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最讓老師頭疼的就是學生有排斥和抵觸情緒,思想上不接受。說而不從,說服而不相信,相信而不行動,都是可以理解的。最大的尷尬是學生公然頂撞。在實際的中學教育中,我們發現即使是最調皮搗蛋的學生,成績最差的學生,或者各方面思想表現最落後的學生,也沒有失去向上向善的心理,他們都有壹種期望,希望獲得老師和同學的信任、理解和認可。那麽,中學生需要我們教師去把握和適應什麽樣的道德接受心理呢?
關鍵詞:德育;心理接受度;學生;方法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33文獻識別碼:A篇號:1003-2851(2011)08-000-01。
第壹,真理接受的心理學
人對真理的追求是不可替代的需要。中學生對真理有著超乎尋常的崇拜,具體表現為: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喜歡背誦名言警句,並經常抄寫在筆記本上或互相鼓勵。教師要根據中學生勇於追求真理、樂於接受真理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哲學優勢,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深入淺出,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指出迷津,啟迪人心,使學生信服,接受。但是這個問題也有另壹個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蔓延,中學校園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有不少中學生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反面格言奉為真理。對此,我們的中學老師,尤其是思政老師和班主任,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切不可急躁。中學生年齡小,辨別能力弱,這並不奇怪。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學生。這是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人格接受心理
中學生正處於人格心理形成的初級階段,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溫文爾雅,無論如何都要有說服力。在思想教育過程中,遇到學生正面碰撞時,有經驗的老師采取的方法是繞開話題,把事情暫時放在壹邊,等壹段時間師生雙方情緒都平復下來後再解決。但很多老師往往會采取將學生趕出教室、通知家長等強硬手段,甚至有老師使用武力鎮壓。結果老師只挽回個人自尊或者個人面子;但對學校來說是嚴重的心理打擊和人格傷害。對於那些差生,老師尊重他們的人格,更容易影響他們,成為激勵他們進步的內在動力。這方面我有無數的案例。此外,教師也要學會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處處以身作則,言行壹致,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補充日常教學。當今社會,在請客送禮的社會風氣盛行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家長片面地認為,老師請客送禮,老師才會關心孩子。教師應謹慎、妥善地處理這些情況,註意給學生留下良好、完美的人格形象。我們認為,德育領域並不完全產生於說教,而在於教師自身的高尚感召。
第三,接受事實的心理
中學生願意接受真相和人格,但我們也要註意到,現在的中學生更願意接受事實。眾所周知,中學生對灌輸簡單的說教和理論普遍有逆反心理。從90年代開始,我在學校從高壹到高三做過幾次問卷調查,發現越是高年級的學生,逆反心理越強烈。所以我在高三思想政治課的時候,很註意最近報紙雜誌上刊登的新鮮事例。有時候就先講幾個關於某個問題的例子,然後讓情緒被調動起來的同學去上課自己總結結論。這種教學效果是好的,學生普遍歡迎。我還把這種方法推廣到課間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盡量多講學生問題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咀嚼,去反思,少壹些生硬和居高臨下的話語。這既表明了老師明確的態度和關心,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學生更容易接受。當然,老師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會拿出片面的事實來反駁老師的觀點。我自己對這種情況的做法是,不管學生的動機是什麽,即使我有時壹時不好意思回答,我也會先肯定學生的反抗勇氣和思考精神,然後用充分的數據和例子,友好地詳細解釋和回答。在實際的中學德育中,教師既要習慣於用事實證明真理,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事實體驗真理,接受真理。
第四,環境接受心理
中國古代孟母“三大運動”的故事,講的是環境接受心理的重要性。生活在壹定校園環境中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風格的影響,產生壹種自然的接受,人與環境之間形成壹種互動關系。西方有受格式塔學派實驗心理學影響的環境誘導理論,其教育理論中也有“環境即教育”的理論。所以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營造壹個健康、幹凈、文明、活潑的環境,壹定會收到“言傳身教”的效果。雖然今天我們沒有可量化的數據指標來檢測環境對學生的實際影響。但是,我想沒有人會否認校園環境對中學生未來生活的深遠意義。應該說,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者在優化學校教學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學生陶冶情操、磨礪意誌、豐富智慧確實起到了很多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很多老師把校園環境稱為課本之外的“潛在課程”,但這並不代表這方面沒有問題。首先,我們的校園教學環境仍然是嚴肅、活潑、缺乏趣味的,這主要與校園教學以考試為主的教育模式有關,給學生造成了強烈的心理壓抑。其次,學生是校園的主要休閑者。他們不僅是校園環境的受益者和維護者,也是校園環境的建設者。中學生對校園環境的自我管理,植樹種草美化校園環境還沒有得到重視,特別是在重點中學。
當然,中學生的德育接受心理還包括角色接受心理、習慣接受心理、趨同接受心理等等,限於篇幅,這裏就不贅述了。總之,只有遵循學生道德接受的心理規律,不斷優化中學德育的形式和方法,才能減少探索中的曲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資料:
王昌華。班級學生社會分層綜述[J].上海教育研究,2003,(12): 9-13。
[2]歐甘英。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班級管理機制[J]。基礎教育研究,2003年。補充:19-20。
[3]李冰。在班級教育中培養獨生子女的合作意識[J]。中國道德教育,2003,(11): 74-75。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淺談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