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在論壇上表示,要用“雙碳”推動科技創新。他認為,“建設無廢物社會”、“鄉村振興戰略”、“回收退役新能源裝置”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路徑,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極熵科技創始人兼CEO孫東來表示,碳中和的軌跡特別巨大,包括綠色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替代、節能減排技術、碳普及技術和碳交易等。每壹塊都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祝福。
論壇上,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鵬鵬表示,應該認識到中國實現“3060”目標的難度很大。現在距離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只有10年,距離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只有30年。因此,實現“3060”目標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楊再民認為,技術創新有助於“雙碳”目標的實現。他說,就像30年前人們無法想象現在的技術壹樣,很難想象2030年和2060年人們會擁有什麽樣的技術,未來可能會有壹些新技術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陳勇表示,從實現“雙碳”目標的角度來看,建設無廢物社會是重要的壹步。什麽是無廢物社會?按照陳勇的解釋,“無”是壹個相對的概念。無廢物社會是指通過節約減排和循環利用,在有限的區域內實現廢物的接近零排放,實現能源、環境、經濟、資源和社會的共贏。
在無廢物社會的建設中,信息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陳勇以垃圾分類產業支撐無廢社會建設為例:垃圾處理設備需要智能化技術,比如智能分類技術、智能應急設備;垃圾的回收需要數字化技術,比如基於大數據的生命周期分析;垃圾處理系統的管理和監督也需要傳感技術和數字技術...
陳勇說:“排序之後,現在最大的壹個問題就是怎麽做排序?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去看,手工分揀。人工成本非常高,工人的健康也受到挑戰。我們相信可以利用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分揀技術來實現後續的垃圾分揀工作。”
從宏觀上看,“雙碳”的目標需要科技創新的推動。從微觀來看,每個企業、每個小區的能源網絡建設,也需要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
“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包括我們的家庭社區,其實如何改變這個小小的能源網絡,將極大地決定我們能否更好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孫東說。
孫東來說,壹個小能源網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規劃設計階段,包括負荷預測、當地資源稟賦分析、外部政策等壹系列問題。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有助於在更廣闊的場景中,基於建立的數據模型,實現最優(規劃設計)的方式。其次是投資建設,每個階段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數字化的優化。在後續的運維階段和交易收入階段,也需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支持。
如今,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性。孫東來表示,企業擁有自己的電力、能源網絡、有用的電氣設備和自己的數據模型,這些都將成為企業自發調整經濟模式的動力。
但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中,也要盡早考慮“治理”的問題。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莉認為,在AI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的發展與治理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徐莉表示,責任、隱私、公平和安全是全球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關鍵詞”。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應該齊頭並進,更早達到可控性的認知,實現“約束優化”。
國家商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