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1086),本名軍師,北宋陜州(今山西夏縣)人,中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元豐7年(1084年)完成了這部主要總結歷史統治者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巨著《資治通鑒》。政治上,司馬光保守,極力反對宗申支持的王安石變法,並長期隱退。宋神宗死後,被召進京主持國事,廢除王安石變法新政。司馬光死後,被追封為文國公,葬在家鄉夏縣。入朝為官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十壹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是光州光山縣令,所以給他取名“光”。據史書記載,司馬光年輕時聰明好學,特別喜愛《左氏春秋》,常常“不到饑渴難耐,決不放下書。”他不僅能熟練地背誦《左傳》,還能清晰地說出200多年的歷史輪廓。他喜歡讀書,渴望學習,有選擇。他不喜歡佛教和晚年,對歷史很感興趣。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司馬光20歲時,考入國子監。他壹開始被任命為豐立郎和大理的下級官員。經唐朝使臣龐吉推薦,入京校勘亭,得知同在禮部朝廷,改判並州。嘉祐六年(1061年)升至合租宅。宗申即位後,拜了翰林學士。
在政治上,司馬光是壹個保守的領袖。他頑固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更”的教條,竭力反對和阻撓王安石變法。當宗申準備任命他為理事會的副特使時,他堅持不接受,並威脅要廢除新法。他還以老朋友的身份三番五次給王安石寫信,抨擊他的變法是“侵官滋事,征事拒諫”,引起“天下怨謗”,遭到王安石的嚴厲駁斥。熙寧三年(1070),司馬光見新法勢在必行,便要求自己離開北京加入永興軍。第二年,赴洛陽,任兩京刺史。簡潔明了
司馬光的政治保守主義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坦誠、正直、謙恭、正直,不喜鋪張,但人品也是公認的。史書中記載了許多關於他的小故事,被作為美麗的故事流傳下來。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欽佩他的品德,願意做他的鄰居。
司馬光敢於直言,不阿諛奉承;他忠於叛徒,不是為了他自己。在壹篇《諫院銘》中,他要求做諫官“要有野心,要細致,先急後緩;專利國,不為私利。追求名譽的人仍然渴望利益。差別真大!”他曾經說過,他這輩子做過的事,沒有壹件是不能告訴別人的。他的正直和節儉壹直受到公眾的稱贊。仁宗皇帝臨終前留下遺囑,贈司馬光等大臣壹批金銀財寶。司馬光領書,陳述國家貧窮,不求賞賜。但是,幾次都沒有通過。最後,他把自己的壹份作為公費給了禦史大夫。他在洛陽工作時,買下土地,建造了壹個居住、讀書、觀光的“獨壹無二的天堂”。他對此非常滿意。但當皇帝的特使來到這座房子向他詢問政治時,他暗暗嘲笑低矮的瓦房和分開的陳設。他不敢相信,舉世聞名的“司馬相公”會這麽窮!司馬光的妻子死後,沒有錢辦喪事。他的兒子司馬康和他的親戚主張借壹些錢,使葬禮更加招搖。司馬光不同意,教育兒子節儉應該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不能老是借錢。最後,我典當了自己的壹塊地,匆匆安排了葬禮。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司馬光《經典葬妻》的故事。我在佟健身上下了功夫。
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貢獻是主持編纂了不朽的歷史巨著《子同治簡》,他的名字將隨著這部著作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精通經史。他做官後,也堅持讀書,尤其註重研究歷代史書。他在館內校對書籍,在天章閣擔任助理講師時,看到書架上堆滿了歷史書籍,有幾個房間放不下。如此龐大的歷史書籍收藏在壹個人的手裏和另壹個人的手裏,是壹個花了壹輩子的人也看不到的。於是他逐漸發展出壹部系統簡潔的通史,讓人讀完之後就能明白幾千年歷史的沈浮。他的想法得到了好友、史學家劉舒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在嘉佑年間,司馬光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通誌》的編纂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司馬光將自己寫的《通誌》呈獻給英宗。《通誌》共八卷,記述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楚、齊、燕、漢、趙、魏的興衰,供皇帝參考。英宗看後十分滿意,又請他繼續寫作,並上書成立書店,供奉祭品,增員,專事寫作。司馬光深受感動,很快就在右門秘閣設立了書店,並邀請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劉攽、劉舒、範祖禹等人,共同探討該書的宗旨和提綱。劉攽寫漢朝,劉舒寫魏晉南北朝,範祖禹寫隋唐五代,最後是司馬光作曲,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寫的。
第二年,英宗病逝,宗申即位,舉行宴會。他在妳的《鸚哥》裏讀過《同治》。他認為《通誌》比其他史書更易閱讀和借鑒,於是召見司馬光,對其大加贊賞,並賜名《子同治鑒》,說它“鑒於過去,有治理道的資源”,還親自為《子同治誌》撰寫。這進壹步推動了這部史書的編纂和修訂。元豐七年(1084),《紫同治劍》終於完成,歷時19年。
《資同治鑒》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五代以後,從周列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周顯德六年(959年)的豐富史實。全書294卷,目錄30卷,考證30卷。這本書取材廣泛,陷阱百出。除了正史之外,還使用了320多種野史雜誌,對史料的選擇非常嚴格,力求鑒別異同,力求求真。因此,記述的內容更加準確可信,受到歷代史家的高度評價。《通鑒》的文字取材於荀悅的《漢紀》,力求言簡意賅,傳神通順,簡約脫俗,充滿文學意味。不僅可以作為歷史作品來讀,有些章節還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
司馬光在編撰《子同治鑒》的十九年中,傾註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洛陽的十五年,幾乎傾註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資治通鑒》中說:“我現在好累,眼睛昏花,牙齒少了,知識也不行了。目前我就是所謂的轉身遺忘。我的精力都在這本書上。”司馬光經常為了編書廢寢忘食。有時候家裏等不到他回來吃飯,就把飯送到書店,還要催他吃好幾遍。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十幾尺長,上面沒有壹個草書字。他的房子又低又窄,夏天又悶熱又尷尬,手稿被汗水浸透。後來,他讓工匠在書房挖了壹個大坑,砌了壹個“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地方,潛心編撰書籍。他對史料的評估極其認真,追根溯源,反復推敲,不斷修正。《通鑒》編好後,存放在洛陽的未使用過的手稿堆滿了兩個房間,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大的心血!重新裁決並廢除新法
元豐八年,宗申去世,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宣仁臺皇後聽朝政,司馬光任周琛知府。路過京城時,他被留為侍郎,次年被提升為左侍郎,與呂公著(右侍郎)壹起管理國事。司馬光上臺後,開始排斥和打擊改良派,紛紛上桌徹底廢除新法。
元佑元年(1086)九月,司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朝廷賜他“太師”、“文國公”等爵位,並派專員幫助靈柩運回夏縣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