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曹操集團內部,在漢中之戰之前,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的矛盾已經完全激化,對此我們可以看到兩點:
第壹,曹操去廟裏見狄鹹,漢獻帝對曹操說:?如果妳能幫助我,慷慨壹點;否則,妳發發慈悲,把我放在壹邊。?曹操大驚失色,連忙回應請求離開。按照漢朝的舊制度,三猛將見皇帝時,必須由壹名武士持刀挾持。曹操從廟裏出來後,回頭壹看,滿頭大汗,再也沒有出現在狄鹹面前。?
二、據史料記載:?漢代太醫冀平與少府的吉梗、魏煌合謀,攻打許都,燒毀丞相王弼的軍營。?也就是說,冀平人在許昌聯系了1000多人,對留在許昌的曹操最高軍政長官進行了打擊。重點是,他差點殺了留在許昌的最高軍政長官曹操。
雖然這兩件事都被曹操妥善解決了,但是從這兩件事本身就可以看出,當時曹操集團內部對曹操不滿的各種勢力早已蠢蠢欲動,準備與曹操展開最後的對抗。在這種背景下,誰能保證曹操帶領主力兵馬長期遠離許昌會發生什麽?
其次,漢中失陷之前,恰恰是曹操在匈奴和烏桓取得空前成功的時候。
在這場戰爭中,曹彰開始在軍政舞臺上大放異彩,曹彰壹生的輝煌與榮耀即將從烏桓那裏得到。壹戰,曹彰把烏桓人打得半死,旁觀的鮮卑人在恐懼中直接投降。
從這個意義上說,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時,曹操有相當壹部分兵力被分散到北方去對抗匈奴和烏桓。因為要保證與北方遊牧民族戰爭的勝利,曹操自然不可能把全部重心轉移到漢中與劉備作戰。
第三,曹操還需要面對孫權的威脅。他以為曹操在大舉征伐漢中張魯的時候,孫權已經抓住了這個機會大舉進攻淮南。只是因為機緣巧合,張遼在合肥戰場上被孫權擊敗。但問題是張遼的成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從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來看,估計沒人敢說張遼能打敗孫權。
其實當時孫權大舉進攻的時候,整個合肥城都是壹片恐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曹操和劉備全力爭奪漢中,而孫權抓住機會再次大規模進攻淮南,曹操肯定沒有辦法及時出手相助。因為兩個戰場相隔太遠。至於逍遙津之戰能否再次發生,曹操顯然不敢保證,因為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太低了。
當然,除了以上三個威脅,曹操還有壹個威脅,那就是關羽。雖然,關羽本身能帶來的威脅並不大,但問題是,如果曹操把所有的軍政力量都投入漢中戰爭,那麽孫權就抓住了大規模進攻淮南的機會。此時曹操集團內部各種勢力對曹操不滿,趁機在許昌發動叛亂。然後關羽出兵橫掃中原,顯然有機會。
如果是這樣的結果,北方遊牧民族也有可能趁機反咬壹口,這樣曹操苦心經營的政權很有可能瞬間瓦解。也正因為如此,當劉備已經調動了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漢中前線作戰的時候,曹操只是率軍到了長安,並沒有立即在漢中戰場集結。
因為曹操地處長安,可以兼顧西南、淮南、中原、西北。
當時淮南地區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孫權的攻擊。中原地區隨時可能受到集團內部關羽和反派的威脅;西北地區隨時可能遭到遊牧民族的襲擊。所以曹操的軍隊到了長安之後,就不敢再往西了。
其實曹操率軍到長安的時候,宛城就發生了叛亂。
來自宛城的叛亂雖然很快被鎮壓,但曹操更不敢輕易將主力投入漢中戰爭。在這種背景下,夏在漢中戰場上的壓力自然是越來越大。因為,他相當於用壹個偏師來對付劉備的全部主力兵馬。於是,夏被黃忠斬首,漢中失守。
得知漢中失守後,曹操終於坐不住了,趕緊率軍從長安殺回漢中。然而,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因為漢中已經被劉備控制,可以把曹操耗死。
其實當時劉備的態度和後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態度是壹樣的。壹句話,我把妳耗死了。
所以在隨後的戰爭中,曹操在漢中戰場上越來越不利。因為,曹操的後勤需要跨過秦嶺補充,所以後勤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其他的威脅也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中原的關羽。在這種背景下,曹操知道如果繼續消耗下去後果會很危險,所以不得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