出了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壹的地基模型。1967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壹種新的考慮受壓、受拉和預應力影響的剪力計算。1967和1983分別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偏心受壓構件側向位移的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的計算。指導研究生完成高層建築抗震自動控制系統及其他阻尼的研究,三項限定且實用;主持國際會議4次,出訪26個國家和2個地區,應邀擔任10多個國家的國際會議顧問和學術委員30余次;在國外31所高校和4個國家級科研院所講課40場,在國內30多所高校和眾多研究所、設計院講課,共計100次,近2000小時。出版了38本教科書、參考書和專著,以及壹本詩集。在40余種期刊上發表中文論文280余篇;在國際會議論文集中,英文發表論文60篇,10種語言94篇,發表在20個國家的36種國際期刊上,其中近70篇發表在24種國際權威期刊上。
木材工程博士-彭鋒分類:馮名人2007.5.17 14.48作者:worldfengshiweb |評論:0 |閱讀:750
講師,土木工程博士
出生地:陜西省耀縣
地址: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00084
電子郵件:fengpeng@tsinghua.edu.cn或fengthu@yahoo.com.cn
主要經歷
1983.9-1993.1陜西省耀縣水泥廠子弟學校
1993.1-1995.7陜西省銅川市第壹中學
1995.9-2000.7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51班畢業,獲建築結構工程專業學士學位。
2000年7月-2005年6月1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結構研究所。
2005.2-2005.8美國利哈伊大學復合材料實驗室博士後。
2005.3-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