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毅力

毅力

編者按:本刊發表此文,不代表贊同觀點或確認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制預警機,30多年幾經波折才確定下來。最初是前蘇聯圖-4轟炸機為平臺本身改裝“空警壹號”,但因為技術原因沒有投產。後來采購以俄羅斯伊爾-76為基礎、裝備以色列“費爾康”預警與控制系統的A-50I預警機,因美國蓄意阻撓而失敗。然後我準備直接購買俄羅斯的A-50預警機,但是這種型號的飛機並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空軍的作戰需求;最後,中國科學家下定決心自主研發大型預警機。經過多年努力,2003年秋,中國“新型預警”成功飛上藍天,人民空軍沒有預警機的歷史結束。

高壓

最後壹站,中國決心發展大型預警機,在“內憂外患”的三重壓力下,必須要做。甚至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且發展速度越快,機會越好,國產預警機越早服役並形成戰鬥力越好。

壹個是中國沒有預警機就無法推進空軍現代化。預警機是現代空軍的標誌性裝備之壹。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戰爭表明,擁有預警機的壹方在戰術甚至戰略上處於優勢,能夠有效、準確地打擊敵人。沒有預警機的壹方,即使裝備了壹定數量的先進戰機,由於其行動被敵方預警機提前知曉,也是處處被動,處處挨打。近年來,中國空軍裝備了各型先進戰機。然而,空中預警能力壹直是現代化和大幅提高作戰能力的“瓶頸”。要想變規模為優勢,打贏現代戰爭,必須要有預警機。

預警機也是現代國家防空體系的支柱。壹架高性能預警機的工作效率相當於8到10個地面雷達站,可以大大減少地面防空值班力量。美國空軍的防空專家經過計算認為,如果美國沒有預警機,需要530架截擊機;空中預警系統建立後,只需要200架飛機就夠了。中國幅員遼闊。雖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面防空體系,但僅靠地面雷達難以覆蓋整個空域,防空效率較低。因此,為了建立高效的現代化國家防空體系,預警機必不可少。

二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可能購買或研制預警機。上世紀80年代,日本購買了13架E-2C“鷹眼”預警機,並在該國北部、中部和西部設置了三個空中巡邏區。90年代初,日本決定引進4架E-767預警機,65438年6月+0999年6月全部交付使用。2004年,日本也開始對現有的13 E-2C飛機進行升級,以滿足“鷹眼”-2000標準。印度於2001年初與俄羅斯、以色列達成三方協議,並於2003年6月簽約。俄羅斯提供機身,以色列提供“獵鷹”系統,印度提供軟件,為印度空軍開發三架A-50EhI預警機。印度還在研制本土小型預警機,並計劃引進6架鷹眼-2000。

如果壹個國家的預警機在它的邊境上飛行,它可以在陸地或海上探測300公裏範圍內的重要軍事和政治目標、軍事部署和動員。不言而喻,這對中國的安全和軍事行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促使我們加快發展自己的預警機,盡快建立有效的空中預警系統。

第三,臺海局勢迫使我提高空中預警能力。臺灣省當局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用了8年時間,將原有的天網防空預警系統改裝成更廣泛的“強網”系統,並於8月1994日投入使用。“王強”是臺灣省防空作戰的指揮控制中心和信息系統樞紐。最初由21防空雷達站和10海基雷達站組成,最大探測距離463公裏。不僅監視臺灣省的防空識別區,還監視大陸北至浙江、南至廣東、西至江西、湖北。由於地基雷達的探測盲區,臺灣省當局於5月1993耗資7億美元向美國訂購了4架E-2T鷹眼預警機,並於當年6月11.22交付,在澎湖地區加入EC-1.30h電子戰飛機。此後,臺灣當局在1997提出再采購兩架鷹眼-2000預警機,並於2005年正式服役,實現全天不間斷空中巡航。

E-2T預警機對高空轟炸機的探測距離為648公裏,將“強網”系統的探測距離向前推進了180公裏,將防空預警時間由原來的3分鐘延長至20分鐘。中國空軍如果沒有預警機,在未來臺海鬥爭中就會處於劣勢,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妳中有我”,所以發展大型預警機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忍受艱辛以實現某種抱負

70年代空警壹號下馬後,中國並沒有放棄獲得預警機的努力。上世紀80年代,中美關系轉暖,中國尋求購買美國制造的E-3A“瞭望塔”預警機,美國沒有同意。之後中國從英國引進了空中預警雷達“空中霸王”,並將其安裝在國產運-8運輸機上作為海上巡邏機。同時還研制了基於運-8的新型預警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臺海局勢日益緊張後,中國發展預警機的步伐明顯加快。1992年,中國開始與俄羅斯談判購買俄制A-50“骨幹”預警機(見題圖)。但俄方要價過高,且鑒於當時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向國際市場推出的“費爾康”系統使用的是相控陣雷達,比A-50使用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更先進,更能滿足中國空軍的需求。於是以色列1994加入,中俄雙邊談判變成三方會談。1996年6月達成初步協議:中國以2.5億美元購買1 A-50i預警機,以A-50機體為基礎,裝備以色列“費爾康”相控陣雷達系統。到1998,中國將增加訂單數量至4架,總價值654380億美元。按照計劃,第壹批兩架A-50I預警機於2001年交付中國,第二批兩架於2003年交付。與此同時,中國還與英國談判購買GEC-馬可尼公司的“百眼巨人”-2000預警系統,安裝在伊爾-76運輸機上,但尚未達成協議。

俄羅斯提供的首架A-50I機體(安裝了固定天線罩等設備)於10月25日抵達特拉維夫國際機場,1999,準備安裝“費爾康”系統。此時,美國開始幹擾和破壞中以之間的預警機貿易。除了施加外交和政治壓力,1999年底,美國國會在討論2000年對以色列軍援計劃時,提出如果以色列賣給中國壹架預警機,將從軍援中扣除2.5億美元,後來甚至威脅要完全取消對以色列的軍援。2000年5月,美國政府更加強烈地反對這項交易,並敦促以色列取消合同。同年7月12,迫於壓力,以色列單方面宣布暫停與中國的預警機交易。

可以說,中以預警機交易的失敗,浪費了中國發展預警機道路上幾年的寶貴時間,但也激勵和堅定了中國自主發展預警機的決心。在引進“Faircom”系統的努力受挫後,國外大型預警機只有A-50可用。中國與俄羅斯的談判始於2000年,中國希望租賃或購買這種預警機,以彌補空中預警能力的差距。與“費爾康”系統相比,俄制A-50的性能略遜壹籌,但技術更加成熟,性能可靠。俄羅斯此前表示,如果以色列取消獵鷹合同,它願意向中國租賃或出售3-4架A-50。但問題是,我們的空軍並不滿足於其高昂的價格和相對落後的性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2年夏天,中國主動中斷了與俄羅斯的談判,轉而自主研發大型預警機。據外媒報道,當時中央下了死命令,把自主研制預警機作為壹項政治任務,誓要做出自己的“競爭力飛機”,空軍甚至把預警機項目列為“壹號工程”。當時外媒還預測,中國將使用從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作為國產“新預警”的艦載機平臺,在設計上將比A-50更先進。

過去的幾次大起大落說明,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機遇是靠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不看別人的臉色,才不會再受制於人。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計劃引進國外預警機的同時,國產預警機的研發,尤其是預警雷達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從未停止。經過我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到2001-2002年,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預警機的核心技術,如機載預警雷達、地理坐標圖像技術等,這意味著我們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大型預警機。

自主研發預警機的決定是在中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做出的。事實上,南京某電子技術研究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研制機載相控陣雷達系統及相關設備。當我國決定自主研制預警機時,該所勇挑重擔,立即組織科研團隊加大研制力度,對原有機載雷達技術進行升級改進,並很快生產出雷達樣機。同時,改裝後的伊爾-76運輸機進入快速飛行驗收系統進行安裝集成。第壹架系統安裝完整的國產預警機於2003年6月5438+10月下線並移交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CFTE)進行系統測試,第二架飛機隨即上線改裝。這架預警機的代號是“新預警”。據悉,它已被命名為“空警”-2000(KJ-2000),同年6月在南京開始試飛。首批四架飛機作為原型機生產。在完成測試1 ~ 2年且所有系統都能正常工作後,正式加入中國空軍。

繼續努力。

中國的“新型預警”於2003年6月開始試飛後,參加了多次實戰演習,以檢驗其作戰性能。據香港廣角鏡等媒體報道,2004年秋,我軍在南海舉行的壹次實兵演習中,被譽為“中華第壹艦”的導彈驅逐艦“深圳”號進入高風險海域,與“敵”軍海空軍相遇;國產預警機不時向“深圳”號作戰控制中心傳輸戰場最新情況,直-9艦載直升機隨即起飛警戒。根據預警機傳來的實時戰場信息,艦長指揮驅逐艦成功攔截“敵”部隊發射的反艦導彈,並發射防空、反艦導彈和魚雷,擊落“敵”飛機,擊沈“敵”水面艦艇和潛艇。在隨後更大規模的海空聯合演習中,“新預警”再次成為“亮點”:高空巡邏的預警機提前獲取並通報“敵”軍機、艦艇的動向,引導我航空兵戰鬥機群與來襲的“敵”機展開激烈的空戰。水面艦艇有序展開防空攻艦,成功擊落/擊沈或擊傷來襲“敵”軍機,取得戰鬥勝利。

毫無疑問,“新型預警”的出現填補了我國空中預警能力的空白,標誌著我軍信息化建設和整體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升。30多年的預警機夢,今天終於變成了現實。國產大型預警機可以與蘇-30MKK、蘇-30MK2、蘇-27SK等中國壹線戰機建立數據鏈系統,同時具備與海上艦船交換信息的能力,將成為中國陸海空軍走向真正聯合作戰的“助推器”。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指出,過去中國大陸的防空幾乎完全依賴陸基雷達,戰區級武器的管理仍處於手動狀態。“新型預警”投入使用後,無疑將大大提高中國現代防空和空襲的效率,作戰空間將逐步信息化、拓展化、明晰化,使中國空軍具備指揮動員多批次飛機同時在廣闊空間作戰的能力。臺灣省當局認為,大陸擁有預警機後,空中戰場控制能力將延伸至臺灣海峽,預計未來大陸戰機將更敢於在臺灣海峽上空進行訓練。此前在臺灣海峽,大陸只能靠10多套地面雷達顯示進行戰鬥機空中管制,難以有效控制低空區域;每部雷達只能指揮兩批飛機,每批最多4架,整個指揮控制能力約24批,最多96架次。“新預警”服役後,大陸陸軍不僅將有效監控防空死角,還將大幅提升制空權能。只要在臺灣海峽部署兩架以上預警機,兩岸在空中戰場管理能力上的平衡將被打破,整個空中作戰將更加靈活。

盡管它自誕生以來在實戰演習中表現出色,並被海外軍事專家和媒體大肆吹捧,但我們對“新預警”仍應保持清醒認識,不可盲目自信。“新型預警”雖然使用相控陣雷達,但並不代表比美俄的E-3、A-50預警機先進多少。相控陣雷達無疑是未來預警機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比如以色列賣給智利的“費爾康”系統,壹度故障頻發。相反,美國的E-2C和E-3機械掃描雷達已經用了幾十年,技術非常成熟,可靠性很高。比如E-3A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需要近30個小時,而壹般戰鬥機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達不到這個水平。而且,只有可靠的機體和優秀的預警雷達,並不能構成壹架先進的預警機。其他系統,如敵我識別、電子與通信偵察、數據處理、通信與顯示控制系統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對預警機的整體作戰性能影響很大。但是,在電子系統方面,中國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冷靜分析壹下,可以說“新預警”的先進性只是體現在局部系統或者壹些設計方面。對此,中國應認清利弊,再接再厲或完善現有制度,或發展新制度。美國海軍的E-2鷹眼每隔幾年就有壹個升級型號,空軍的E-3瞭望塔也在不斷改進,俄羅斯的A-50“骨幹”也有幾次改進。想去壹千英裏以外的地方,走上壹段樓梯。中國的“新預警”處於起步階段,實際操作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不斷完善,才能逐步成熟,滿足我軍未來日益增長的作戰需求。另外,無論從空戰角度還是國土防空角度,目前產生的四種“新型預警”都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的實際需要。軍事專家指出,如果要全天候監控臺海局勢,需要6-8架預警機。如果要有效控制中國漫長的陸地邊界和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那麽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預警機。

待續

(編輯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