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誰的傳記》:羅曼·羅蘭(法國),傅雷(中國)譯。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誰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總稱》傳記。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人類歷史上極有才華的偉人。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作品博大精深,影響世代相傳。羅曼·羅蘭緊緊抓住這三位藝術家在各自領域的共性,在人生旅途上不改初衷,著力刻畫他們苦難的心理歷程,突出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和寬廣的胸懷,為我們譜寫了壹曲“英雄交響曲”。

羅曼?羅蘭(1866—1944)是20世紀法國作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世界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他的母親是壹個虔誠的宗教信徒,非常熱愛音樂,這對羅蘭日後對音樂的熱愛和對貝多芬的崇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80年,羅蘭壹家從法國中部城市克蘭西搬到巴黎。從65438年到0886年,他考上了久負盛名的巴黎師範學校,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和歷史著作。羅蘭抱著崇高的社會理想和熱情,但身邊的現實卻讓他抑郁迷茫,於是給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信尋求生活的答案。托爾斯泰熱情地寫了20到30頁的回信,詳細回答了各種問題,並高度凝練地指出:“壹切團結人的東西都是善和美;凡使人分裂的,都是惡和醜。”托爾斯泰的“善良”言行對羅蘭的壹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誰的傳記》的寫作宗旨是崇高的,創造精神世界的太陽,呼吸英雄的氣息,使人在痛苦失望的現實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撐。《名人錄》洋溢著強烈的激情。每壹位閱讀《名人錄》的讀者,都會首先強烈感受到作品中不可抗拒的熱情,會被羅蘭鼓舞人心的語言所心碎。

從結構上看,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看似獨立,互不相幹,實際上是內在壹致的。這種壹致性不僅源於三位大師精神上的相似,還源於羅蘭的另壹個重要思想,即歐洲統壹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

《誰的傳記》是壹本引人入勝的傳記。作者傾註了全部熱情,成功地讓讀者接觸到傳記中的三位大師,並分享他們的痛苦和失敗。也分享他們的真誠和成功。

《誰的傳記》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方面展現了傳記人物的身心苦難,他們與無限苦難的不懈鬥爭,以及在鬥爭中爆發出來的對生命的激情。縱觀三部傳記,羅蘭筆下的主人公有著相同的命運圖式和走向:忍受長期的苦難,激流般的生命力,體現生命意誌的藝術創造和以痛苦換歡樂的追求。

羅曼?羅蘭稱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為‘英雄’。他的英雄觀並不是通常所贊美的英雄。羅曼?羅蘭所指的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偉大的品格,才成為‘人類忠誠的仆人’。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能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羅蘭自己也說過:“我所說的英雄,不是壹個被觀念或力量所支配的人;而是壹個內心偉大的人。為了突出英雄的本質,羅蘭改變了常規傳記的寫作方式,摒棄了傳記的壹般知識介紹,集中把握人物高度統壹的精神品格,在其中投射出對英雄的敬仰激情。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這些被羅曼羅蘭尊為英雄的人,他們或被病魔折磨,或遭受苦難,或因為內心的困惑和矛盾,或三者疊加,深深的苦惱幾乎窒息了他們的呼吸,摧毀了他們的理智。他們能堅持艱苦的歷程,是因為他們對人類的熱愛和信心。貝多芬的“以痛苦為快樂”的音樂;米開朗基羅將壹生的心血獻給了壹幅震撼心靈的傑作;托爾斯泰總是關心成千上萬生物的偉大與渺小,以此來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下面我們分別簡單總結壹下三部傳記的內容。

貝多芬傳記

路德維希?在哪裏?貝多芬1770 65438+2月16出生於德國波恩。他的父親是壹名男高音,很早就給了貝多芬近乎苛刻的音樂訓練。所以貝多芬的童年很少是溫暖的,他的壹生似乎從壹開始就是壹場悲慘而殘酷的鬥爭。17歲,母親病逝,父親酗酒。貝多芬實際上成了壹家之主,過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貝多芬深受革命精神的鼓舞。1792年,貝多芬離開家鄉去了維也納,開始作曲。1796年,他失去了聽力,這種痛苦伴隨了貝多芬壹生。除了身體上的痛苦,貝多芬還不斷遭受情感上的折磨。他絕望、抑郁,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貝多芬以其堅強的意誌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以及對歡樂之聲的熱切渴望,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克服了這些痛苦,將個人身心的痛苦升華為壹首又壹首的音樂,如《英雄交響曲》(1804)。

米開朗基羅傳記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卡布裏塞。他的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縣令,母親在他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米開朗基羅年輕時被寄養在壹個石匠家裏,未來的雕塑家是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出來的。米開朗基羅從小就癡迷於繪畫,上學時總是畫素描。為此他經常被家人打,因為他父親認為從事藝術是可恥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後來進入雕塑學校。當時,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臘古典文化的氛圍下,他致力於學習和模仿古希臘藝術,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雕塑《悼念基督》使他出名。

1534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在那裏度過了他的晚年。從1536到1541,他完成了最後的審判。

托爾斯泰傳記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偉大靈魂。他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藝術家,也是壹位受到許多人喜愛的真誠的朋友。他的作品與他的生活緊密相連,他壹生都在進行激烈的探索。

列夫·托爾斯泰1828出生於俄國圖拉的貴族莊園賈斯納亞。波萊納。母親去世時,托爾斯泰還不到兩歲。九歲時,他的父親又去世了。父親的去世讓他“第壹次明白了可悲的現實,他的內心和靈魂充滿了絕望”。托爾斯泰的兩個姑姑成了他的監護人。阿姨們很虔誠,也很有愛心。這些謙卑的心幫助他認識到了愛以及愛所帶來的快樂,這對托爾斯泰的壹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65438年至0844年,托爾斯泰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的思想處於狂熱狀態。他不斷嘗試各種生命概念和理論。他固有的信念被矛盾的理論動搖,各種幻想不時占據他的頭腦。在年輕而混亂的內心,壹個不變的東西是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他絕對的真誠。他無情地分析解剖自己,坦白自己所有的想法和行為,後來還把自己年輕不道德的生活記錄給妻子看。由於對學校教育不滿,他主動輟學回家進行農場改革。這些內容都體現在他的小說《壹個地主的早晨》(1856)中,聶赫留朵夫就是其中自己的藝術寫照。

他後期的重要作品有《伊凡?《伊裏奇之死》(1884-1886)、《克萊澤奏鳴曲》(1889)、《復活》(1899)等。復活可以說是他的藝術意誌,是他整個創作生涯中最後也是最高峰。七十歲的托爾斯泰,以偉人的姿態看待自己的過去,看待自己的世界。《復活》是贊美人類同情心的最美最真實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