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陶行知的《四顆糖》,我第壹次了解到陶行知是中國教育界壹位偉大的傑出的知名人士。
這個故事具體講的是陶行知擔任育才小學校長時發生的壹件事。有壹次,陶校長看到壹個男孩用泥巴打另壹個男孩。陶校長當場叫住了這個男孩,讓他下課後去校長辦公室。下課後,男生們立即來到校長辦公室,但陶校長遲到了。然後,陶校長以四個理由和理由,依次給了男生四塊糖。原因是1:能夠守時,準時來到校長室。理由二:我很尊敬陶校長。原因三:男生有正義感。理由四:男生可以認錯。然後,陶校長把他送出了校長室。
陶校長真是壹位著名的教育家。從“四甜”中,男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遇到什麽事,想想配不上陶校長的“四甜”!
在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是如此。當我們做錯事情的時候,不僅不批評我們,還試圖告訴我們事情的嚴重性,讓我們不會再做那些事情。
“千千萬萬個老師教人求真,千千萬萬個學生學做人。”沒錯,陶校長就是用他的名言和他的“四甜”來“教人求真”和“學做人”的。
第二章:讀陶行知《四顆糖》的思考
陶行知不愧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糖教育法》也成為中外教育史上的經典範例。壹個男生在校園裏用磚頭打人,不管什麽原因,也是嚴重違紀。但是陶行知發糖果作為獎勵,而且不是壹塊,而是四塊。仔細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兩個謎團。
第壹,充分看到男孩犯錯的原因。男生用磚頭打人,因為被打的男生欺負女生。這樣看來,打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正義,但行為過激了。只有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和分析問題,才能說服對方。
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悟。既然人家及時制止了,及時去了辦公室,及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那還有什麽理由堅持呢?任何人犯錯後,都會有壹段後悔期。這是他們最痛苦的時候,也是他們最需要別人理解、同情、安慰的時候。如果過度的批評,甚至是挖苦,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很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要麽當場反駁,要麽自暴自棄。
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會改變。無知可以轉化為知識,簡單可以轉化為復雜,魯莽可以轉化為復雜,粗魯可以轉化為細膩,懦弱可以轉化為勇氣,小氣可以轉化為慷慨,傲慢可以轉化為理智。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取決於自己、家庭和學校。壹個有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奇跡。因為寬容是關鍵時刻能夠矯正學生人生方向舵的靈丹妙藥。
第三篇:陶行知讀《四顆糖》的作文
“千千萬萬個老師教人求知,千千萬萬個學生學做人。”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傳遍了大江南北,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學子。陶行知給世界帶來了三大寶貴財富:壹是偉大的理論和學說,二是偉大的實踐和經驗,三是偉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學說和理論可以濃縮為三句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壹體。
當陶行知還是壹所小學的校長時,他看到壹個叫王佑的男孩用泥巴打他班上的學生。他馬上叫住他,讓他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來。放學後,王佑已經在校長辦公室等著訓練了,但陶行知老師拿出壹塊糖給他,說:“這是給妳的,因為妳準時來了,我卻遲到了。”。王友驚喜地接過糖果。然後陶行知拿出壹塊糖放在手裏,說:“這糖也是給妳的,因為我不讓妳再進的時候妳就停下來了,這說明妳很尊重我。”王佑更加吃驚,瞪大了眼睛。陶行知拿出第三塊糖,放在王佑手裏。他說,“我調查過。妳用泥巴打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妳打他們,說明妳正直善良,有與壞人鬥爭的勇氣。”王佑感動得流著淚懊悔地說:“陶……校長,打我兩下!”!我錯了,我沒有打壞人,而是我的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著說:“妳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再給妳壹顆糖。可惜我只有這壹顆糖,我的糖沒了。我想我們的談話應該結束了。”王友抱著糖果離開了校長辦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
陶行知老師沒有批評或斥責學生打他們。他沒有讓學生先寫檢查,也沒有叫家長來學校“壹起教育”。而是讓學生壹步步完成認識自己錯誤的過程。這四個甜,既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發掘了他們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他人、正義感、勇於承認錯誤。這種別出心裁的教育藝術,像春風壹樣吹動學生心靈的土壤,留下壹份溫暖,培養壹份感動。
陶行知先生的這篇短篇小說,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告訴我們在對待學生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消極的壹面發現積極的因素,及時鼓勵,通過春風和雨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問題。同時,在教育上,也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陶老師僅僅因為自己親眼所見,就用嚴厲的眼神訓斥孩子,命令孩子寫檢查,甚至用站起來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法,恐怕既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和現在教育提倡的“理解學生,教在心中”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教育不僅僅是壹門技術,更是壹門藝術,壹門理解人性的藝術,壹門錘煉人格的藝術!
第四章:對陶行知《四顆糖》的反思。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壹天,他在校園裏看到壹個男生想用磚頭打另壹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讓學生去他辦公室。
得知外面的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在等他。他拿出第壹顆糖遞給他:“這是給妳的,因為妳很準時,比我先到。”然後他拿出第二顆糖果:“這也是給妳的獎勵。我不讓妳打人,妳馬上住手,說明妳很尊重我。”這男孩對糖有所懷疑。
陶行知拿出第三條:“據了解,妳打妳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妳有正義感。”
這時,男孩已經在哭了:“校長,我錯了。無論如何,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校長接著拿出第四顆糖:“妳已經認錯了,我們的談話到此結束。”
陶老師以意想不到的回報影響教育,輕松擊破學生心理,成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要教育壹個人,首先要樹立平等的心態,寬容的心態,與人不同地看待事物,用比喻說服人。淩駕於他人之上,反對訓斥,只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逆反心理就是這樣積累的。所以,在教育學生或孩子時,不要用訓斥、嚴厲批評、毆打等方式傷害自尊,而要心平氣和,感同身受,旁敲側擊,對比比喻,引導對方心理。很多時候,微笑比嚴厲更有力量,欣賞比批評更鼓舞人心。
壹滴水穿石,勝於暴雨。它善良而微妙。
第五章:對陶行知《四顆糖》的思考
前幾天看了壹篇文章——陶行知的《四顆糖》。故事的主旨是這樣的:
陶行知先生當小學校長的時候,有壹天看見壹個男生用磚頭打壹個同學,就攔住他,叫他去校長辦公室。
陶行知老師拿出了四塊糖,接連給了那個男生,但是校長陶老師拿出了四塊糖,而不是只有壹塊。原因是第壹塊糖是那個男生比陶行知老師先到辦公室,第二塊糖是陶行知老師叫他不要打同學,他馬上就停了。第三塊糖是因為他打了同學是因為那個男生欺負了那個女生,第四塊糖是因為那個男生已經承認了錯誤,獎勵了他。
陶行知先生以“賜糖”為酬,這四顆糖有壹顆寬容的心。不管什麽原因,壹個男生在校園裏用磚頭打人,也是嚴重違紀。正如結尾: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改變,無知可以變成知識,單純可以變成復雜,魯莽可以變成世故,粗魯可以變成細膩,懦弱可以變成勇敢,卑鄙可以變成慷慨和傲慢。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取決於自己、家庭和學校。壹個有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奇跡。因為寬容是靈丹妙藥,它能在關鍵時刻矯正學生人生的舵。
陶校長的“四甜”,雖然很小很不起眼,卻讓這個男孩吃在嘴裏,吃在心裏更甜。
這個男孩自己犯了壹個錯誤,卻得到了表揚。
陶校長是壹位充滿愛心的老師,也正是因為他的寬容、理解和良好的教導,才校正了壹個學生人生的舵。作文
第六章:對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思考
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深受啟發。“教師缺乏愛,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或自由的發展”。任何真正的教育都不能建立在輕視和敵視的基礎上,任何真正的教育都不能通過懲罰和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寬容和樂觀的預期之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裏,存在於無聲的觸摸裏。我們應該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沒有直接批評犯錯誤的男孩,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盡力挖掘自己內心的閃光點:獎勵孩子四塊糖——第壹塊,獎勵孩子信守承諾;第二,告訴孩子要尊重老師;第三塊,贊美孩子的勇氣;第四,獎勵孩子改正錯誤。就這樣,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激勵學生自覺改正。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智慧和包容的力量。
第壹,善於發現優勢。
教師要多角度看待充滿活力和個性的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掌聲和喝彩,讓每壹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有壹雙善於發現的“慧眼”,要做壹個善於從多個角度發現學生閃光點的“有心人”。特別是對班裏的學困生、智障生,要善於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消除自卑。
第二,要妥善處理矛盾。
老師在處理學生矛盾時,往往不深究,結果違背了學生雙方的意願,甚至激化了矛盾,於是被處理的學生就會對同學或老師產生仇恨,埋下報復的禍根。教師對學生問題的處理,重在讓學生從情、理、法的角度認識自己在行為過程中的是非,引導學生從問題中提高思想認識,而不僅僅是用“懲罰”。如果老師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時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可以縮短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
第三,善待犯錯的學生。
犯錯是人之常情。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這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老師應該善待犯錯誤的學生。學生犯錯並不可怕。只要他能認識到錯誤,勇於改正,就是人才。如果動不動就橫眉冷對,怒不可遏,不僅會“熄滅”學生心中已有的悔恨,還會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
說到底,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整個過程,都滲透著對學生的愛。他總是用壹份真摯的愛去感化犯錯的學生。所以,我們要像陶老師壹樣,用愛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用愛點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愛鋪就學生美好生活的道路。
第七章:對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的思考
今天看了《教師人文素養讀本》,其中有壹篇崔永元寫的文章,題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麽》。在這篇文章中,崔永元談到了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
有壹次陶行知看見壹個叫王佑的孩子用土塊打同學,就攔住他,對他說:“王佑,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來。”陶行知放學從外面回來,王佑正在校長室門口等著兩人。陶行知把他叫進校長室,從口袋裏掏出壹塊糖,遞給王佑。他說:“這是對妳的獎賞。因為妳準時來了,我遲到了,我就獎勵妳壹塊糖。”王佑拿著糖果,不知道怎麽回事。陶行知又拿出壹塊糖,說:“這糖也是給妳的獎勵,因為我不讓妳用土塊打同學,所以妳馬上住手,這說明妳很尊重我。”王友拿了糖。陶行知像變魔術壹樣掏出壹塊糖,說:“我已經調查過了。妳用土塊打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孩。妳打他說明妳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我再獎勵妳壹塊糖。”話音未落,王佑抱著這三塊糖哭了。他沒想到陶行知會這樣對待他。他說校長錯了,我同學又錯了,我不能對他采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後笑了,又拿出壹塊糖說:“我再給妳壹塊糖,因為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他,現在我的糖沒了,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從這個故事中,體現了陶行知的愛情教育和教育的藝術。
第壹,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的錯誤行為,先制止,後教育。用土塊打似乎是農村孩子之間的普通遊戲,但追究其行為有失公允。俗話說,“小樹需要修剪,孩子需要教導。”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有時候連學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錯誤。但是,教師不應該對學生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而應該及時制止,及時教育。目前,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忙於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細節行為的矯正。“愛學生”是每個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所以要想落實,就要把學生當“小樹”來修剪,讓他們健康成長,因為老師是園丁,有義務也有責任。
其次,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說服。《四塊糖》四次獲獎。每次的獎勵都是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足智多謀,循循善誘,讓學生帶著情緒和理智去感受自己的錯誤行為。也是壹件普通的小事。有的老師看到可能會當場嚴厲批評幾句。這樣,學生往往就信以為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斬草除根”,教師要徹底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所知道的,這樣學生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用贊許的眼神,表揚的語氣,獎勵的方式,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比粗暴的指責要好幾十倍,所以堵不如疏。
第三,陶行知善於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需求。壹塊糖在現在的學生眼裏不算什麽,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孩子眼裏也是奢侈品。陶行知的每壹個獎項都有它的道理,同時每壹個獎項都給學生壹種精神上的愉悅和震撼,以至於王佑“帶著這三塊糖哭了”,可見收到的教育效果遠遠超過了“三塊糖”的價值。現在很多老師也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學生,但更多的是有獎勵的目的。比如考試前老師會說考什麽分就獎勵什麽分。這種獎勵其實是交易型的獎勵,和陶行知的獎勵沒法比。陶行知的獎勵是“春風潛入黑夜,潤物細無聲”,學生會記得更牢。而交易型獎勵學生往往有壹種當然感和平和心態,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所以老師的獎勵要適合自己的需要,要合適,要震撼學生的心靈。
第四,陶行知善於實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彬彬有禮。“我調查過,妳用土塊打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生。妳打他,說明妳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看似普通的壹件小事,陶行知卻能認真深入學生,仔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實掌握第壹手資料,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作為教師的公平、公正、公開,更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敬畏,讓教師尊重學生。現在很多老師推脫忙碌,缺乏深入學生的時間,缺乏對學生課余生活的把握。壹旦遇到什麽事情,就會進行不負責任的指責,往往會委屈學生,甚至給學生心理蒙上不公平的陰影。長此以往,老師的威信會大打折扣,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總之,教育的愛是永恒的主題,教育的藝術是新的課題,讓愛像空氣壹樣彌漫在校園和學生的心中。愛是壹種感覺,壹種信仰,壹種追求。只要老師有愛,用真情付出愛,就會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讓學生沿著陶行知的“學從千事成真人,教從千事成真人”的理念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