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來,“仁”主要是做人的標準。& lt文曰:“仁,親也。”(《中庸》註):“人皆仁者,親為大也。”孔子說“仁者愛人”,其實就是把這種原本就存在於血緣關系中的“親親”之心,發展為人與人之間普遍的善良和愛。他強調不能因為“富而貴”或“窮而賤”而“違仁”,主張“殺身成仁”,這顯然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孟子看來,“仁”主要是善治的標準。他主張“仁政”、“王道”,實際上是主張以慈治國平天下,將“愛民”演化為“愛民”,從而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所強調的“為民之父母”、“與民同甘共苦”、“得道多助,得道少助”、“重民輕君”,顯然是在鼓吹以“愛民”為最高政治準則。
不難看出,無論是孔子談做人,還是孟子談政治,都是以“仁”為出發點的。從做人到治國,仁心壹脈相承,是孔孟仁學思想的核心。這個仁學的重點是人,是人的心性和道德,所以孔孟自始至終都非常重視人格修養。孔子提倡“好學”,孟子提倡“養氣”,都是重視人格修養的表現。在這十二句語錄中,不僅仁義、施舍、仁政、愛民都是關於人格修養的,還有其他幾句,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壹松柏雕”、“健身行”,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關於人格修養的。可以說,在重視和強調人格修養方面,更多地濃縮了孔孟的精華。
/question/20321522.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