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把世界藏在壹粒米裏,把時間煮在半個鍋裏。

把世界藏在壹粒米裏,把時間煮在半個鍋裏。

中國的節日總是與吃密切相關,尤其是春節。雖然不同的地方在節日吃不同的食物,但春節習俗有壹個共同點,那就是吃主人,吃西餐。親戚朋友和鄰居之間沒什麽熱鬧。不能壹起“吃”壹頓飯。如果沒有,那就吃兩頓。

對於大部分工薪族來說,終於有了壹年四季都可以和家人朋友相聚的長假,不僅可以吃吃喝喝,還可以交流感情,感受生活。當然,很多人吃飯說話,吃飽喝足就完事了。

但是,有這麽壹群人,他們會把美食的歷史淵源和情感記錄下來,留給世人去品味。這群人是《人生苦短,再來壹碗》的作者,20世紀20位文化大師。其中有豐子愷、唐、張恨水、周作人、汪曾祺、梁實秋、朱自清、葉聖陶等。光是這壹串名字就像打雷壹樣。

比如朱自清,著名詩人、散文家,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周作人是中國的散文家、翻譯家和民俗學先驅。王是壹位鑒賞家和收藏家,被稱為“北京第壹玩家”。蘇青是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這群在不同文化領域或研究方向都有很大成就的人有壹個共同點,就是熱愛美食,熱愛生活。

散文集《人生苦短,再來壹碗》收錄了他們對美食和生活的情話,讓讀者在仰望成就、品味文字的同時,感受這些文化的煙火氣。

01人生苦短,再來壹碗。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聚在壹起,喝幾杯。有的地方喜歡勸酒,“情深,壹口悶”,“不醉不歸”,似乎夠兄弟,夠面子。其實真的是那樣的。喝酒的人難受,勸酒的人也辛苦。如果他們喝醉了,他們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豐子愷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作家、音樂藝術教育家、翻譯家,堪稱多才多藝。他的漫畫藝術造詣深厚,有“中國漫畫之父”的稱號,也被譽為“中國現代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對喝酒也有研究。關於喝酒,他主張註重樂趣。《人生苦短,不能再來壹碗》這本書裏,馮老寫的四篇文章,有三篇都和酒有關。

馮老先生喜歡喝黃酒。馮老先生在《沙坪的美酒》壹文中說,他之所以喜歡黃酒,是因為不容易醉。他說喝酒喝醉是壹種功利行為,會失去喝酒的樂趣。

早在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就說過“醉翁之意不在酒”,豐子愷先生認為這是善於吃酒的人的至理名言。馮老將喝酒當作壹種自我安慰的方式,或者用來招待家人聚會。

馮老在《吃酒》壹文中,回憶了年輕時和朋友、有需要的朋友壹起喝酒的幾種情況。甚至,我還和不認識的人喝了幾杯,但我已經“確認過眼神了”。同路人的人,都是喝幾口作為生活的調料,讓他們坐在壹起喝幾杯,卻不交換姓名。

在《湖邊夜飲》壹文中,馮老先生和好友CT以詩陪酒,回憶自己經歷過的往事,講述父母拖累子女的瑣事,讓人覺得壹代名人也是普通人。

喝酒是為了調節氣氛,增加樂趣,不能喝多了。真正喝酒的人,喝的是友情和境界。馮老先生說:不是因為柴米的苦口婆心,才草草做了杯盤。人生雖有痛苦,壹碗卻能解千愁。

三餐四季,吃鹹了看不起。

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各不相同。東方人喜歡吃酸的食物,而西方人喜歡吃辣的食物。南方人喜歡吃甜食,而北方人喜歡吃鹹的。

梁實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是公認的華人世界文化大師之壹。他的許多文學作品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被人們譽為經典。

他遊遍了全國,吃了許多美味的食物。梁先生自嘲,貪心不足。他壹生都沒有忘記詩和酒。即使他住在臺灣省,他仍然記得老北京的美食。

這本《人生苦短,再來壹碗》收錄了幾篇關於他特色美食的文章,比如窩頭、餃子、湯包、火腿等等。饅頭之類的食物,或許會帶給妳壹種貧窮的記憶,但老梁說:貧窮在讀書人中間是常有的事,何況是勞苦大眾。

他們都吃。有的人是為了壹日三餐,有的人是為了好奇。但像梁先生這樣善於觀察、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卻能從美食中領略到生活的多樣性,用文字記下不同地域的地理風貌和生活習慣。

梁先生的散文看似得心應手,時而醉心琴棋書畫,時而天文地理,時而人情世故。《人生苦短,不能再來壹碗》收錄的這些文章,用簡潔的文字表達了美味、優雅、祥和,壹種溫暖的感覺。他不僅寫出了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現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人生苦短,再來壹碗”的字裏行間,在回憶北京的特色美食和各地的代表美食時,梁老偶爾會流露出壹絲思鄉之情,讓人感慨萬千。

在他的作品中,食物不僅僅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它還代表著某個地區的人文風情,承載著人們對歲月的回憶和對故土的懷念。香噴噴的菜肴,遠處的叫賣聲,有家的味道,也有家鄉的影子。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會讓讀者感到陣陣漣漪,會觸動我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親情和鄉愁。

03年不活了,好好吃飯。

現在家裏多了幾個客人,主人就會招呼他們出去飯店吃個飯,很少有人自己做飯自娛自樂。這兩年,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要求,很多家庭都提前在外面的餐廳預訂了年夜飯的座位。確實省了很多事,但也失去了很多樂趣。

汪曾祺先生被譽為“抒情的人文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學者,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碩果累累,對戲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的研究,就是這樣壹個很喜歡家常菜,喜歡在家給別人做飯的純書生。

在《人生苦短,不能再來壹碗》這本書裏,王老回憶了家鄉的壹些特色美食:炒飯、燒餅。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這些食物不僅發揮了充分的作用,也給了作者壹些精神上的支撐。

王老先生在《家常菜與酒》壹文中,認為家常菜與酒要創新,要省錢,要省事。菠菜、蘿蔔絲、肉絲幹、裏脊肉片、炒玉米等等雖然都是很普通的菜,但是在王先生的筆下卻很精致。

而且王老認為,這些簡單易做的菜,食材便宜,可以在烹飪方法上增加壹些創意。

王老以烹飪聞名海峽兩岸。他喜歡在家招待客人,他自己從市場買食物。因為不需要追求高端奢華,所以主人很淡定,對客人沒有壓力。酒菜上桌後,主人和客人會喝點酒,暢談壹番。

王老在烹飪方面有壹些獨特的想法,比如發明了肉餡油條。他說做菜要多動腦筋,充分發揮想象力,多看菜譜,多嘗試。因為王老喜歡做飯,而且做的菜很有特色,臺灣省的朋友來北京就要求吃他做的菜。

王老曾經為自己的人生寫過壹首詩:每年壹本書,壹支擦窗自娛的筆,壹個嬉笑的地方,六平米當廚房。

從讀書到工作,王老壹生遊歷過很多地方,也經歷過很多波折,但內心是平靜而溫柔的。關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常常發現世界上的美好,支持他樂觀地接受壹切。

04寫在最後

把世界藏在壹粒米裏,把時間煮在半個鍋裏。

《人生苦短,多壹碗》這本書,讓我們從日常飲食中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讓我們在吃和品嘗食物的過程中感受到時間的溫柔。

20位大師,54篇文章,酒、茶、菜、小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人情、家鄉、記憶的味道。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在呼朋喚友中飽餐壹頓,可以讀《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如果妳覺得累了,寂寞了,也可以翻翻這本書,給自己泡壹杯茶,煮壹碗粥。

這本美食散文集除了有大學者的文章外,還配有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和畫家、篆刻家丁福誌先生的插圖。色、香、味俱全,可配酒。妳可以陪我睡覺,安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