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孔子的三重境界

孔子的三重境界

列子國子監快樂人生《學習列子認識生活》系列仲尼第4期01總第051期

孔子壹生經歷了三個境界:中興之時,“樂知人生無憂”;周遊列國時,“樂天知命”之大憂;晚年“無喜無明”也無憂。

有壹天,孔子在家裏坐著,子貢見他很擔心,不敢問,就出來告訴顏回。於是顏回壹邊彈琴壹邊唱歌。孔子聽到了琴聲,就把顏回叫了進來,問:“妳為什麽壹個人自得其樂?”顏回道:“老師何以獨憂?”

顏回壹直遵循的,其實就是老師過去教他的。顏回說:“以前常聽老師說,‘我願順應自然,知天命,故無所慮。’"

這就是孔子的第壹境界:“樂知人生不憂”。提倡修身養性,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知道事物來來去去是必然的,不讓自己改變,所以沒有什麽能擾亂妳的心,讓妳煩惱。

孔子身體力行,教眾弟子三千,形成了自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縱觀前半生,好學好教,直至擔任魯都督兼都督,殺邵正茂,壹路走來,意氣風發,無所畏懼。之後,我周遊列國,希望能延續我的治國安民之誌。

然而,這時,聽完萬的回答,孔子的臉變得悲傷,說:“我說了嗎?妳理解錯了。這是我過去說的,請以今天的話為準。妳只知道自己願意順應自然,明白天命,所以無憂無慮,卻不知道天命背後有更大的憂慮。今天我告訴妳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此時的孔子已經周遊列國,回到故鄉,境界得到了升華。他接著對顏回說:“過去我整理詩文書籍,修訂禮樂,準備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天下,造福後代,而不僅僅是為了修身齊家,治理魯。但是,即使在今天的魯國,君臣也是壹天不如壹天,仁義道德壹天不如壹天,人情事故壹天不如壹天。這些理論今天在壹個國家行不通,但對全世界和子孫後代又能怎麽樣呢?這才知道詩、書、禮、樂對亂世的治理沒有直接作用,卻不知道如何改革。‘願順應自然,知天命’之憂在此。”

這個時候,孔子已經覺得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他會義無反顧地去執行。通過主觀努力,他壹定能實現自己的使命。保證完成使命的方法和行為是否協調,是更重要也是更難解決的問題。

有人說,改變自己的人是上帝,改變別人的人是瘋子。別人或者社會,說到底都是靠自己的內功改變的。作為壹種外力,我們可以啟發、影響、引領它,但很難直接改變它。

這就是孔子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樂天知命”之大憂。孔子的擔心是他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來治理天下和人民,他的“治天下,繼來世”的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

孔子在遊歷過程中,多次感到尷尬和尷尬。他稱之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調侃自己“像壹條迷途的狗”,可謂堅定不移,樂觀向上。但是,環球旅行失敗回國後,我有點難過,失落,沮喪。到了晚年,他重新進入讀書、學習、教學的狀態(比如讀魏易編的三部別具特色的著作),他才得以重拾快樂和繁華,得到更高的升華。

孔子晚年在記取古人、學習古人時,獲得了新的感悟和更高層次的認知,即“真樂而真知,無樂而無知。”

孔子接著對顏回說:“雖然如此,現在我明白了,我們過去說的是願意順應自然,明白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古人說的。如果妳不快樂,什麽都不知道,那妳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妳真的知道,妳就能實現任何不快樂、未知、擔憂或不可能的事情。這樣看來,詩、書、禮、樂中有什麽可以舍棄的呢?為什麽要擅自改造社會?”

此時的孔子認為,積極陳述和大力宣揚自己的理想,通過“有為”來“外治”,並不是完成使命的最佳方式。實現我們的理想和抱負的更好的方法是“順應自然”,“不追求任何東西”(不強調自我表現),無憂無慮。靠“修身”、“內治”、“無為”,別人和社會自然會效仿。

可是,當顏回把這個悟性告訴子貢時,子貢不知所措,回家想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於瘦得皮包骨頭。顏回又去開導他,然後回到孔子那裏。看來晚年對孔子的理解,對孔子弟子來說是多麽顛覆性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