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年間的朝鮮戰爭實際上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這場戰爭極大地影響了東亞局勢。朝鮮被嚴重削弱,日本被嚴重削弱,明朝國力驟然喪失。這場戰爭被視為明帝國最後的輝煌,也讓東亞和平了300年。
三國國情比較
大明
張變法完成後,明朝國庫充裕,盡可能地消除了原有的弊端。如果萬歷皇帝努力工作,那麽明朝將迎來盛世。可惜萬歷皇帝選擇了消極的生活,連基本的早朝都沒去。但明朝有完整的文官制度,帝國中心依然運轉有序。但由於皇帝對國家大事的忽視,朝廷中黨派眾多,鬥爭日趨激烈。
朝鮮;韓國
韓國李氏王朝重視文學甚於武術。玄祖李雲統治時期,朝鮮人不知道有士兵200多年(人民不知道有士兵200多年),8種武器被遺棄,全國300多個郡縣大部分無人看守。其實這也不能怪朝鮮。畢竟朝鮮有強大的宗主國(明朝)。旁邊有壹個強大而絕望的鄰居,朝鮮很難發展,有點類似今天的加拿大。
日本
不像其他兩個國家,其他兩個國家相對穩定,但是日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任瑩起義(1467)爆發以來,日本壹直處於相互競爭的混亂局面。直到1590年豐臣秀吉統壹,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局面。因為亂世剛剛結束,國家大有作為。說白了,各方都做不到。但壹方面還是有可能的,就是戰爭動員能力和士兵戰鬥力。朝鮮人不懂兵,明朝人忙於政治鬥爭,日本剛剛結束亂世。他們的軍事動員能力差別很大。
朝鮮戰爭的原因
豐臣秀吉,他用武力統壹了國家。他需要給手下足夠的獎勵,否則很快就會重回亂世。但是日本這麽大,對於武士來說是不夠的。此外,這些勇士都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豐臣秀吉不除掉他們,他將會失眠。當內部矛盾較大時,對外戰爭往往能起到緩解矛盾的奇效。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外戰爭既可以擴大地盤,樹立威信,也可以削弱武士勢力的穩定統治。為什麽不呢?
然而,豐臣秀吉只是正式統壹了日本,各大勢力只是暫時被迫服從於他的力量。他發動戰爭需要壹個合理的理由,否則各大勢力不會願意出兵提供糧食,很有可能在他重兵在外的時候造反。秦始皇對這壹點深有體會,在第六次世界大戰後勇猛壹統天下。然而,壹旦六國殘余勢力崛起,秦帝國就崩潰了。
他想找壹個合格的理由,能夠讓那些勢力願意出兵。他想去豐臣秀吉,決定用利益把各大勢力綁在壹起。日本早在唐代就來過中原,日本從看到長安的繁華開始就壹直想著中原。豐臣秀吉的空頭承諾觸動了所有主要力量。據韓東育考證,豐臣秀吉答應給加藤清正“明朝二十國”,給草島直茂“大明疆域”,目的只有壹個——出兵入侵朝鮮,橫掃明朝四百多個州的疆域。
戰爭爆發
日本壹開始只是想用假手段削減敵人的武器,但韓國君知道朝鮮的軍備有多嚴重。如果讓日本通過日本,很有可能日本會轉而進攻朝鮮。壹個不設防的國家不打仗不是很愚蠢嗎?就算日本不會進攻朝鮮,大明會恨朝鮮借給日本嗎?朝鮮棄武已久,日本和大明都負擔不起。為了更好的生存,朝鮮想抱抱大腿。妳抱的是誰的大腿?這個問題很簡單。壹個是太平百年的龐大帝國,壹個是剛剛結束亂世的島國。每個人都知道如何選擇。朝鮮決定緊緊抱著明朝的大腿,於是斷然拒絕了日本借道的要求。
豐臣秀吉是如此的傲慢,以至於他得知朝鮮拒絕了他的請求後,立即決定出兵朝鮮。當時豐臣秀吉動員了30多萬人,準備了預備隊(約10萬人),但朝鮮不足以抵抗日本人。戰後僅壹個月,朝鮮就連失三都,八路崩潰。為了抵抗日軍,韓國國王開始向大明求助。
“死在天子之國是可能的,死在賊手裏是不可能的。”——韓國國王李偉。
大明出兵——壹波三折
日本進攻朝鮮對大明很重要。要知道當時的東亞小國基本都是以明朝為中心的,日本此舉就是要破壞這個秩序,然後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秩序。這步棋壹旦實現,大明將很難控制周邊勢力。所以對於大明來說,敵人對朝鮮的計劃真的是中國,我們的士兵救援朝鮮其實是為了保護中國。
明朝決定出兵,但是對於明朝來說有壹個問題,那就是糧草如何供應。這個很重要,因為隋朝滅亡是因為長期深陷朝鮮戰場。本來明朝是想就地收糧的,但是朝鮮沒有糧食,無奈的明朝要求中央政府直接給明軍分配口糧。明軍在朝鮮首戰失利(平壤戰敗)。祖成勛的報告中提到了三個問題,即:缺乏糧草、不切實際的軍事形勢和不同的指揮權。
糧草都沒有:當時明軍靠中原運米,因為道路問題,非常困難。明朝提督調兵前,士兵們都在挨餓。為了避免糧草不足導致兵敗,明朝開始動員山東的糧食運往前線(明朝加緊增援的原因是糧草不到位,所以才分批)。
軍事情報不真實:這是因為朝鮮欺騙了我。平壤有壹萬日軍,但朝鮮的情報只說平壤有壹千多日軍。因為軍事情況不真實,導致誤判,進而戰敗。為了避免壹個坑掉兩次,明朝另有戰略計劃,希望以絕對優勢碾壓日軍,然後迅速結束戰爭。
指揮權不同:明軍不信任韓軍。戰爭時期,韓軍經常率先逃跑,留下的壹部分人和日軍談,對投敵意義很大。而且朝鮮的君主和臣民壹直以為明軍可以由朝鮮將領指揮,這是可笑的。在朝鮮君主及其臣民的領導下,朝鮮在短短幾個月內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誰能放心妳能指揮它?而且明軍向朝廷報告說,侵華日軍只有鐵炮和刀劍,但戰爭中明軍多以弓箭射殺,懷疑是朝鮮人射殺了明軍。朝鮮使節再三辯解,有可能是朝鮮武器落入日軍手中,或者是朝鮮人被日軍俘虜了(有可能是被俘,也有可能是叛逃當漢奸),所以出現了弓箭射明軍的情況。隨後遼東軍隊的主導權又回到了明朝中央軍事部的手中,然後明朝在做任何戰略規劃的時候都沒有考慮過朝鮮軍隊,因為朝鮮軍隊太不靠譜了。
首戰失利,但雙方都不想把國力浪費在朝鮮戰場上,於是展開和談。明軍派沈為敬到平壤與日本接觸。雙方會面後,互相提出了和談的條件。
明朝還是有很強的實力,保留了固有的“中國觀念”,所以談判條件比較強,具體如下:
1:日本歸還朝鮮全部領土。
2.把韓國王子送回中國
3.豐臣秀吉道歉了。
日本試圖武力擴張領土,想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條件比較強,如下:
1:在明朝,壹個皇家女兒要嫁給日本天皇做妾。
2.恢復日本與明朝的貿易。
3.日本和明朝交換了良好的宣誓書。
4.朝鮮切斷了通往日本的四條道路。
5:韓國王子要去日本當人質。
6.朝鮮部長們想宣誓效忠日本。
其中還有壹個條件,就是明朝會給日本國王封號。沈為敬上書明朝,日本同意了,而小西行長在日本書上隱瞞了這個條件,他們編造了壹個虛假的謊言。直到明朝冊封日本國王,豐臣秀吉才開始與人斷絕關系。因為日本自己也想改變以明朝為核心的秩序,如果這個不能實現,那朝鮮戰爭之前不就白打了嗎?更何況日本首戰告捷。
日本拒絕和談後卷土重來,朝鮮再次點燃戰火。明軍早有準備,在和談中極力增援朝鮮。因此,當戰爭開始時,明軍贏得了稷山戰役,朝鮮軍隊李舜臣也贏得了梁明海戰。本來戰局壹片大好,但由於楊浩在蔚山戰役中戰敗,戰局陷入泥潭。
1596年,豐臣秀吉病逝,死前下令日軍撤退。這壹次,日本對朝鮮戰爭的核心是豐臣秀吉,豐臣秀吉死了,日本沒有必要繼續對朝鮮發動戰爭,朝鮮戰爭終於停止了。
後續行動
由於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豐臣秀吉自己的軍隊急劇減少。如果他還在這裏,他也許能制服那個心懷不軌的武士,但是豐臣秀吉已經死了。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開始爭奪權力,並最終建立了江戶幕府。雖然日本輸掉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德川幕府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豐臣秀吉的思想幸存了下來。日本壹直絞盡腦汁試圖成為強國,壹直癡迷於對外擴張,這是近代日本瘋狂擴張的原因。
朝鮮被打到了幾乎亡國的地步,國力壹落千丈(人口不到戰前的十分之壹,所有產業都荒廢,幾乎崩潰),但中朝友誼更進壹步,以至於清朝時期,朝鮮人對明朝的重建心存感激。
明朝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嚴重削弱了遼東等城鎮的軍事實力。遼東軍隊精銳幾乎損失殆盡,軍隊減少了60%左右。而且龐大的軍費開支破壞了明朝的經濟體系,造成財政混亂。但是明朝取得了勝利,維護了以明朝為核心的宗藩秩序,留下了千古名言:跳梁者,強則必殺。
日本閉關鎖國,朝鮮國力銳減,明朝國力銳減,所以東亞保持了長期的和平狀態。但是到了明朝,因為戰亂國力銳減,周邊的少數民族(努爾哈赤)也開始崛起。國內起義不斷,國外強敵虎視眈眈。如果明朝沒有幫助朝鮮,明朝帝國的壽命可能會更長,但可惜歷史沒有。這壹戰也是明朝帝國最後的輝煌,然後明朝就失去了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