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十分鐘課程”——讓我們復習壹下漢語。人人都會寫,人人都有話要說,人人都應該能寫出好文章;在這個文字出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的時代,文字更有力量。
-
第壹分鐘:詞匯(詞匯)
最好從另壹個角度重新理解詞匯。名詞是幹什麽用的?名詞是用來記錄妳能感知到的東西——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形容詞代表什麽?妳用形容詞來記錄妳對妳所能感知到的東西的感知。動詞在哪裏?動詞用來記錄妳所能感知的事物所做的動作。最後,副詞呢?副詞修飾動詞時,用來記錄妳對妳能感覺到的事物所做的動作的感知;副詞用來修飾形容詞的時候,是用來記錄妳對妳能感知到的東西的感知。(這壹分鐘的內容似乎有些尷尬。只要妳能準確地給這些詞加上標點,正確地理解它們,僅僅壹分鐘,妳就脫胎換骨了——妳對詞的感知已經大不相同了。
第二分鐘:語法
妳不壹定要成為語法學家,但妳至少應該知道基本規則。這就好比投資股市不壹定要先成為林奇或巴菲特,欣賞電影不壹定要先成為徐克或斯皮爾伯格。但至少要學會最基本的遊戲規則。中文或者英文,壹本語法書就夠了。理解了基本規則之後,我就開始寫,把語法書當地圖,需要什麽就查什麽,查多了就什麽都記得——就像去壹個地方幾次就不需要查地圖壹樣。不要相信那些廢話,說什麽“不用學語法”——瘋不瘋是別人的事,妳寧願做個傻子也相信瘋話,那是妳的問題。
第三分鐘:邏輯
邏輯應該是所有生物中人類獨有的來之不易的工具。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是最基本的東西。然而,在生活中使用邏輯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必然三段論——比如大前提:每個人都會死;再早壹點:蘇格拉底是人;結論:蘇格拉底必然會死——往往沒有實際意義。生活中比較容易處理這樣的情況:大前提:政客通常不靠譜;小前提:奧巴馬應該是政治家;結論是不確定的,分析也是復雜的:奧巴馬有多可靠?對邏輯準確性的追求所有的挑戰基本上都來自於壹個人是否敢於面對“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第四分鐘:風格
常見的文章至少可以分為文學類文章和推理類文章兩部分。這兩種文章很不壹樣。基本上文學類的文章可能更講究修辭,更講究措辭,更華麗,更天馬行空。但說理文章的根本目的是讓人理解,傳遞信息,積累知識,交流經驗;所以說理文章的用詞要“簡潔、簡單、有效、準確、具體”。當然,這不是鐵律,用華麗的詞藻來說明道理也不是不可以;另壹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壹個感人的故事也不錯。但所有希望自己的思考結果得到有效表達的人,最好牢記十個字的標準——就十個字,但也夠了。
第五分鐘:修辭
修辭的力量不言而喻。在所有的修辭中,也許只有類比是不可或缺的。類比的本質是“為了說清楚大家對X都不熟悉,先找壹個大家都熟悉的1)和2)和X最相似最接近(至少在壹個方面)的,最後讓X對大家不言而喻”。小學老師說“地球的結構類似於雞蛋”;中學老師說“原子內部的結構和太陽系的結構壹模壹樣”;對於那些舉壹兩個反例試圖反對某個觀點的人,我們說,“任何壹個壞了的鐘,壹天都可能對兩次”...這些都是類比,這就是類比的力量:它是我們人類從無知飛躍到知識的橋梁。其他的修辭手法,如果妳有時間學習,即使沒有時間——簡單壹點也沒什麽不好。
第六分鐘:知識。
詞、詞、句、語法、文體、修辭等等都是表達手段。沒有米飯,再熟練的做飯的人。“求知”這個詞的含義太理想化了,不如用另壹種簡單的表達方式“做作業”。要做好每壹件事,妳必須事先做好功課。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寫教程,都需要做足功課;作業做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能思考的就越多。當這些東西到了壹定程度,妳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厚重有質感的。淺顯的話很膚淺,壹句話:作者沒做足功課。知識改變命運,只因為對於壹個人來說獲得新的知識後,他的整個世界都會改變。相信我,妳的作業沒有止境。
第7分鐘:溝通
有效的表達只是最基本的層面,有效的溝通才是真正的目的。多角度思考不容易,站在反對自己觀點的人的角度思考更難。但如果妳做不到這壹點,妳就無法成為壹個好的傾聽者和好的讀者。輸出取決於輸入,這是不變的真理;奶牛不吃草就擠不出奶。溝通不僅僅是為了說服,更是為了獲得反饋。溝通只有壹個重要的技巧:不要認為自己和自己的觀點是壹樣的。這樣做,很容易看到各種反饋中的珍貴。對於做不到這壹點的人來說,不僅僅是忠告難以入耳,甚至是賞心悅目的東西——憐憫和悲傷。
第八分鐘:練習
經驗是需要積累的,積累只能通過實踐來實現。所謂“文筆如神”,是不會寫文章的人可能會相信的壹廂情願。好文章從來不是壹蹴而就的,好文章總是要改的。所謂的“靈感”也更多的是在實踐中閃現,不太可能憑空而來。作者寫作就像司機開車。司機要積累壹定的行駛裏程,才有可能遇到所有可能的安全問題,所以總有壹天會有足夠的經驗去規避所有的危險。作者也是如此。在文字寫到壹定程度之前,不可能知道文字的所有屬性——不可能通過壹個寫作教程就了解文字的所有屬性。不僅要多寫,為了寫好,還要多做功課。這是良性循環的起點。
第九分鐘:技巧
技能是不容易學會的,直到妳知道它們可以用在哪裏。這個“十分鐘教程”裏提到的十個方面,都是需要技巧的。通過壹定的練習,不管妳是誰,自然都會掌握壹些技巧。但有壹項技能是要先打磨的——獲取知識的技能:從觀察到傾聽,從閱讀到反芻,從閱讀到記筆記,從使用圖書館到使用搜索引擎,所有獲取知識的手段都需要技能,這些基本功需要不斷打磨。第二是邏輯思維的技巧,第三是溝通的技巧。這三個技能應該排在其他技能之前,因為任何壹個技能的打磨都是需要時間的。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分輕重做了。
第10分鐘:更正
沒有人從壹開始就是完美的。就像壹篇好文章需要反復修改才能成為壹篇好文章壹樣,壹個作者也需要反復修改自己才能成為壹個好作者。幾乎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修改,需要反復修改——只要時間允許。前壹分鐘我說每個技能都需要打磨,這壹分鐘我想說連技能都需要反復修改。甚至,有時候完全推翻壹切,從頭再來,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耐心和智慧。之所以很難保持開放的心態,是因為它包含了痛苦——那種斷齒吞血的痛苦(曾國藩語)。
前年,我接手了四年級壹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發現這個班有些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把寫作當成壹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寫作時經常冥思苦想、落筆,寫出來的作文空洞乏味,有的甚至造不出句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粗心的積累。為了解決學生寫作困難的問題,我做了以下探索。
壹、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在書中積累知識。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把說明文和精讀科學地結合起來。說明文就是讓學生廣泛閱讀壹些精彩而有意義的故事、軼事、先進人物事跡、古今軼事、名言警句等。,並要求他們寫摘要或做剪報,把需要保存的材料分門別類地積累起來,以便寫作時隨時參考。精讀就是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壹些優秀的文章或名著,潛心思辨。了解別人如何圍繞中心合理安排材料,策劃文章。對好的章節和句子要重點閱讀甚至背誦,尤其是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我也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努力,多寫讀書筆記。這樣,學生讀了更多的書,從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語言,寫作時也從別人那裏學到了壹些寫作技巧。
第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我們知道,只有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為文章內容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要寫壹篇好作文,僅僅靠書本知識的積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積累。新大綱對中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寫作要求:“註意身邊的事,養成勤於觀察思考、樂於寫作的習慣。”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很註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比如校園裏甘當梯子、埋頭苦幹的老師和很多勤奮好學、好學上進、聰明活潑的學生;在校園之外,各行各業孜孜不倦、甘之如飴的叔叔阿姨們,以及各種紛繁復雜的事件,還有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都可以從某個角度、以某種方式被吸收到我們的腦海中,成為編織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根據這篇作文的需要,我要麽先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要麽引導他們在實踐中體驗,要麽打開他們記憶的閘門,回憶和追尋過去。寫作文的時候,先引導他們說,再引導他們寫。這樣就解決了學生寫作的問題。
第三,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培養寫作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結合作文教學,我不僅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和團隊活動,還通過科技課、勞動課結合其他學科的教學,引導學生做小制作、小實驗或其他實踐活動。每次活動前,要求學生註意觀察。活動中,我也給學生適當的觀察指導。活動結束後,讓學生寫下他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麽,以及他們認為最令人興奮和有趣的是什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通過以上努力,解決了我們班學生無話可說的問題,學生普遍願意寫作。寫出來的文章不僅有內容,而且真實、感人、生動、有趣。
我希望妳能成功。。。。。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