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節選自史鐵生的散文《我和地壇》,是文章的壹兩個部分。從內容上看,是息息相關的。第壹部分是關於我和地壇,第二部分是關於地壇背景下的我和我媽。從主題上看,也是天衣無縫。地壇讓我平和坦然的對待生死,解決了我為什麽而生的問題。我媽幫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解決了怎麽活的問題。地壇,母親,給了我生命的靈感,可以說,地壇是我迷離的母親,母親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壇。
史鐵生,1951出生於北京,1967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初中,1969去陜西延安插隊,三年後21歲因病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後在街道工廠當工人,1966代表作有小說《我和地壇》、《我遙遠的青萍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玫瑰》、《合歡樹》、《星期天》和《舞臺效果》等。還有散文集,戀愛問題,學習對話等等。《我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表現出對殘疾人命運的極大關註。他的壹些作品反映了他對社會和人生的哲學思考,語言優美,表現力強。
史鐵生的散文《我和地壇》寫於1989年5月,修改為1990年6月。全文13000字,分為七個部分,從各個方面描述了作者本人與地壇的關系,其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的思考。
地壇的正式名稱是“方澤壇”,位於北京老城區東北角安定門路以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神靈的地方。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清朝乾隆年間擴建。是壹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是方形的,象征著地球。主要建築是“禦室”和祭臺。在“禦室”裏,有壹個供奉神靈的牌位,祭臺是壹個兩層的方形平臺,四周有溝渠蓄水。此外,還有神庫、神廚、齋館、祭祀亭、祭祀器皿庫等建築。每年夏天至日皇帝都會在這裏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辛亥革命後祭祀活動被廢除。1925開園為京兆公園,1928更名為“平民公園”。但在戰爭年代,這裏被駐軍占領,園內建築屢遭破壞。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改造開放後稱為“地壇公園”,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由於遭到破壞、疏於管理等原因,園址荒廢。目前,故宮、祭臺、齋宮等主要建築保存完好,正如作者所言“園子荒蕪而不衰敗。”近年來,這座古老的園林獲得了新生。經過整理,它已成為壹個現代城市的公園。這裏是人們早晚健身休閑的好地方,每年春節都會在園內舉行大型的“廟會”活動。
作者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路,突然什麽都找不到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他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他寫這篇短文的15年,“他久久不曾離開”。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老園林中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和奮鬥的力量。在《我和地壇》壹文中,除了我們在文中摘抄部分看到的,作者還寫到了在古園裏看到的和遇到的人和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表達了自己對命運和生死的感受。
文中節選為《我和地壇》第壹、二部分。所選部分涉及兩個問題,壹個是作者在雙腿突然癱瘓後對生死的深刻思考,壹個是作者直到母親早逝才明白母愛的無私和偉大的遺憾。文章具有壹定的哲學意義。
《我和地壇》講的是生活本身:人應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難。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是因為自己經歷中的壹個殘酷事件,那就是“活到最狂妄的年紀,突然腿瘸了。”這種不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落在個人頭上,使他的命運突然與他人不同,他只能獨自承擔這種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人生的沈思首先屬於他個人的心境。
在整篇文章中,這種沈思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最初階段,史鐵生對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觀察和反思,逐漸看到了人生中必然發生的事情:“思考了幾年,他終於想通了:人壹出生,就不再是壹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而只是上帝賦予他的壹個事實。”這個結論引出了命運不可抗拒的概念:生命是壹種不可預知的命運,包含了生命中最難以忍受的殘酷和痛苦,人顯然沒有余地去改變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力所設定的事實。
接下來,史鐵生稍微超出了自己的範圍,寫了這個園子裏的其他人,看看他們有著怎樣的命運和人生。首先,他寫了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被他的母親加重了。
在花園裏,他遇到了壹個美麗卻智障的女孩(刪節部分),再壹次覺得“就命運而言,沒有必要談正義”。這是壹個因苦難而不同的世界。如果妳被選中扮演苦難的角色,“看來妳得接受苦難——人類所有的戲劇都需要苦難,存在本身也需要苦難”。那樣的話,事情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給了妳壹個承擔苦難的角色,那麽妳還能以什麽方式度過妳的壹生呢?換句話說,妳還能有自己的救贖方式嗎?顯然,問題的關鍵在於無法理解的方式: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的個人問題,其實已經成為所有眾生的共同問題——“所有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裏?”有評論者從“平常心”和“變態心”的關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是建立在“他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外化,把自己的具體經歷抽象化,把自己不能承受的壹切都拋給命運,然後試圖調整自己和命運的關系,以求達到壹種平衡”的基礎上的。這個從根本上承認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並沒有低估生活本身的殘酷和痛苦,而是把生活的殘酷和痛苦從自身中抽離出來,融入到壹個更大更壯麗的地方。這個“處”與“不凡之心”有關。指的是“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天地之間,不以生命最真實的境界和內心最深處的痛苦為基礎而意識到它的渺小,卻因背景的宏大和深刻而表現出生命的偉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雜文中最終畫出的自我形象:他靜靜地坐在花園的壹角,在他融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生與死的那壹刻。我看到了生命更偉大的本質,包括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關於如何生活,如何實現自我救贖的困惑,終於被所有永恒的生命欲望所滌蕩。當妳被卷入永無止境的生命之舞時,對個體苦難和所有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成為壹種必然。這樣壹種洋溢著生命本色的美的狀態,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望和勉強的追問,也完成了他對文章的寄托。作為壹個作家,作為壹個男人,這才是真正的融合。整個《我和地壇》都是那麽美好,那麽親切。
痛苦讓它如此美麗——《我和地壇》賞析(節選)
在他人生最輝煌的賽季,雙腿殘疾;當輝煌的成功接近他的時刻,他敬愛的母親永遠閉上了疲憊的眼睛。作家史鐵生的人生就是這麽痛苦!然而,生活的苦難,被史鐵生咀嚼過,煥發出神奇而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第壹次看我和地壇,不禁驚嘆它的美。壹、泥濘的結構和深刻的主題文章,以相對獨立的兩部分結構,深刻地展現了作者走出殘疾陰影的心路歷程。第壹部分寫“我”和地壇,重在景物描寫,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關於“我”和我的母親,通過回憶來表達作者對我母親的記憶。兩部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貫穿著兩條線索:明線——“我”與地壇的命運;暗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第壹部,“我”去地壇是為了逃避現實;“我”思考了三個問題:①關於死亡。②妳為什麽出生?③如何生活。第二部“我”去地壇感受親情,緬懷母親,因為處處都有母親的記憶。在這裏,“我”也思考了兩個問題:①為什麽媽媽不能多活兩年?(2)媽媽期望我找到的路是什麽?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兩個部分在不同的層面上突出了同壹個中心:對比地壇貧瘠而不衰敗的景象,作者意識到“我是殘疾人但不能頹廢”,應該讓自己的生活像地壇壹樣蓬勃發展;對比母親艱難堅強的壹生,作者明白,她應該像母親壹樣勇敢堅強的面對生活的不幸,讓“大起大落”輝煌。不僅如此,在結尾,作者還用下面壹句話把文章的兩個部分合二為壹:“這個花園裏不僅到處都有我的車轍,而且到處都有我母親的腳印。”所以這篇文章雖然篇幅長,容量大,文筆灑脫,但是嚴謹,充分顯示了作者在結構寫作上的功力。第二,細節化的景物和想象中的景物描寫生動、新穎、細膩。作者可能捕捉靜態景物,寫出“古寺檐下蝕玻璃”、“門墻上褪了色的猩紅”來表現地壇的滄桑;或描寫動態景物,寫出“螞蟻搖著頭,撫摸著觸角,突然想通了什麽,轉身,倉皇而去”來表現小生命生存、思考、奮鬥的快樂;寫下“露珠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草葉,轟然倒地,碎成千道金光”,說明即使是短暫而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創造生命...
《我與地壇》中的哲理警句賞析
《我和地壇》是史鐵生抒發人生感悟的壹篇美文。它以自己和母親為對象,以“我”的殘缺為原點,把個人的痛苦寫得淋漓盡致,把母親的難處表現得極其充分。在表達這個內容的時候,作者用了很多真誠美好的詞語,所以有很多哲學上的警示。以下是壹些值得欣賞的例子:
1.在花園安靜的燈光下,壹個人更容易看清時間,看清自己的身影。
賞析:作者殘疾後,地壇公園是他長期居住的地方。正是這種獨特的“寧靜”環境,讓他起死回生,讓他體會到人生的艱辛,從而有了質的飛躍和超越。這種環境“滲透”著寧靜的“光”,是培養他飛躍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時間”的無聲流逝,看到了自己殘疾的“身影”。可見,這句話將環境、時間和個人經歷緊密聯系在壹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現實的殘酷,同時也表明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對現實的堅強意誌。
2.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壹個,我不知道兒子的不幸總是和他媽媽壹起加倍。
欣賞:這句話先說妳“不幸”,再說妳媽“不幸”。前者指身體殘疾,後者指精神痛苦。它把兩種不同的不幸聯系在壹起,用自己的不幸襯托出母親更多的不幸,既表現了母親對兒子不幸的無奈和痛苦,又突出了作者對母親痛苦的感受、對母親的深愛和對母親的深刻理解,從而揭示出母子之間純真感人的恩情,十分震撼人心。
3.她艱難的命運,百折不撓的意誌,不張揚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的印象裏變得越來越鮮明深刻。
欣賞:這句話是作者對母親多年來對自己深深關愛的總結,是對母親堅強壹生的綜合評價。母親日日夜夜生活在悲傷和焦慮中。她是世界上“最苦的媽媽”。她的命運是多麽“艱難”啊!但她從未向苦難低頭,默默忍受,默默關註我的生活,變化,命運,直到她突然離世。這是未知的,只有“我”才能最深刻、最認真地理解,尤其是當“我”撞倒壹條人生路的時候。母親去世後,這種體驗更加“生動深刻”。這是對母親的懷念、感恩和深深的贊美,是母親的偉大和母愛的集中體現。
這個花園裏不僅到處都是我的車轍,而且到處都是我媽媽的腳印。
欣賞:這句話把我的車轍和我媽的腳印聯系在壹起。壹方面勾勒了我與公園的親密關系,展現了我與地壇的特殊情緣。另壹方面也展現了媽媽來公園找“我”的艱難歷程。“我”的殘疾給母親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她不得不把“我”的去向作為縈繞在她心頭的線索,作為她壹生的重心。這是壹首母子相依,苦難,感人,催人淚下的歌。
關於我和地壇的思考
黃昏時分,走在地壇,讓人想起史鐵生的《我和地壇》。那時候紙糊的世界無常。世界是壹個無窮無盡的話題,其中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壹切都在恍惚之中。但是,它有自己的真諦,地壇無常就是其中之壹。
《我和地壇》給人壹種沈郁、蒼涼、滄桑的感覺。無形中凝結了世間的種種無常,有壹種生命萎縮的味道。史鐵生住在壹個荒蕪的古花園裏,即地壇。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然而,有許多想法似乎是多余的,因為“當壹個人出生時,它不再是壹個值得爭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給他的壹個事實;上帝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就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沒必要急著去死。死亡是壹個註定要到來的程序。“但人終究要活下去,會壹如既往地活下去。不管結局是上帝註定的,終點是什麽,既然被賦予了生存,就要思考如何生存,這是無奈的。
在俗世,世界總是無常的。《紅樓夢》是女人的無常,《三國演義》是帝王將相的無常,《天下傳奇》是風流名士的無常。有迷茫,有無奈,有芬芳,有安詳,更多的是悲傷。所以,活著的問題壹定要像《魔鬼與情人》壹樣伴隨人的壹生。
世間的感情,無論親情友情愛情,總是沾染著無奈。有的人老了,有的人遇到陌生人,有的人聚在壹起匆匆離去,等等。這可能是上天的安排,也可能世界就是這樣,不可言說。
母親是最偉大的,但也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作為壹個被“命運打暈”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的是壹個在最囂張的年紀突然雙腿殘疾的兒子,她壹直期待著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讓兒子有解脫感和自由感,她不惜承受心中的“痛苦”和“恐慌”。這其中,只有天地紀的母親最清楚。偉大是無私的愛和無私的接受。然而,大自然總是在愚弄人,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無奈。史鐵生第壹次得獎的時候,是希望給母親壹個安慰,他是多麽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壹點安慰,哪怕這讓她會心壹笑,但她也沒辦法。她49歲就去世了,生活艱難,違背了她的意願。
很多天來,四季的風雨從未停止。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蒼涼。春夜有斷斷續續的雨,夏有夕陽,秋夜有落葉,冬有連綿不絕的雪。
但是,無論如何,只能壹個人慢慢品味和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生活就是生活,有什麽好說的?
當下夕陽黃昏,永恒與變化的對比,讓愛情更加無常。夕陽下牽手散步的老人,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度過了多少個風風雨雨。他們老了,感情很深。那種單純,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著時間流逝,但時間卻把人從中年送進了老年。
相遇是無奈,友情是無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陌生人,遇見陌生人,離開陌生人。總有壹些味道,奈人尋找的,也許是甜的,也許是苦的。
書寫匆匆,世界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壹些不經意,如老人飲酒的閑適;有的消散,如鳥不知去向。總之,萬事匆匆,物是人非。在時光飛逝的日子裏,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和安慰。也許更好。
人生總是無奈,歲月飛逝,無憂無慮的童年壹去不復返,面對世事的起起落落,喜怒哀樂。有時候,與其“怒目而視”、“壹言不發”,不如沈默。這是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然後沈默。沒必要哭,沈默也絕不會給人很大的震撼,因為沈默的背後,是壹種生命的無常,默默忍受著壹切。沒有人搞清楚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如戲,各有各的角色。但是,沒有理由去談扮演什麽角色,“只是偶然。”
世界是“時而輕松愉快,時而抑郁沮喪,時而悠閑自得,時而焦慮孤獨,時而冷靜自信,時而軟弱迷茫”。他的話不難讓人想起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都是悲劇,何況無常。但是,人生的悲劇是美好的,因為人總是要面對的,給自己活下去的勇氣和思考的空間,所以才有了為什麽而活,為了什麽而活的遐想。
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壹壹說。有些東西“壹旦成為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所以,生活的關鍵是用心去品味生活的美好,壹種在世間無常又無可奈何的美好。它是壹種安慰,也是壹種“墳墓”(不可避免的死亡)。
死亡是崇高的美,到來是新的美。而生命就是從降臨到死亡。也許有壹天,“我跑出去玩了太久,就想起來了”。也許我不用去想。自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和深刻,往往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迷茫。可是,緣分白如水,我常常覺得壹切都是這樣。我不用想太多,自找麻煩。遠不如在夕陽下散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