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追求出世,講究清凈。要求看到《金剛經》所說的“萬物如夢泡”,達到《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總結起來就是“放下”,即放下自己,擺脫自私的束縛;人不只是懂得拒絕,就是放下欲望,擺脫對外物的追求。
在我的印象中,佛教的中下層世界是壹片火紅的天空,數十億肌肉猙獰的人形生物正在進行壹場冷兵器的戰爭。那些佛教故事裏的主角們,不知疲倦地用大刀、重錘或鐵拳在古戰場上砍殺。之後的無色界就是去除了欲望和物質的世界,是空虛無色的精神。
而佛教對待世界的三觀: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望最低,眾生中最大,福報小。在世界上,從他者到無盡的地獄,被欲望世界帶走。如果普通人能修持佛法超越早期禪的境界,就突破了欲的境界,觀色的境界。雖然在語言上用“上”和“下”來描述,但欲望世界中各種眾生的“空間位置”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上下,而是相互重疊的。
色界高,眾生皆天人,無“恨”之煩惱。他們壹直在美妙的音樂中,壽命比無彩色的世界還短。
無色世界最高。顧名思義,這個世界上沒有“色法”這種粗糙的構圖,眾生在其中是壹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壽命極長,僅比地獄眾生短,卻壹直處於高級禪修,沒有笨重的身體和笨重的心靈。當祝福耗盡時,它們就倒下了。但在墮落之前,因為沒有大的心,同樣,也沒有隨心而升的心。所以,沒有大多數的煩惱。所以,無色界比情色界的眾生更幸福。
佛教和道教都認為自己最終的成就是“解脫”,從壹切束縛中解脫出來,達到“道”的境界。所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兩者是不分上下的。但是,氏族會認為:我比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