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關於中國通史的思考

關於中國通史的思考

魯著《中國通史》不采用壹般通史的體例。這本書分為兩冊。第壹卷系統地描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第二卷分為幾章,按時間順序系統地描述了政治歷史的變化。在敘述混沌興衰的過程中雖然敘述了壹些法規,但往往缺乏連貫的體系和上下連貫,使初學者壹頭霧水,無法構成系統的歷史知識。但在今天,這部中國通史對初學者仍然有用,對幫助讀者掌握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學術文化等各種制度的歷史知識大有裨益。

當時作者寫這本書不僅是出於大學教學的需要,還有壹個很明顯的目的,就是從中總結出壹些歷史經驗來指導我們今後的行動。他說:“希望讀過的人對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文化現象略知壹二,從而預測未來,進而啟迪我們的行為。”

作者在這本書裏總結了當時哪些重要的歷史經驗?妳對我們的未來有什麽樣的推測?對我們的行動有什麽樣的啟示?重點是社會和經濟變革以及政治制度改革。“財產”壹章,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史的敘述,凸顯了中國歷代社會改革思想的主流。他認為,中國古代有兩大社會改革趨勢:壹是儒家(主要指古今作家)主張“三論”,要求從“亂世”到“小康”,再到“大同”的“太平”,尋求恢復井田制,平均地權;壹種是法家學派,主張控制資本,實行鹽鐵等工商官營,管理私人商業和貸款。漢武帝時期桑弘羊將法家思想付諸實踐,但只收到了籌款的效果,未能達到改造社會的效果。西漢末年,王莽整合儒法兩大主張,進行社會改革。結果是徹底失敗。“這是先秦以來社會改革家的壹次公開失敗”(96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家是階級時代的產物,統治階級總是剝削被統治者以謀取利益”,所以他們不可能完成對人民有利的社會改革。

作者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徹底完成對人民有利的社會改革,認為“中國歷代社會思想都主張貧富平等,這是他在近代容易接受社會主義的壹個原因”。這就是我們能夠從中國社會改革的主流中輕松接受社會主義並進行下去的原因。如何宣傳社會主義?在“工業”壹章中,作者指出農業是農業、工業和商業中最重要的。在描述了農業從粗放型耕作到精耕細作的過程後,作者接著回顧了“中國農業進化的阻力”,認為唯壹的出路是實行大農業制,改變生產方式,效仿蘇俄的集體農場,用農耕機械消滅農民的私有制。

壹方面,作者通過描述經濟體制和社會改革思想的發展歷史,指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另壹方面,通過對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思想發展歷史的敘述,指出走向民主政治的必然趨勢。“政體”壹章突出了殷、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專制政治中存在著許多民主政治的痕跡。周官有“問計於民”之法。如果國家處於危險之中,國家將會搬遷,君主將會更換,所有的人民都必須被召集起來征求意見。這是在《尚書》裏?在《盤庚》和《左傳》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出自《尚書》?在《洪範》中,我們可以看到“君臣、貴胄、庶人、龜鱉各持壹權,按其人數決定吉兇,不是隨便問的,是壹種會議方法”。所以他斷言古代有民主政治制度,後來被破壞了。雖然輿論的效力逐漸減弱,這就像鄭人在鄉村學校遊泳討論治理,但他們顯然想摧毀鄉村學校;但在古代,民意“壹定會影響行政,使當局不得不從。”作者還指出,民主政治的思想在中國壹直很受歡迎,這在儒家著作中是獨壹無二的,尤其是孟子。黃宗羲《伊名待訪錄》中的袁俊和陳元在“世界屬於世界”的意義上“起著很深的作用”。筆者認為這種“單薄而停滯的民主思想”因為條件不完善,還沒有見諸於行動,在等待時代的改變。作者還認為,西方國家有自己采取代議制政府沿襲君主專制的歷史條件,而中國不具備這壹條件,“於是急轉直下,成了現在的黨治”。這裏所說的“現在的黨治”指的是當時的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