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主政廣東期間政績斐然,作風清廉。孫中山北伐主張“聯省自治”、和平統壹中國,因廣東的現實困難,被認為不切實際,遭到反對。它對廣東的貢獻是:
政治上,實行“聯省自治”,使廣東成為全國的“樣板省”。建立了現代政治機構,如由他們領導的廣州正式成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有序運轉。推進基層民主自治,精兵簡政,休養生息。
經濟上,廣東通過興辦工業、修建高速公路、扶持民營企業,在民國時期取得了最好的發展。
教育方面,私立學校欣欣向榮,為全國之冠;發展公共教育,實行免費教育;請陳獨秀為省教育部長。
在社會生活中,革除陋習,主要是禁煙、禁賭,使之絕跡,民風良好。
陳炯明與孫中山
在中國近代史上,陳炯明是壹個叱咤風雲的人物,也是壹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陳炯明是壹個背叛孫中山的反動軍閥,他的證據之壹就是6月1922日炮擊總統府,迫使孫中山變相逃離上海。然而,在今天,如果不尊重歷史事實,不在相應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考察,或者簡單地用“亂官賊”、“犯罪”、“殺主”、“違德變態”等封建罪名作為定論,實在無助於重新糾正這筆歷史舊賬...
根本分歧
陳炯明從清末第壹屆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後,當選為廣東咨議會議員,是維新運動培養出來的憲政人才。早年入團,策劃廣東獨立。辛亥革命後主政廣東,致力於把廣東建成全國模範省,禁煙賭,改革教育,發展經濟,倡導新文化運動,邀請陳獨秀擔任廣東教育委員會秘書長,扶持* * *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和報刊,推行地方自治,選舉縣長和縣議員。
陳炯明與其他軍閥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有民主思想,反對軍人統治和政黨制度,主張文官統治。這壹點,國民黨甚至孫中山都未必同意..孫中山的理想是建立壹個正式的中央政府來領導國民革命。他把國民革命分為三個時期:軍政時期、政治紀律時期和憲政時期。在他眼裏,人民是“無知可憐”的孩子,革命黨是保姆。他說:我們建立了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人民。這4000萬人就是我們的皇帝,由此就有了“帝民”的說法。這四億皇帝太天真了,領導不了自己的政府。我們革命黨用武力消滅了殘暴,把皇帝從泥潭裏救了出來,保衛了他,教育了他,那麽中華民國的基礎就鞏固了,皇帝和人民永無休止的無國界。(居正:《中國革命黨的回憶》)
陳炯明不同意這種說法。他曾批評政治指示的說法特別不恰當。這是君主時代的基調,不是黨用來攻擊的,這樣才能親民。什麽是政治?還有待訓練!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為最終原則。人們不能管理自己,或者不給他們這樣做的機會。他們只依靠官僚為他們治理,並向他們學習。這種官僚政治,文告政治,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卻沒有大的進步。國民黨有什麽法寶可以借鑒別人?人民被剝奪了自治的機會,大大小小的官僚不得不利用政治指令的謬誤來阻礙人民治理的進程。(陳炯明文集,第2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炯明的心,是省自治。
五四運動後,有學者認為既然南北政府無力統壹全國,與其連年征戰,不如各省先自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再實行聯合省自治。這樣,就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最終實現國家統壹。聯邦黨人說得最多的是北美13州在獨立戰爭後脫離英國,然後通過11年的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聯”建立“聯邦”的歷史。這似乎為飽受戰爭之苦、渴望和平統壹的人民提供了另壹種可行的選擇。因此,聯合省自治的主張壹經提出,不僅席卷南方各省,也迅速蔓延到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各省。
陳炯明對聯合省的自治特別著迷。1921年2月,他在《建設方略》壹文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近代以來,國家與人民的關系越密切,政治事務就越復雜,壹切政治事務都與人民有直接的利益關系,所以人民不能自助。如果壹切都接受中央的話,離中央越近,離人民就越遠。不僅人民永遠處於被動地位,人民的治理得不到培養,中央有誠意為人民謀幸福,也實現不了。(陳炯明文集,第2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但孫中山建立正式政府,選舉總統的想法已經定了。1921年1月12,臨時國會在廣州復會。孫中山號召國民黨再發動壹次國民革命,推翻北洋政府,就像推翻清政府和袁世凱壹樣。他宣稱:“北京政府真的不是中華民國政府。我等著創建壹個真正的中華民國。”
總統選舉
陳炯明等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想法:根據總統選舉法,總統由兩院共同選舉產生,至少要有三分之二出席的議員,即580人,才能召開總統選舉會議。現在廣州舊議會只有200多名議員,還不到原眾議院人數的壹半,實行無記名投票。這不是自毀法律嗎?北滅法和北滅法有什麽本質區別?壹旦廣東成立正式政府,結局只有壹個:南北再次陷入戰爭。任何地方自治,建設模範省,都成了海市蜃樓。
而孫中山卻認為陳炯明對環境的保護,對人民的利益,都是自私自利的,他的人品才是他所看中的目標,所以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失敗了,輸了,置之不理。這也叫“知難而行易”。陳派人民最終沒能打敗孫中山。1921年4月7日,200多名國會議員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投票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在這個大綱中,只規定了總統的產生和權限,沒有規定任期,也沒有規定政府的組織結構。所有政務、軍事和內閣任免都由總統“任意”決定。
會議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以示負責”。結果孫中山得218票,陳炯明得3票,壹票無效。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總統。整個過程不到兩個小時。
正如陳炯明所料,孫中山當選大總統和西征北伐只是壹件事的三個環節,而且聯系緊密。
6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總司令,葉菊為前敵總司令,開始了第二次兩廣戰爭。粵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楔入廣西,於8月初進入南寧。
隨後,孫中山派鄒魯到廣西,力勸陳炯明去軍援湖北,廣東政府支持軍費400萬元。但陳炯明說,兩廣戰爭的代價很大,能用的錢幾乎都投進去了。他盡了最大努力,但只能籌到200萬,直到北伐軍出發,他都還不起。雙方使者來來回回徒勞無功,無濟於事。孫中山去南寧,應該對陳炯明坦誠。結果陳炯明還是主張先定省憲,建立人治基礎;重新討論國家憲法,壹步壹步推進統壹。他說他不反對北伐,但是現在兵荒馬亂,口袋空空的,根本不可能北伐。
10年10月29日,孫中山在梧州安營紮寨,派汪精衛回廣州籌款。同時親自督師,回江北挺進桂林。他氣憤地說:“我已經發誓不跟(陳炯明字)* * *較勁了。我不殺競技生存,競技生存會殺我。”(華子日報)1922年6月24日)然後給了黃大衛壹把手槍去刺殺陳炯明。(章太炎:《丁偉將軍陳鈞墓誌銘》,廣州文史資料第9版,這壹點也得到黃大衛本人的證實)。
鄧鏗之死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1922年2月3日,孫中山下定決心經湖南進軍北伐。但由於連年被兵襲,湖南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眾都已經厭倦了長期作戰,於是宣布要保護環境,讓人民休息,並公開拒絕北伐軍的假道。進軍湖南的計劃泡湯了。
3月26日,孫中山在桂林召開會議,決定班師回粵,改道江西北伐。這時,廣州發生了壹起命案。
3月21日,陳炯明的心腹、在後方負責籌劃北伐軍的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出差返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去世。國民黨正史壹直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但從目前的史料來看,這種說法是可以質疑的。據羅祥林記述:“眾所周知兇手是自己來的,他當時處境危急。他知道他無法避免。他緊急命令司機把車開回省廳,把後來發生的事告訴陳宮(炯明)和他的家人朋友。”(羅祥麟:《革命烈士鐘淵傳》)陳炯明《叛國史》中也說:“鄧被刺後,被擡進總司令部,向大眾嘆息說:‘我知道參謀長的職位是危險的,為什麽我們中的壹個人要殺自己人?’當有人問兇手是誰時,鄧又嘆了口氣,說:‘我認識他,但沒想到他會殺我。"
如果鄧鏗知道兇手和陳炯明有關系,他怎麽會在受傷後立即返回省廳(陳炯明工作的地方)並命令人通知陳炯明?後來陳炯明辭職離開廣州,“鄧中元夫人(坑)和鄧誌傑的哥哥聞訊趕到車站送行。陳和他談了很久,談到鄧中原背後的現狀,哭了。”(《申報》1922年4月30日)可見,鄧的親屬並不認為陳炯明是幕後黑手,陳與鄧壹直保持著良好的親情。
密切關註事態發展的美、英駐廣州領事館也認為鄧鏗遇刺是孫派國民黨所為。4月4日,1922,美國副領事報告:“關於謀殺鄧鏗的動機,我從國外情報部門得到兩份報告。壹個說是廣西部,壹個說是國民黨,為的是警告陳炯明,打死他。”4月22日,英國總領事也報告:“國民黨謀殺陳炯明參謀長鄧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鄧鏗的死對孫和陳之間本已脆弱的關系是壹個致命的打擊。有壹種說法是,陳炯明不願意全力支持孫中山北伐,而孫中山為了解決兵馬軍餉之憂,便想趕緊除掉,借此殺了陳的頭號大將殺雞儆猴。(汪榮祖:探尋鄧鏗之死的真相,李敖錢球評論系列,1990二月)
4月9日,孫中山決定改變計劃,讓廣西的部隊全部返回廣東,潛為師。只有在梧州,陳炯明才知道。孫中山請廖轉告陳炯明:第壹,陳炯明將參加北伐戰爭;其次,將籌集500萬元軍費。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因此被趕下臺。
調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孫中山在越秀山總統府召開全體人員會議,決定停辦。在大本營,有兩種意見。壹種是暫停北伐,先清內憂,解決“陳嘉俊”;第二,立即轉向北伐,避免與陳炯明直接沖突,雙方仍留有轉圜余地。
孫中山同意第二種意見,“兩廣之爭尚未顯露,經桂越軍多年鬥爭,仍欲保存”。於是,他決定親自督戰北伐,“兩廣還是要為對抗付出代價的,給他們特殊的好處,應該很刺激”。
孫中山急於探索北方,與北方形勢的發展有壹定關系。4月下旬,第壹次直接戰爭爆發。孫中山壹直與馮、皖軍閥秘密接觸,結成三角同盟。孫中山深感這是壹個聯合豐丸、皖系軍閥、打擊直系的絕好機會。他必須立即派兵協調,他沒有時間解決陳炯明的問題。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短短的壹周內,就被打敗了,直搗南北的計劃落空了。但南方的北伐,如箭在弦,不得不為。
5月9日,孫中山在韶關向三軍宣誓,叫人指向北方。“出師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和諧,掃除多年來的政治黑暗和邪惡,統壹國家,發展民治。”但孫中山在尋求與馮、皖結盟時,已經將北伐戰爭降格為壹場普通的軍閥戰爭。
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壓力下宣布辭職。由於孫中山曾多次發表政治宣言,承諾只要徐世昌下臺,他也會同時下臺。因此,輿論普遍認為,徐世昌下臺後,停止內戰、實現和平統壹終於會有壹線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等各界知名人士200余人聯名致電孫中山、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行與徐世昌同時退位的宣言。這說明這個要求在當時是相當流行的。
轟炸總統府
駐守廣西的粵軍,聽到陳炯明倒臺的消息後,頓時暴怒。5月8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部下葉菊為兩廣邊界督軍,以示對粵軍的信任。然而,葉菊卻不領情。5月20日,他率領60多個營的粵軍,突然進入省城。
粵軍雖然打著歡迎陳復職的旗號,但內部已經開始分化。壹派要求陳炯明立即返省,恢復壹切職務,顧全大局;另壹派不滿陳炯明對孫中山態度軟弱,希望葉菊率領粵軍,與孫中山壹刀兩斷,如果陳炯明不同意,請他出國或留在惠州休養。5月31日,上海《申報》的壹篇文章揭露了粵軍內部的分歧:“現在陳三部曲也分兩派。若陳主張立即返省,大局已定;我主張陳燦不要犯錯,妥善解決後才能回省。”
陳炯明隱居在徽州。各界呼籲陳炯明返省的書信電報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去勸說司機的信差們川流不息。就連陳獨秀也來到惠州,勸陳炯明加入* * *產黨,領導華南革命。
1年6月,孫中山率領兩個營的警備隊從韶關返回被粵軍重重包圍的廣州。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款待粵軍將領。出乎意料的是,沒有邀請高級軍官,只有幾個低級軍官來了。他對年輕軍官說:“告訴妳們的軍官,不要以為守住白雲山就可以胡作非為。我馬上登上永豐艦,放火燒了東江槍斃妳們,連妳們的根據地都要剿滅!現在東江漲水了,永豐炮艦可以直入陳炯明的老巢了!”
孫中山壹連發了三個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去廣州商談壹切,並派人到惠州開車。但陳炯明此時拒絕去廣州。他說,等省城的部隊撤走,他才打算去廣州。顯然,他不想被誤解。陳炯明曾說,壹旦粵軍起兵反孫,“天下萬惡將盡”,這是他不願看到的。
然而,局勢繼續惡化。6月3日,葉菊在廣州宣布戒嚴,到處都是要道和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新聞界參加茶話會。他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他宣布:我命令粵軍撤出省城30裏。如果他不服從命令,我會用武力制服他。人們說孫文是汽車大炮(說大話),但這壹次大炮更加強大。要在三個小時內把他的60多個營的陳嘉俊變成泥粉並不困難,不是用實心子彈,而是用開花子彈,或者用八英寸口徑大炮的毒氣彈。然而,如果殺死60多個營的士兵,擾亂整個城市的居民,那就太暴力了,但他們不會停止,直到我這樣做。我只希望新聞界所有的先生們能主持正義,盡最大努力在十天內糾正陳嘉俊。如果陳嘉俊改變態度,那將是上天的賜福。如果無效,他就要執行我海軍大統領的職權,對其進行制裁。(深報1922六月19)
5438+05年6月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正賢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將孫中山趕下臺。”在這緊要關頭,陳炯明派秘書陳在惠州用親筆信勸阻葉菊...信中大意說,如果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取得勝利並鞏固,如果失敗,我就以陸軍大臣的身份暫時把部隊調回東江訓練,做好充分準備,那時我還能收拾殘局。陳把信送到了鄭仙寺。葉菊看完後,把信扔到陳面前的地上,說陳炯明對軍事壹竅不通。他還說,東江哪裏有吃的?告訴陳,向陳炯明匯報...陳炯明大怒,摔了小盅。”(彭芝芳:《孫叛亂前後陳炯明帶兵》)
叛亂終於發生了。16年6月淩晨,粵軍圍攻總統府,孫中山登上軍艦,海軍向叛軍宣戰。饒是如此,這次謀反還是和殺人有壹點區別的,因為葉菊等人並不想殺孫中山,他們只是想把孫趕出廣東,所以他們在開炮之前就讓人給孫打電話,讓他逃跑。他們的要求正是蔡元培等人早前提出的,要求孫中山兌現承諾,與徐世昌壹起下臺。(晨報6月4日1922,並見袁偉士相關分析:文化無常與歷史沾染,載於2002年6月29日《21世紀》網絡版第三期)。
孫中山與陳炯明的政治分歧,幾經波折,最後不得不訴諸武力,以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