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惡論是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理論之壹,認為人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荀子在戰國末期就倡導了這壹理論。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後天教育可以從惡變善。他認為,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的欲望,這是性所固有的,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決定了人性的惡。
人性惡論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人性善論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對立又互補,對後世人性論影響很大。
荀子的兩位著名弟子李斯和韓非子是性惡論的堅定支持者。尤其是韓非子,堅信人性本惡,並由此不遺余力地主張用嚴刑峻法來保民安國。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歐洲思想家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霍布斯、叔本華等。基督教的原罪論也是典型的性惡論。它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為違背了上帝的意誌而犯下了“原罪”,而他們的後代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犯下了“原罪”。
因此,人們應該用悔改、行善和遵守某些禁忌和戒律來獲得全能和全知的上帝的寬恕。否則,人類的靈魂無法進入美麗的天堂,只能淪為苦難的地獄。
荀子性惡論的引申信息;
1,人性,因為貪婪利益,不拒絕謙卑;不忠誠和誠實是因為嫉妒和仇恨;因為喜歡音樂就不說話,就會很有禮貌,很開明。
2.沒有老師教的方法,人就會越軌、陰險、不正確;沒有禮貌,妳就會違法亂紀,坐立不安,無理取鬧。所以放縱自己的天性和情緒,習慣於隨心所欲做事,違背禮儀和義的人,都是小人。
3,人的本性,由於生來就脫離了它本來的單純,脫離了它本來的資格,就壹定會失去那種善良的本性。
4.餓了要吃飽,冷了要暖和,累了要休息,這是人之常情。
5.每當人們想要行善,那是因為人性本惡。原本淺薄,希望變得深沈;醜陋的人希望變得美麗;狹隘的希望變得廣闊;窮人希望變得富有;卑微的人希望變得高貴。
百度百科-固有惡習